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整本书阅读如何教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2042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邹一斌、唐中云和徐松三位老师关于《呐喊》的教学实录分析,探究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以此谈论整本书阅读“如何教”的问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呐喊》 方法 建议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一经提出,语文学界展开了热议。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体现了对我国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守正创新”。因此,为进一步探索整本书阅读“如何教”的问题,笔者从三位一线教师关于《呐喊》的教学实录入手以初探“整本书阅读”的端倪。
   一.三位教师教学方法
   笔者看了邹一斌、唐中云和徐松老师对于鲁迅《〈呐喊〉自序》的教学实录并归纳了各自的教学方法。以《〈呐喊〉自序》来消除学生对鲁迅的隔阂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下面分别来谈。
   (一)邹一斌老师的教学方法。邹一斌老师首先展示了一段文字,即鲁迅《呐喊》捷克译本的序言,然后让学生从中圈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寂寞”,最后由“寂寞”一词引出鲁迅的身世以及《呐喊》的写作背景。其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再读课文,结合文中鲁迅的人生经历,思考鲁迅寂寞的原因,包括“常人的寂寞”、“伟大的人才有的寂寞”,以及“先驱者的寂寞”三种。[1]在课程最后让学生谈启示,深入探索鲁迅的内心世界。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由译文引入,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文章进行层层深入地挖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放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唐中云老师的教学方法。唐老师在一开始也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关键词——“梦”、“寂寞、”、“希望”、“呐喊”。[2]接着把学生分成四组——“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组”、“呐喊之组”。[3]接着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唐老师富有激情和啟发的导入,深深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于鲁迅年轻时的几个梦想的深入讨论,该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让学生自由讨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个性的发挥。唐老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梦是怎么形成”和“梦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循序渐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此外,唐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长此以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爱上学习,并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徐松老师的教学方法。徐老师以三个主问题——“鲁迅先生为何会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鲁迅创作小说的基本模式和共同特点是怎样的?”和“鲁迅为何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取名为《呐喊》?”[4]这样的话就把教学过程衔接起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体现了教师促进者、引领者、研究者的作用。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徐老师在课前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阅读作业,就是粗读《呐喊》中的所有篇目,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人物形象;二是笔头作业,就是让学生写出在阅读中出现的疑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教师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变化,积极引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徐老师以《〈呐喊〉自序》为切入点,力求消除学生对鲁迅及其小说的隔阂和陌生,使学生通过阅读陶冶情操,使人格得以完善,使精神得以升华。第三,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研究者。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做教育研究者,积极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对问题作出回答。徐老师就是一名教育研究者,他不仅积极教学,同时还积极参与对鲁迅的研究。他认为,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鲁迅敬而远之,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鲁迅和他的作品的创作背景不了解,通过对鲁迅的研究,能够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建议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5]读整本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那么整本书阅读教学该如何实施呢?下面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注重“荐好书”、“知好书”以达到“求好书”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给学生推荐好书单,要给学生推荐经典作品、优秀文化作品。因为好的书籍能够决定阅读的成效,引导学生的发展。好的参考书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使阅读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通过参考书目,可以了解到字义,可以了解到典故,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内容,达到通过一本书生活读好多书的功效。另外,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此书的进一步研究学习。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版本的鉴别。比如哪个版本的校对比较认真,哪些版本是作者的最后修订稿,都得给他们说明,使他们遇到这些版本的时候,可以进行对比选择。通过“荐书”、“知好书”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上书,更加喜欢上阅读。从而,让学生“求好书”,对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日后的个人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推进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情况与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整本书阅读能否持续推进。那么教师就要转变自身观念,对此重视起来。据调查,从初一到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递减的,为此教师也要担负一些责任。教师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高考。高考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适应社会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很多学生经历过高考进入大学却不能适应,他们不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使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方式方法。很多学生在大学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读过,这跟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培养对于阅读的兴趣有很大关系。“活到老,学到老”,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的。另外,具有较大阅读量的同学阅读素养比较高,他们在考试时思维比较活跃,更容易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教师应看到整本书阅读的益处,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三)整本书阅读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趣带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整本书阅读内在的要求和追求目标。很多学生不喜欢读书,可能跟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很可能没有阅读兴趣。毕竟阅读是枯燥的,他不像看动画片那样有趣,那样吸引孩子。因此,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家长可以采用各种阅读方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爱上阅读。而事实是很多家庭没有意识,甚至没有条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尤其对于留守家庭来说,因此培养阅读兴趣这个重担就落在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肩膀上。教师可以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形式,如采用有趣的导入、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家庭环境以及一些奇闻轶事等,吸引学生兴趣。只有让学生更加了解作者、走进作者,这样学生才会一步步喜欢上作者,爱上作者的作品,以此来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将整本书阅读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整本书,在学生阅读结束,教师要及时对此进行讲评,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及时地反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它的出现必将对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作为语文教育研究者我们必须要做好“领路人”、“探索人”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领学生兴趣,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将“学”致以“用”,以“用”推动“学”。
   参考文献
   [1]邹一斌.《呐喊自序》教学实录[J].上海鲁迅研究,2009(冬).
   [2][3]唐中云.《〈呐喊〉自序》课堂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1(6).
   [4]徐松.走进《呐喊》,亲近鲁迅——《〈呐喊〉自序》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2(9).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2019年10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作家林俊敏(阿菩)为中文系学生分享写作经验,学院教师杨柳、彭贵昌参与了探讨。林俊敏认为,在严肃文学阅读和写作出现断层的背景下,高校中文系写作教育应该改变认识、放宽视野。写作教育应该从基础做起,降低写作者的心理阈值,对“作家”职业进行祛魅,引导写作者适应新媒体写作环境,从而培养更多职业作家。彭贵昌认为,在网络文学影响扩大,严肃文学地位边缘化的情况下,学
内容摘要:当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中国国内以及国外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热度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成为了人们当下关注的一个热点,在现今以“实用汉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国际汉语教育中,如何在不影响实用交际汉语教学的情况下使国际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相关文化成为了人们需要讨论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 文化教育   著名学者刘洵先生曾在其著作
内容摘要:汉语中“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这两个格式经常给汉语学习者带来困惑。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解读“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的语义异同,来进一步探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民族心理 文化因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既是文化的载体,也能够反映文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汉语本体知识传授给汉语学习者,也应该
内容摘要:“女性”与“革命”是丁玲文学的两大元素,其在关注女性命运的同时,不断追求主流革命话语。延安时期的丁玲担负着现代知识分子、女性、革命者三重身份,视野逐渐下沉,从过去的关注资产阶级女性知识分子下沉到了解放区农村妇女的现实困境。书写并探讨了女性身体和心灵长期积累的痛苦转化下的现代“新女性”,以及对于孤弱无奈、软弱无能的落后农村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切。   关键词:丁玲 革命立场 女性意识 农村妇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新时期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主要途径.湿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对人才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也随之进一步提高.所以,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
内容摘要:为了探讨信息化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对高中语文课堂的影响,论文运用实践法、对比法,将顺德罗定邦中学与雷州市第八中学设置对比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哈姆莱特》《雷雨》等课文进行同课异构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融合能够使课堂更加高效与灵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为未来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了参考典范。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顺德罗定邦中学   课程改
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轼众多的词作中,涉酒词是其极具特色与代表性的一类词作。酒在苏轼的一生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地位,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的词作里。这也使得酒这一意象在苏轼词教学的过程中成为了教师们的着眼点。那么,如何来教苏轼的涉酒词,怎么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又如何使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就成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内容摘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重新关照和审视《黄墙纸》文本,可以发现在女主人公的疯癫过程中,充斥着他者与自我的权利游戏。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受到丈夫的控制以及男性大他者话语的影响,揭露了时代背景下的性别歧视和压迫。而女主人公的疯癫,成为其摆脱他者压迫,重塑自我身份的象征。女主人公最后的疯癫使其摆脱了父权社会和男权话语对她的精神压迫,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对男性大他者话语的反抗,对于女性争取独立平等的地位具有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诸多的教学压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主动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及思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手段.对于小学语
内容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其翻译代表作品有《老子的智慧》即《道德经》,《浮生六记》等。在林语堂的翻译巅峰时期-旅居美国时期中,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在博览中国传统优秀文学哲学作品的基础上,坚定了要让西方人不仅要知道更要“读懂”中华文化的目标,希望能通过翻译将中国优秀传播文化辗转至西方,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翻译动力,传播了许多经典哲学思想和中国理念,其中就包括以老子、庄子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