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但我国内部审计却由于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内部审计方法不够科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致使内部审计出现很大风险,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展。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解决企业管理中内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前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 对策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开展财务审计,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真实情况。它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善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会计组织的健全度和会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
2.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核心。内部管理审计必须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正常、自我调节能力是否具备或良好。如果只审计企业财务数据,却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给予系统性评价,在此情况下,是绝对无法发现并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就更加不可能被提出。
3.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从内容上而言,经济效益审计须对财务收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审计。它应以降低成本为中心,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企业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济决策及内控制度等是否科学、合理、健全、有效;对各项目审计之后即是综合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各环节进行效益审计,不断拓宽效益审计的领域,以找到更多风险问题,找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内部审计风险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2.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他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预测,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虽然统计抽样时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同样,大量的分析性审核也会产生相关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4.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核事项;审计工作底稿不完善,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措施。审计规范是神经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而且也是衡量审计人员法律责任费标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组织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应能够获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首先,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树立内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实行执证上岗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是审计工作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四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 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可以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如果一味降低审计风险,就可能违反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在接受审计任务时,要认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高风险单位应该选派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员,并适当延长审计时间,而对低风险单位可以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样就能使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三者统一起来。
5.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英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2] 许天祥 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杨文缨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经纺.2006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 对策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开展财务审计,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真实情况。它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善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会计组织的健全度和会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
2.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核心。内部管理审计必须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正常、自我调节能力是否具备或良好。如果只审计企业财务数据,却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给予系统性评价,在此情况下,是绝对无法发现并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就更加不可能被提出。
3.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从内容上而言,经济效益审计须对财务收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审计。它应以降低成本为中心,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企业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济决策及内控制度等是否科学、合理、健全、有效;对各项目审计之后即是综合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各环节进行效益审计,不断拓宽效益审计的领域,以找到更多风险问题,找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二、内部审计风险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2.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不精。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应有的一种重要技能,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由于我国内审准则工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方面还有一些空白,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总之,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他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预测,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虽然统计抽样时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同样,大量的分析性审核也会产生相关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4.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核事项;审计工作底稿不完善,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以上现状的存在,使得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成为一句空话,更谈不上防范风险。
三、内部审计风险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措施。审计规范是神经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而且也是衡量审计人员法律责任费标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组织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应能够获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首先,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树立内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实行执证上岗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是审计工作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四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 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可以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如果一味降低审计风险,就可能违反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在接受审计任务时,要认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高风险单位应该选派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员,并适当延长审计时间,而对低风险单位可以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样就能使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三者统一起来。
5.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英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2] 许天祥 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杨文缨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经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