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支登山运动队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以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事件为主轴,全面反映中国登山队从1955年建立至1975年第二次登顶珠峰这20年间的历程。这两次登顶珠峰,是那个年代轰动全国、震撼世界的壮举,不仅鼓舞了国人的士气,创造了辉煌的登山业绩,也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其中的一些成就,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科学界和登山界。
  1956年2、3月间,苏方派两名登山教练来华,全国总工会借此在北京西郊八大处举办了第一期登山运动员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55名学员是由总工会系统从全国各地的厂矿职工和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中严格挑选的。经过40多天的训练,从中挑选出35人,组成以史占春为队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再次前往苏联受训。这是中国的第一支登山运动队,当时在业务上受国家体委领导,在建制上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
  这是中国最早的登山队,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第一支登山队,是以总工会的名义成立的。这支队伍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中国登山界威名赫赫的人物。
  身为队员兼队医的翁庆章,原是鞍钢总医院的青年医生。他回忆说,当时登山队来招队员时,自己还天真地以为,登山就是“游山玩水”,于是就报了名。不料想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中国人的登山运动,从北京西郊八大处迈出了第一步!
  同年4月25日,在苏联专家库金诺夫和兹维兹特金的指导下,全总登山队由史占春带队,32人历时4天,往返170公里,集体登上了中国海拔3767米的秦岭山脉主峰太白山,创造了中国登山队的第一个纪录,由此奏响了中国登山运动的序曲。
  5月16日,国家体委和全国总工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庆祝集会,祝贺全总登山隊首创中国人的登山纪录。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向队员们颁发了首登太白山纪念章;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在讲话中指出:“攀登太白山的胜利,开创了我国现代登山运动项目的历史。”
  登上太白山顶峰,创造中国第一项登山纪录的有:史占春(队长)、王凤祥、王宗大、王鉴非、门积武、许竞、师秀、刘连满、刘大义、乔君庠、李振环、杨德源、杨绍宗、杨德友、陈荣昌、初谟孔、国德存、周经纬、郑培俭、张祥、张祜、张俊岩、胡本铭、段邦富、梁乃钧、翁庆章、温田茂、彭仲穆、蒋正文、魏民、罗志升、彭淑力等32人。


  在当时的中国,许多最基础的登山装备如便携式氧气瓶、联络用的步话机以及承重两百公斤的专业登山绳等都还没有能力生产。担任过中国登山队总务长和后勤部长的罗志升,回忆当年攀登太白山时,中国登山队装备的简陋:“我们组织到苏联去学习,苏联带回来的跟我们自己做的有一定差别,1955年的时候我们自己做登山鞋,开始用部队的皮鞋改成登山鞋,登山钉子是用手工打到鞋底上的,质量比较差,当时也只能这样,我们也不能到国外去买。用比较厚的鞋,用一寸钉子钉上去,跟现在的不一样……”
  曾任中国登山队副队长的张俊岩,对当时自制的登山鞋也有深刻印象:“弄几个钉,钉到翻毛鞋底,就穿这个鞋登的太白山。太白山倒没有冰,就是山头有点儿雪,其他都是泥巴路。登完以后,到山下一看,鞋底都成光板了,钉子也都掉了。”
  中国登山队,就是用这种最简陋的装备,开始踏上了创造奇迹之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本书采用“概论”的方式,在体例上设置了“绪论+三编分论”的结构,体现了从总论到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本体到方法的内在逻辑。其中,绪论部分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和理论体系;第一编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第二编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第三编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法治思
期刊
本书记录了华人在卑诗省西北地区的奋斗和成就,讲述了许多生活在小城市的华裔加拿大人的趣闻轶事。书中每一章开始部分都会简要介绍该章涉及城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旨在让读者了解华人居住环境以及华人搬迁到这些地区的原因。  当地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整个钦西安人(Tsimpshian)部落被一次大洪水冲散,钦西安部落的一个分支——基特卡汕人(Gitksan),最终定居在斯基纳-巴尔克利河的汇流处。18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书作者在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贡嘎山一带的40年中,记录下了很多具有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作用的人物事迹。他们中有27年坚守在高海拔乡村小学默默奉献的藏族老师吉嘎;有在海拔4000米支教5年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杜爱虎;有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向导格勒;有在贡嘎山下修车的老汉白师傅;有50年研究贡嘎山的地质学家陈富斌……这些书写生命顽强坚韧、基层民众和干部勇于奉献、各民族同胞团结互助的故事,或动人心脾,或感
期刊
一年间,中国女孩RORO切身体验了日本职场的独特规则,近距离感受到日本公务员的工作状态。并利用工作契机走访参观了日本多个学校、观察许多职场人士,体会到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更重要的是,她在这次经历中遇见最鲜活的日本人,并将自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走出了“游客视角”下國人对日本的美化或偏见,以一种更加温和与谦逊的姿态向读者呈现她眼中的日本社会。  国际交流员简称CIR,是Coordinator f
期刊
期刊
期刊
这是一本北京电影学院刘德濒老师与当下极具活力的影视人的对话集。本书且问且思且聊,话题不拘一格,三代人聚焦现象级华语影视剧,畅谈导演的戏里戏外、编剧的背后艰辛、制片人的运筹帷幄……通过挖掘14部爆款作品的幕后细节,再现了影视剧中家国叙事、生活美学、军旅情怀、谍战风云乃至藏地风情的塑造,真正走进影视大师的世界,揭秘票房和收视率的登顶秘诀。  梁静:《八佰》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我们很感恩。疫情凸显了这个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