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托起红土地的希望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150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以来,江西按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围绕提高“五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就业率、高等教育贡献率、人民群众满意率),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抓手,先后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创新发展年”活动、“提升质量年”活动等,把实现“五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校乐办、家长乐意、社会乐助)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始终坚持“五抓”(抓投入、抓改革、抓项目、抓质量、抓队伍)毫不放松,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建教育园区: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针对大量学生进入城镇就读,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凸显,江西省对症下药,提出建设城镇新区教育园区的战略决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江西启动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并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与“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同步推进。2010年先行试点,2011年全面推进,2012年初见成效的“三年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独具江西特色的教育样本。
  3年时间,3万亩土地,30亿元资金,300万平方米校舍,30万农村进城学生,30万“大班改小班”,100个左右城镇新区教育园区的“六个三”工程目标将教育园区建设列入重大教育项目。江西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保障资金投入、保障税费减免、保障园区土地”以及规划先行等一系列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资金上明确了税费减免政策和具体筹措渠道,用地上实行政策倾斜,截至目前江西已安排8000多亩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指标。
  江西教育园区建设不仅让农村和城市孩子“同等待遇”,而且将园区内学校资源与社会文化事业公共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同步规划建设。坚持标准建设,体现生态,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建低碳校园、生态校园。形成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为主,体育、科普、历史、文化等“四馆两中心”功能设施为辅,人文气息浓厚、功能特点明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综合园区。
  在湖口县第二小学,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更分流城区学生500名,化解“大班额”问题;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600名,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现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诺言,为工业园区发展作贡献,成为拉动城镇化的“绿色引擎”。
  教育园区建设推动着校园安全工程建设。过去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教育园区建设整合了教育资源。在分宜县有农村小学122所,不少学校的学生不到30人,最少的只有5人,当地将农村学生集中到分宜六中,4000多名农村孩子与城里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的飞跃。
  在红色故都瑞金,当地新建了100所长征小学,解决了农村学生家长的心头难题。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前我们乡下学校的教室又矮又小,阴暗潮湿;现在的学校又美观又安全,爸爸妈妈不用再担心我们的安全了。”
  “要给孩子们腾出最好的地,以最美的规划设计建成最安全的校舍。”正如上犹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所言,江西各地教育、财政、发改、城建、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克服各种“瓶颈”,把教育园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
  如今,赣鄱大地上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优秀的师资,家长们欣慰的笑容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交织在一起,江西各地的教育园区建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为江西教育勾画了美丽的发展蓝图。
  
  促均衡发展:绘就一幅“民生路线图”
  江西省分宜县第六中学初三(3)班学生袁紫婷,原来在农村学校凤阳中学就读。当她从乡下转到县城新建的六中就读,漂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寝室以及老师、同学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她说:“现在好了,寝室有阳台,学校还有医务室、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物理实验通过动画形式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袁紫婷同学亲身感受到了分宜县“初中进城工程”带来的好处。分宜县是新余市下辖的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大幅度向城镇聚集,县城学校生源猛增,造成班额过大,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严重紧缺;而农村学校又普遍规模小、师资弱、设施差、质量不平衡。分宜县面对群众日益强烈的送子女进县城读书、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果断决策,投入1.2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00亩,在县城新建可容纳4500名学生的全县规模最大、设施最优、条件最好的第六中学,实现初中向县城集中的发展目标。同时,逐步实现乡镇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向集镇靠拢的科学布局。
  分宜县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是江西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江西省始终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基础工程,精心规划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路线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景德镇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地处城区西郊,招生很困难。该市教育部门组织生源比较充裕的市一中分校、二中、五中、七中外国语校区内各招收了一个实验班,派出骨干教师在外国语学校办班,同时加大投入,改善外国语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该校教学质量大幅攀升,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7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景德镇市“改造薄弱学校、改革招生办法、城市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市区强弱学校结对共建”四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南昌市西湖区在原有片区学校实施教研联片互动的基础上,在先期将站前路小学与广南学校、松柏小学与干家巷小学捆绑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整合优质资源,将站前路小学与广南学校、莱茵·千禧学校,珠市小学与棉花市小学,松柏小学与干家巷小学、三眼井小学分别组建成三个市级名校链式发展教育共同体。链头学校与链点学校均为独立法人,人、财、物、事分置,校级关系平等,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管理者交流、教师流动等诸方面加强协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扩展,也成为江西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亮点。
  在上高县城敖阳小学内的“德仁苑”是江西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道独特风景。“德仁苑”是由上海德仁集团援建的慈善工程,全县39名孤儿集中在这里就读,由德仁集团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学校安排一位副校长专门管理“德仁苑”,还安排一位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异地新建的上高县特殊教育学校占地15亩,比老校区扩大了三分之二左右。县财政投入400万元建设资金,包括地皮及其他费用,总耗资达700万元,而该校总共只有68名学生,平均每个学生花了10多万元钱。
  在江西,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这些弱势群体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江西把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省教育民生工程资金占全省民生工程的1/4,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江西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免费提供了国家课程教科书和地方课程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得到不断提升。
  
  零距离对接:职业教育进口旺、出口畅
  2008年1月29日,萍乡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由全市公办、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有关企业组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为集团副董事长成员单位。职教资源的整合,实现了1+1>2的效益。
  萍乡市素有赣西门户之称,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开创了“学校+公司+农户”“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新路,被原国家教委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当前,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优化配置,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比如萍乡蓝翔职业学校与江西希尔康泰药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办学,由公司提供专业教师、实习场地,学校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芦溪县职教中心则根据苗木产业是该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的现状,开设园艺、根雕盆景等专业,为森林苗圃、赣西生态园等单位提供了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互利和对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开课率达95%,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
  像萍乡市一样,江西各地都把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对接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突破口。江西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个机制,抓好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基本发展思路,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机制、集约化办学机制、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与园区企业合作的育人机制;推动产业与专业、企业与育人、岗位与课程、车间与基地、师傅与师资、用人单位与评估、生产与科研、工种与培训、厂长与班子的全方位对接。
  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列出1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1年增加到1.5亿元。从2008年起,省财政按每年每生200元的标准增加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公用经费补助,2011年已提高到每生每年900元标准。全省建设了8所县级职教中心、12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8个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部分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从2009年起,启动了“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工业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请工人进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江西还大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特聘兼职教师”项目,对4000余名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聘请了1157名技能型人才到校任教。同时,推动94个工业园区和职业院校领导交叉任职,每年组织近10万名学生进园区实习见习,初步探索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国内服装类院校专业设置最齐全、在校生人数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能基本满足服装行业急需人才特别是个性化需求的“人才超市”。
  与经济建设紧密对接,解决职业教育“两头在外”问题,同时江西还强化了办学模式改革,全省的职业教育出现了进口旺、出口畅的火红状况。近三年来,江西省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2%以上,学生就业稳定率一直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96.8%以上,就业满意度达99.3%,出现了“毕业即就业”的喜人局面。
  
  强内涵建设:高等教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近年来,江西省高等教育始终按照定规模、定方向、定特色的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层次结构、提升办学质量,高等教育的贡献率在服务经济建设中不断提高,在助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2011年底,全省建成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12所;以国家、省示范高职为龙头的优质高职院校群正在形成。继2010年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新余高专两所公办院校成功升本后,2011年又有江西赣江职院、江西服装职院两所民办院校成功升本,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增加至24所。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2所高校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3所高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省高校办学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十二五”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计划,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科技平台“311”工程,重点建设了240门省级精品课程、8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和30个高水平重点学科、70个一级重点学科、10个高水平实验室、10个高水平工程中心;扎实推进了4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30个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科技创新项目、25个卓越工程师专业。
  全省高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科技平台、高质量成果: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光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实现了我省本土中科院院士、高等学校院士以及50岁以下年轻院士的三大零的突破。江西农大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组建,江西农大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均实现在江西省零的突破。此外,南昌大学硅基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师大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建设计划;南昌大学遗传基础与防治研究团队和江西农业大学种猪遗传改良研究团队新增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华东交大“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度省自然科学奖的100%、技术发明奖的60%、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0%为省内高校获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获得8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七年实现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贡献率显著提高。
  
  用“五个坚持”: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是江西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江西蓝天学院(现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董事长于果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蓝天学院的今天。”江西蓝天学院创建18年来,办学规模从当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份;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做到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一同推进。二是坚持把完善扶持政策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全省上下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构建。2011年省财政安排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对民办教育的奖励扶持,以后将逐步加大。三是坚持把特色办学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全省民办学校已将办学重点从单纯扩张规模转移到“适度控制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品牌特色”上来,形成了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模式。四是坚持把规范管理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2007年率先在全国向民办高校委派督导专员(党委书记),2011年进行了换届,选送了13名厅级干部(刚刚从高校或与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到民办高校担任督导专员(党委书记)。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关于理事会议事规则、行政管理工作规程、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督导专员工作规程、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五是坚持把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建校用地方面,江西各级政府将民办学校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均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并优先规划、定点和审批。对一些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民办学校,政府还免费赠送土地。在学校建设规费方面,政府给予减免,有的地方实行“零规费”政策,努力从各方面降低投资者的办学成本。
  江西允许民办学校自行面向社会自主招聘教职工,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和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到民办学校兼课、任教。有的地区对到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地方政府规定财政拨款工资照发,人事关系和有关待遇保留不变,在一定期限内要求回公办学校任教的,可与其他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平等地参与竞聘上岗。
  在招生方面,国家招生计划向民办高校倾斜,允许民办中等以上学校跨地域招生。
  在收费方面,民办学校根据办学成本等因素,实行一校一费制,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实施。
  在内涵建设方面,鼓励民办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凡经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凡经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与公办学校一样给予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申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安排民办学校教师参加统一培训。
  在奖助学制度方面,对民办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学生与公办学校同样实行奖助学政策,财政安排资金拨发给民办学校学生。
  在融资方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从事教育贷款业务,加大民办学校的融资力度。新余市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和“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500万元并划拨部分土地使用权给予“基金”使用。
  
  提升满意率: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如果没有政府一次性5000元的财政资助,很可能我会放弃上大学的梦想。”2011年考上南昌大学的江西省金溪一中学生陈文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当7月底接到南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又喜又忧。正在这时,学校的老师、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她家,帮她申请了一次性5000元的政府资助金,她顺利入学了。
  为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辍学,江西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政策,当年即安排7821万元财政资金,资助1.56万名考取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8年安排8385万元,1.6万多名学生受益。2010年,这项政策将资助范围扩大到了国家统招民办学校、独立学院。
  2011年,江西省继续组织实施了教育民生工程,共筹措资金59.6亿元,惠及学生732万余名,“奖助贷免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为618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44.3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小学生500元、初中生750元分别提高到750元、1000元。全年共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4万名,年生均资助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资助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8万名,每生5000元;资助全省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46万名,并为全省12万名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资助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6万名,年生均资助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了教育公平。
  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是江西省推出的一项惠民政策。为减轻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负担,江西省决定其参保费全部由财政负担,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元,地方财政补助50元,江西省属高校由省级财政补助,市属高校由市级财政补助。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人口流动大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4.97%。近年来,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妇联等有关单位实施了“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并从经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给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心,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的功能正逐渐从原本的助困开始向育人方面拓展,不仅具有解困助学的经济作用,而且具有“实践课堂”赋予的强化认知、人才培养和有效解乏的育人功能。高校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符合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从历史发展看,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勤工俭学发展阶段:留洋勤工
期刊
“老师姐姐,你快点好起来”  新建县20岁女老师患尿毒症 父亲欲捐肾救女  □本刊记者 曾 金 江 虹  “老师姐姐,你快点好起来吧,我们都等你回学校给我们上数学课。”  “老师没事,别担心,你们快回去上课。”  在新建县石埠镇中心小学邹颖老师的病床边,围满了她的学生。因为邹颖在学校没半点架子,还像大姐姐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称她为“老师姐姐”。脸色苍白的邹颖忍痛背靠墙壁,
期刊
前些时,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颇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老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老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然就会奋发向上,这样,作为老师的我们就会感到更加快乐。  文聪,一个好动的孩子,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两眼望窗外,就
期刊
三部门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 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参与“占坑班”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计署日前联合下发《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要求坚决禁止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以下简称“占坑班”)。严禁公办学校教师参与各类“占坑班”活动。  《措施》要求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并根据学校招生规模
期刊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许多行业风气变得日益浮躁的背景之下,教育者的信念与坚持更需明确。在肖川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书中,选录了许多中外优秀教育者的文章,读这些文章,可以使我们心灵沉静,重新整理作为一名教师的坚守与信仰。  本书以朱自清《教育的信仰》一文开篇,从教育者的“信仰”谈起,他说:“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是
期刊
我热爱教育工作,想去做好教育,所以我深知我所有的困扰都来源于理想教育的追求与残酷现实的冲突,所有快乐和满足也同时来源于这从不妥协的追求。那么,还有什么好纠结?有—个理想而为之努力,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  相信时间,就是把目光放远。老有孩子向我抱怨:“张老师,我怎么会有那么多要背的单词要背,那么多的作业要做,还有那么多的考试要考,这些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总问他们:“你有没有想过,你做这些究
期刊
刚毕业那会,我波澜不驚地在一个单位待了三年。忽然觉得一切似乎太顺太顺了,顺得像平静的湖面连风吹过的波纹都没有。于是,我迫切地想要换一种活法,主动要求到一个边远山区小学去支教。  一个人骑着车子吃力地行进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我有些故作潇洒地甩着长发,用不成串的歌子掩饰着不安的心情。经过一个多小时艰难的骑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光秃秃的操场上,但见一群公鸡母鸡在黄泥巴地上自由追逐,驚起一阵阵的灰尘。几个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苏区振兴,教育先行。  8月7日~9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杨慧文,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一行9人,赴赣州市就我省教育方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研究和细化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指导和帮助当地加
期刊
近三年,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紧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教育树品牌,群众得实惠”的目标任务,以“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速、环境大优化”集中整治活动为总抓手,立足学校工作实际,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深化拓展,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很大成效。  创先争优当先锋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师附小)坚持把“创先争优”作为学校工作中
期刊
近年来,余江县实验初中的中考成绩都在鹰潭市名列前茅,并先后多次获得省教育厅和鹰潭市教育局的嘉奖表彰。在2011年,学校还被省教育厅评为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学校。然而,这些显著成效的取得都与余江县实验初中通过结合本校实际,全面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是分不开的。  以制度规范师德师风的建设  余江县实验初中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不仅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学校领导班子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