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学习型课堂,但从课堂实际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本文从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出发,探讨高效学习的形成。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而高效的教学课堂应以消除这一差距为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精准设计教学任务。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任务设计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3-02
一、由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新标准七上starter Module 2 unit 3 I’m twelve.
老师以一首儿歌 Nice to see you导入, 然后让学生用英语从1数到10。学生很厉害,竟然能直接数到一百。接着老师呈现很多图片来教授10到20的生词。中间老师设计了很多认知任务:数图片上物品的数量,算加减。最后呈现How old are you? 的句型,让学生对话互相操练问年龄。课堂结束。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上新标准的预备模块内容,其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知识 -----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数字掌握不错了,至少在听说方面不成问题。但是,我们观看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会发现,该老师是把10到20的数字当作全新知识来教授,而非拓展拔高。一堂课下来,由于对学生来说毫无难度,所以气氛特别活跃,所有问题几乎都能答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的片段,老师只是炒冷饭,学生表面热热闹闹。可静下来细想,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案例二: 新标准七上Module 3 My school Unit 2 The library is on the left of the playground.
老师以一个游戏导入:guess ---- where is the boy? 激发学生原有知识,即方位词 in, on, under等,同时教授新词:behind, between ... and, in front of, in the middle of , on the right / left. 接着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来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由于老师做了示例,学生完成地很好。随后,话题转到学校布局的平面示意图,老师首先带着学生熟读了教学楼建筑物的生词。紧接着,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描述学校各教学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吱吱唔唔,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课堂气氛也从前面的积极活跃跌到了冰冷沉静。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其一是让学生能够用方位介词来描述自己学校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因此,以上老师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偏离。但为何最后任务不能完成?应该是学生生成最精彩的时候,学生却变得哑口无言?这样的教学片段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前面老师铺垫,输入得很好,中间却突然断层,然后又猛然拔高,学生就像突然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上面这个老师就是把读后的任务误以为读前任务,都没有为学生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何来期盼学生精彩的输出?
以上这两个案例使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 ----- 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在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业已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是孩子能够独立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是具有这种水平的孩子能够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或者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下成功解决问题。最近发展区就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一差距。
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发展区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学生承担的任务必须略高于其个人当前能力水平;任务应该拓展其能力,但又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围。第二,必须有一个成年人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在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认知水平,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不断推动学生发展水平从而不断达成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精准设计教学任务。首先要提高语言输入质量,广度深度并重;其次重视“支架”的搭建;并积极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具体思考:
二、提高语言输入质量
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来说,针对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学习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设计的任务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处在潜在发展能力范围以内时,教学才可能高效。因此,我认为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输入语言的可理解性;二是输入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只有当学生接触到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才能够被理解,继而内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现有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找准教学基点,精准任务设计,确保教学内容对学生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但又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太难而丧失信心。
三、重视“支架”的搭建
“支架”喻指教师(或能力更强者)为使学习者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所提供的逐级帮助与支持。这种支持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线索、提示、鼓励,或者是将问题加以分解,提供样例,或者是能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的任何其它事情。”
课堂事实证明,老师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阶梯”,使学生爬上去“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使他们有了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形成新的学习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支架,帮助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升。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还应尽量将已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组织和安排在一起,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发挥支架作用。
四、积极创设合作环境
教师“教”的使命和价值在于造就学生的“学”,成全学生的“学”。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学习的互动。道理很简单,最近发展区的形成需要至少两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特别是与同伴或教师的交流,可以自然形成并拓展语言能力。在平等、平均的小组中体现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
五、结语
一切教学任务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名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在学习任务与学生之间起支架作用,帮助学习者跨越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作为任务的设计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优势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这种帮助可以减少学生盲目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任务设计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3-02
一、由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新标准七上starter Module 2 unit 3 I’m twelve.
老师以一首儿歌 Nice to see you导入, 然后让学生用英语从1数到10。学生很厉害,竟然能直接数到一百。接着老师呈现很多图片来教授10到20的生词。中间老师设计了很多认知任务:数图片上物品的数量,算加减。最后呈现How old are you? 的句型,让学生对话互相操练问年龄。课堂结束。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七上新标准的预备模块内容,其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知识 -----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数字掌握不错了,至少在听说方面不成问题。但是,我们观看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会发现,该老师是把10到20的数字当作全新知识来教授,而非拓展拔高。一堂课下来,由于对学生来说毫无难度,所以气氛特别活跃,所有问题几乎都能答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的片段,老师只是炒冷饭,学生表面热热闹闹。可静下来细想,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案例二: 新标准七上Module 3 My school Unit 2 The library is on the left of the playground.
老师以一个游戏导入:guess ---- where is the boy? 激发学生原有知识,即方位词 in, on, under等,同时教授新词:behind, between ... and, in front of, in the middle of , on the right / left. 接着老师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来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由于老师做了示例,学生完成地很好。随后,话题转到学校布局的平面示意图,老师首先带着学生熟读了教学楼建筑物的生词。紧接着,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描述学校各教学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吱吱唔唔,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课堂气氛也从前面的积极活跃跌到了冰冷沉静。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其一是让学生能够用方位介词来描述自己学校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因此,以上老师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偏离。但为何最后任务不能完成?应该是学生生成最精彩的时候,学生却变得哑口无言?这样的教学片段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前面老师铺垫,输入得很好,中间却突然断层,然后又猛然拔高,学生就像突然断了线的风筝,无所适从。上面这个老师就是把读后的任务误以为读前任务,都没有为学生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何来期盼学生精彩的输出?
以上这两个案例使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论 ----- 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在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业已达到的实际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是孩子能够独立解决相应的问题。另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是具有这种水平的孩子能够在成年人的帮助下或者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下成功解决问题。最近发展区就是指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一差距。
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发展区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学生承担的任务必须略高于其个人当前能力水平;任务应该拓展其能力,但又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围。第二,必须有一个成年人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在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认知水平,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不断推动学生发展水平从而不断达成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精准设计教学任务。首先要提高语言输入质量,广度深度并重;其次重视“支架”的搭建;并积极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具体思考:
二、提高语言输入质量
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来说,针对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学习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设计的任务适当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处在潜在发展能力范围以内时,教学才可能高效。因此,我认为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输入语言的可理解性;二是输入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只有当学生接触到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才能够被理解,继而内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现有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找准教学基点,精准任务设计,确保教学内容对学生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但又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太难而丧失信心。
三、重视“支架”的搭建
“支架”喻指教师(或能力更强者)为使学习者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所提供的逐级帮助与支持。这种支持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线索、提示、鼓励,或者是将问题加以分解,提供样例,或者是能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的任何其它事情。”
课堂事实证明,老师需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阶梯”,使学生爬上去“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使他们有了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形成新的学习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不能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支架,帮助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升。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还应尽量将已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组织和安排在一起,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发挥支架作用。
四、积极创设合作环境
教师“教”的使命和价值在于造就学生的“学”,成全学生的“学”。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学习的互动。道理很简单,最近发展区的形成需要至少两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特别是与同伴或教师的交流,可以自然形成并拓展语言能力。在平等、平均的小组中体现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动机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
五、结语
一切教学任务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名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在学习任务与学生之间起支架作用,帮助学习者跨越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作为任务的设计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优势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这种帮助可以减少学生盲目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