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的隐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x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隐喻是谚语中最常用的修辞形式,而通过对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喻义和喻体使用上的共同、共通和相异之处,从而可以让我们了解两国在风土人情、生活哲理等方面的异同,感受东西方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语谚语 隐喻
  
  谚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言,亦即常采用隐喻或双声的形式,用以表达人们体验和观察所得的真理,并为群众所熟悉的简练语句。”
   A short pitch saying in common and recognized use, a concise sentence, often metaphorical or alliterative in form, which is held to express some truth ascertained by experience and familiar to all.这是《牛津大辞典》对谚语(proverb)的释义。可见,英语谚语使用隐喻的情况相当普遍。其实,隐喻并不是英语谚语的专利,而是各国谚语的共同特点之一,对英语和汉语谚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做一下比较,可以让我们了解两国在风土人情、生活哲理等方面的异同,感受东西方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
  谚语中的隐喻,是指通过一定的形象比喻来揭示出深刻的道理。因而,这类谚语都具有形象和喻义两个方面。用作比喻的具体形象称为喻体,同一喻体可以做不同的比喻,不同的喻体也可以表达相同的喻意。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隐喻的谚语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下面三种情况:
  
  一、喻体、喻义相似或相同
  
  英、汉谚语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母语文化中发展起来并在群众中流行的,能够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谚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设喻,实在是很令人欣慰的。其实,英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一样,大都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道理。世间的道理原本就是相通的,因而有不少谚语不谋而合也就不足为奇了。
  《圣经》是英语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旧约——诗篇》第九十篇有这样一句:The days of our years are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我们一生的岁月是七十岁。)这和汉谚“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完全一致的。此外,《旧约——传道书》第一章中的句子:“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yet the sea is not full.”和“百川归海而还不盈”几乎完全相等。英语里还有句谚语:“ You can’t make your horse work without feeding her.”汉语中与之对应的谚语就是家喻户晓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前者幽默,后者诙谐。再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对应“时不待人”;“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对应“知足常乐”;“Great minds think alike.”对应“英雄所见略同”;“Pride goes before a fall.”对应“骄必败”;“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对应“水滴石穿”;“One false move may lose the game.”对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等。
  
  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
  
  同样喻义的谚语在两种语言中使用不同喻体的情况非常多,但是谚语是以其喻义而存在的,人们使用谚语就是使用它的喻意,所以如果喻义相同,我们仍可以说它们是对应的。这种相互对应在英、汉谚语中不胜枚举,也是最让人回味的地方。不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东、西方两种文化和中、英两种文字在这里交汇、交融,更加彰显了各自的魅力。
  例如: “The morning sun never lasts a day.”(朝阳虽好,难以终日。)与我国民谚“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说明同样的道理。“There are spots even in the sun.”(太阳也有黑点。)近似我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The moon doesn’t heed the barking of dogs.”(月亮不怕犬吠。)与我们常常用来自嘲的“小人骂几句,君子坦荡荡”相对应。
  其实,有些英语中的谚语,由于其喻义在汉谚中有着很好的对应,所以翻译时我们大都采取直接用汉谚替代的方式,可谓异曲同工。
  例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译作“有钱能使鬼推磨”;“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译作“无风不起浪”;“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译作“半斤八两”或“五十步笑百步”;“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译作“人要衣装、佛要金装”;“A quiet conscious sleeps in thunder.”译作“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When a man is going down-hill, everyone will give him a push.”译作“墙倒众人推”;“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译作“宁为鸡口,毋为牛后”;“Don’t cross a bridge till you come to it.”译作“车到山前必有路”;“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译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 new bloom sweeps clean.”译作“新官上任三把火”;“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译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old hands, warm hearts.”译作“刀子嘴,豆腐心”等。这种看似偷懒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减英语谚语的喻义,反而使其更加鲜活、贴切,符合我国读者的审美和文化习惯,便于更好地理解。
  
  三、喻体相同、喻义有差异或设喻相反
  
  英语里有些谚语和汉语中的某些谚语使用的形象相同、比喻方式相近,但是认为形象相同的或比喻方式差不多就可以对等(如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那就太一厢情愿了,毕竟文化和文字表达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和汉语中的“量体裁衣”形象相同,但前者指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后者指按实际情况办事,意义较广,故两者意思有差异。“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和汉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形象对应,但前者指无知而愚蠢的人,后者指学问不多,一知半解的人。英谚有“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en.”(言语是银,沉默是金),中国人不讲前半句,只说“沉默是金”;而且,该英谚的意思是知道得多不一定说得多,而“沉默是金”却含有明哲保身的意思。中国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英谚“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的意思为“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英谚“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意为“恶语不伤人”,汉语却有完全相反的比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汉语“虎门无犬种”意为父亲是英雄,儿子一定也是好汉,而英语“Many a good cow hath a bad calf(许多很好的母牛下的牛犊却不好)”,则意义恰好相反,相当于“虎父生犬子”。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和汉谚“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是相反的设喻。前者出自《伊索寓言》,一只偶然早来的燕子被误认为夏天要来的象征,结果反受其害,比喻草率推断必成大错;后者出自一首唐诗,比喻从一点预兆可以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这类谚语在互译时应特别注意,切忌望文生义或生搬硬套。
  隐喻可以说是谚语的灵魂,它使谚语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英、汉谚语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两国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经验、聪明才智,以及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是语言修辞的典范,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辨析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冯翠华.英语修辞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刘尚贤.英汉语中关于金钱谚语的对比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卷第6期
  [5]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任 宏,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
其他文献
不知语文教学界的同行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现在高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普遍下降。说话条理不清,阅读不得要领,表达要么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要么如“流水帐”,像个“瘪三”。高考成绩也不
2011年12月17日~18日,由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举办的第三届图像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火学隆重举行,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以及
[解读与思考]对于个人或一代人,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这句话都有启发性,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处于转型期的印刷企业的成功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随波逐流,注定将以失败
有清一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的训诂学著作数量之富、开掘之深,可以上溯到两汉。一批不朽的经典之作传于后世,影响深远。清代的训诂学者治学理念正确、研究方法科学。他们对训诂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等成就融合运用于训诂学,大大突破了前人,将中国传统的“小学”发挥到了极致。  长期以来,人们探求清代训诂学兴盛的原因,总是认为清儒躲避现实,走向考据,
近日,南阳市政府举行全市质量工作暨市长质量奖表彰大会,表彰了2011年度市长质量奖的获奖单位和2011年南阳市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乐凯华光公司和其他4家企业荣获201
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七次学术会议上,全体入会代表对当前的语言文字现状和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会议共收到论文52篇,本专辑主要从“汉字和汉语”、“语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