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精神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元素,而民族传统音乐是构建城市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民族传统音乐在丰富城镇休闲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城市人文性、宜居性,进而提升城市艺术精神.此外,民族传统音乐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音乐传统、文化建设以及城市精神的扬弃、提炼与创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机 构】
:
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山东烟台264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精神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元素,而民族传统音乐是构建城市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民族传统音乐在丰富城镇休闲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城市人文性、宜居性,进而提升城市艺术精神.此外,民族传统音乐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音乐传统、文化建设以及城市精神的扬弃、提炼与创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司法判例不断增加,但如何适用本罪的争议也越来越大.该罪的整体保护法益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该罪所规定的三种行为类型都应当在此指引下进行限定解释.《刑法》第286条第1款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的行为应当具有指向性、直接性和毁弃性的特征.《刑法》第286条第2款规定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的行为,可能通过对系统数据处理功能的破坏而构成,也可能通过对系统重要使用功能的破坏而构成,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与财产犯罪发生想象竞合.对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罪量要素的认定,应当严格
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在人类文明之初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还催生出统一的国家和集权政权,并对人类精神文明创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会与河流发生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互动,并且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是这种互动,使人类在不同的流域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
发源于青海的黄河,贯穿我国北方的九个省区,从山东渤海湾汇入大海;地处青海的昆仑山、河南境内的嵩山与山东境内的泰山,都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圣山灵岳.大河,将上下游连为一体;灵岳,赋予黄河流域先民共同的信仰.先秦文献中已经有文字记载周代、商代乃至夏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新发现,从彩陶、玉器、农业、畜牧业、族群等几个方面体现出史前时期黄河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与族群互动,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精神谱系的集成,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以日常生活视角审视和研究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促进黄河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构当代日常生活图式、丰富日常生活内容,建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理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距今4000年左右,由尧、舜、鲧、禹等领导的多部族参加的洪水治理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去,学术界对这场运动关注最多的,是治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认为:共工、伯鲧等用“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大禹、皋陶、伯益等用“疏”的办法治水成功.由此引申到政治方面,便是要广开言路,疏通民意.事实上,这场工程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没有引起学术界重视,即由治理洪水引起的黄河的改道、九州的划定,以及由此促成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它标志着中华文化由五帝时代“多元并行发展”格局转变为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