论屈原“发愤以抒情”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in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逐臣。 “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最早出现在《九章惜诵》中,如“惜诵以致憨兮”。其中“发”译为“抒发”,“发泄”的意思。而“愤”指郁积的怨愤之气,二句主要讲的是:我哀痛地陈述以表达我的忧伤,发泄我怨愤的心情。为何会“愤”和“怨”呢?这与屈原的生平仕途,是分不开的,是十分复杂的。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逐臣之一。他流落时世,不认命,有着狂傲的个性思想,在孺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支配和影响下,仍然坚持真理,执着于现实,抨击黑暗腐朽的朝廷,忠效祖国。“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仪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请侯。“奉行一条”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革新路线,而绷姗怀信心为国家富强奔走呼号的时候,楚怀王却听信顽国保守的奸臣谣言,逐渐地疏远了他,接踵而来的是两次放逐,把他远远抛到政局之外,一为有志于辅佐君王,振兴祖国大业的贤臣,就这样沦落为江湖浪子,其“扶社稷,救苍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矢志的失落感之间的矛盾冲突占据了他的心灵。心里聚积了太多的哀怨、愤懑和抑郁寂寞不平之气。他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愤起抗争,他以诗歌—具有独创性的“楚辞”为武器,发愤以抒情,揭露楚国政治的黑暗,抨击君王的昏庸,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愤”与“怨”。于是《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远离》《远游》《下居》《渔文》等一篇篇气回肠的诗歌诞生了。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心一意为君国奔走呼号,有着浓烈的“意君情结”的屈原,却反而见弃遭贬,这对一介耿介正直的仕人来说,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又是何等的残酷!当此立时,他悲伤愤激,哀怨愁苦,抑郁不平,心在滴血的悲愤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值得同情的。屈原写道:“心佳结而不解兮,思赛产而不释,惨郁郁而不通兮,赛诧祭而含戚”。(《哀郢》)。的确,他心中聚集了太多的哀伤和愤懑。而当楚国临败之时,赋予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的屈原怎能不忧心如焚呢?被流放的屈原只好借用诗歌来抒发聚积于脑中的怨愤之情,可见他的生平和仕途的坎坷是创作的心理动力,笔下无处不显露出他的悲愤,忧怨之情。孤寂情怀也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一个显著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他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然而,他更大的悲哀还在于当理想不被世俗社会所容时,他偏偏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决不放弃,而当现实将他不愿面对,偏偏要执着于现实这个十字架牢固地钉死,使他的诗歌中呈现出永久的孤独和无边的寂寞。“举世皆浊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颜色憔悴,形容枯稿”的屈原孤零零地,独自一人,“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时回答渔文的话,渔文劝他何不与世推移,随波逐浪,屈原断然答道:“安然以自身之案,受物之汶汶这呼?”(《渔文》),他情愿永远这样孤寂下去,但决不放弃理想和人格。如:《离骚》之中,“忧郁邑 余诧祭兮。吾独穷困于此时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可见,孤寂情怀是他创作的心理动力之一,也是其性格悲剧的具体体现。
  狂傲的个性和抗争以意志是屈原政治人格的具体体现。由于他的内心非常肯定:“信非吾罪而弃逐兮”,(《哀郢》),因此思想和行为上便更加采取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自信、自许、自傲、离扬个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呈现出一种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精神状态。如:“伤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的《离骚》开篇就卷起一股势不可挡的狂傲之气,侃自己不同凡响。归自己的抱负,则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以君王的口吻自诩。对于朝臣权贵,则是:产服艾以盈要兮,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屈原诗歌中对封建腐朽势力所表现出来的狂放,傲岸和抗争,体现出一种峰洁、伟岸、挺拔、刚键、高不可侵凌的阳刚之美,并进一步体现出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政治人格。“独忧”“独醒”与“独立”均是屈原政治人格的又一体现。屈原的独醒如同他在回答江滨渔文的话:“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独醒”是指一种超出常人的洞察力,一种能把时代脉搏和预测未来的超前意识。可以说,它是屈原实现完美人格的前提和走向,自沉悲剧的起点。而屈原的独醒主要表现在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对个人命运的清醒预测上。如“恐皇舆之败绩”和“吾不能变心以从络兮,困将愁苦而终穷”(《涉江》)。对时光的流逝之感和归命运的忧虑构成了“独忧”。所以,他不断地“发愤”抒发内心的恐惧、焦虑和忧伤。屈原“独立”品格,主要指他保持人格的尊严和纯洁,而决不与世俗妥协,例如:“好修以为常”,保持芳洁的节操,他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决不以对恶劣环境让步,授敢生活的转折,这种个人与环境的剧烈冲突,反映在屈原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撼人的心的悲剧崇高美。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屈原的“愤”与“怨”也不列外,他借助文学来持泄自己的愤懑,表白自己的人格,向黑暗的社会抗争,进而发愤抒情,发愤著书。屈原的作品是社会斗争的产物,他受压抑,积蓄着满腔愤怒,“发”为文学,成为社会矛盾的产物。“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斗争经历的必然结果,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在诗歌中抒发胸中的不平。这种“发愤以抒情”贯穿在屈原的全部作品之中,成为指导思想,也就是他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
  关于屈原的文艺美学思想众说纷纭,其中“发愤以抒情”才是最有道的为什么呢?前面《惜诵》中已说“发愤以抒情”是屈原诗歌创作的总特征。屈原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因情而疾书,他的作品中强烈的悲剧美感力量源于一个“愤”字。
  综上所述,屈原的诗歌的永恒魅力在于真实地体现了他的遭遇,仕逐的不平,以致心灵痛苦和烦闷,所以因“愤”而“抒情”,塑造出一个忠君、爱国、独立的文学家—屈原。
其他文献
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尽管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职业教育已经相当成熟,但事实是进入职高依然多半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家长和孩子表示,如果可能还是首先选择读高中、考大学。基于这样的想法进入职高,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心情是忐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他们心中没底。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目标性不强,缺乏动力,学习进取心不强。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因素,引导他们树立职业自豪感、
期刊
据报载:2011年10月13日下午5:30许,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孩小王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小王悦不理不睬,冷漠无情。接着小王悦又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相继往来有十八个路人见死不救,扬长而去,无一伸出援手。直到最后一刻, 58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把一双温暖的手伸给了小王悦,大家一起送她去医院。但小王悦伤势过重且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医院虽然全力抢救可也无法挽回小悦
期刊
明确三维目标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小说教育根本原则的确立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从大的教育背景来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在逐步地走到高中教师和学生的身边,明确的指标体系指出了整体实现三维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一个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与“过程和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理论价值目标整体,所倡导的新型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将面临的艰巨任
期刊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以下探索。  
期刊
“以德育人“这是教育的重中之中,如何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目的,笔者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研究性探索。  一、让学生充满理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是没有航向的漂流船在水面上的船只,终将会被消失的。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走进名人的成长历程来进行。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时,就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篇,表达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而后,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
期刊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在这八项领域中,都有其发展杰出的人才。换句话说,每个人可能会比较擅长其中某几项智能,而其他智能相形之下较弱。该理论在当时便受到美国和很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到现在依然有其广泛的影响力,很多的学校和教师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都获得显著的
期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  教育公平,首要前提是教育机会的公平,让广大中小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两年,我市在深化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力实施教育“阳光行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一、实施城区普通高
期刊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心理学被广泛地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J 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其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即前逻辑阶段。这一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幼儿行为相较于感觉运动阶段更为内化,出现语言并通过示意行为对事物进行表征,但作为主体的幼儿并未形成逻辑思维,无法针对事物表象作出逆运算,其思维可归纳为:表象、原始和混乱,自我中心思想是该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交往合作的品质。善于与他人交往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未来儿童所要学会的生存能力其中就包含与他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只有与人合作,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与人合作,才能赢得发展,交往与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
期刊
希尔拿破仑说:“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可见,习惯尤其是一个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那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好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预习,老师们检查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布置预习任务一定要明确,上课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