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新挑战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zqre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些网络自媒体平台代表少数群体通过网络提出诉求,引发话题,掀起讨论,并影响着大学生。他们诉求背后所包含的内在逻辑和意识形态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关注和警醒。个别少数群体的“代言人”通过虚构良好的正面形象,压制反对的网络发声,实施破坏社会秩序的言行等,通过网络自媒体上传播泛言论自由、博爱高尚论和个人维权神圣化的思想。针对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以劳育德体系树立正确是非观,以集体活动夯实集体主义,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规则意识,和以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应对措施,通过线上线下的扎实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少数群体;以劳育德;集体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108-04
  网络自媒体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其用户能够了解到了少数群体的存在和诉求。近年来,一些网络自媒体平台代表性少数群体、女权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动物保护主义者等少数群体在网上表达意见,提出诉求。这些少数群体“代言人”所提出的引人注目的观点和展现的特立独行的行为在自媒体网络上受到了关注和争议,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自媒体舆论热点,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受众,也引起了高度关注网络的高校学生的驻足观看和讨论,并影响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不容忽视的是,少数群体的“代言人”在互联网坚持发声所引发的效应是巨大的,2018年D.Centola等[1]的研究证明,当少数群体的影响力达到25%左右,就足以影响其余人口的观点。尽管少数群体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一些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诉求往往持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对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而言,有必要对个别少数群体网络“代言人”的网上言论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展开研究。尽管这些少数群体网络“代言人”的诉求看似并不妨碍他人的利益,甚至因为其“无害性”而引发同情,但其背后的叙述逻辑却值得深究:为什么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他们在证明其观点的过程中所包含的那些意识形态的“理所当然”真的可以被认同吗?可以说,这些问题已经不只是少数群体的观点问题了,而是关乎价值观、是非观的问题。任由这些观点在互联网大行其道,将使得这些诉求的“合理性”“合法性”在持续的网络自媒体传播中影响甚至冲蚀高校学生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观念堡垒,并在感情上建立起新的喜好与憎恶。同时,这些思想在线下也将迅速地通过同辈传播等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观念。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充分重视。
  因此,极有必要对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网络自媒体发声进行研究,审视其诉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辨明是非真伪,并及时地引导高校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网络自媒体诉求扩张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没有在生活中与少数群体接触的经验,所以他們对少数群体的印象都只是来自互联网。互联网上,个别自媒体平台以少数群体的“代言人”自居,陈述“自己”曾经遭到的不被理解、被歧视,甚至遭受侮辱的境遇以及因此而产生反抗行动的心路历程,这特别容易激起一些学生的同情和认同。当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形式上的“不平等”,倡导对已经习以为常做法的“反思”而忽视制度的合理性时,其实质是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
  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所勾勒出的“平等”“博爱”的美好世界画卷具有一定的蛊惑性,这成为他们所提出观点的“护身符”。事实上,无论是对性少数群体的一视同仁,对两性的平等对待,对环境保护的支持,都是符合当代的潮流,也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值得注意的是,凡事都有限度。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不仅意味着性少数群体(如同性恋群体)受到平等的对待,也意味着性少数群体并不高于其他人。因此,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或者在公共场所宣扬性少数群体的优越或者毫无必要地宣示自己有别于一般人的性取向是不妥的,既对他人缺乏尊重,影响他人正常的生活工作,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对待性别平等亦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了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的生活上的平等,①保障了女性的权益,但男女平等如果被错误认定为女性必须与男性完全一致无差别的对待,忽视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和必然存在的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那就是以形式上的平等造成实质上的不平等。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本来是我们需要倡导的,但如果跳出了现实视角,将自己想象成“上帝”,并臆想出一个人类和自然、动物“平等”相处,休戚与共的“天堂”来,甚至陷入越来越深地对人类的自我谴责中不能自拔则显然背离了现实,并有可能已经带有某种宗教色彩了,这种宣传在高校内是不应被允许的。②
  当这些网络自媒体“代言”少数群体走得太远时,就很难说只是在以合理合法的方式争取权利了,在他们的诉求下面,藏着一些别的东西。
  在社会普遍对同性恋、对女性存在歧视,人类对环境存在肆意破坏和对动物尤其是濒危动物存在滥捕滥杀时,我们有必要竖起耳朵,更多地倾听少数群体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合法诉求。但在少数群体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在互联网自媒体空间里得到“宠爱”的今天,我们在依然坚持他们观点中正确的部分和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同时,也绝对有理由有必要避免大多数人遭受其不利因素的影响,绝对有必要向大学生指出他们观点中的错误思想,绝对有必要区分少数群体合法诉求和少数群体发声的“代言人”在发声同时的“弦外之音”。
  二、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观点的线上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在网络自媒体上的频频发声,会影响高校学生的观点,以同性恋为例,目前对同性恋支持的学生超过了25%,而厌恶的不到7%,唐传英等对北京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2]和胡均等对湖南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都证实了这一点[3]。那么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观点是如何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实现有效传播的呢?   1.虚构良好的正面形象
   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唤起青年学生对少数群体主张的认同。学生对少数群体鲜有接触知之甚少,为少数群体“代言人”的形象营销提供了便利。因此,一些标签化的形象在网络自媒体中逐渐传播,比如性少数群体被标签化为比较注意个人形象的“型男”“靓女”,女权主义者则往往被塑造为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在“男权当道”的社会中打拼并最终赢得胜利和尊重;环保主义者被描绘成深入艰苦环境,为人类的事业与利益集团做殊死斗争的“地球卫士”;动物保护者则被标签化为富于爱心,愿意奋不顾身保护弱小生命的“英雄”,而受到保护的动物往往被描述为美丽而“通人性”,以“感人”的方式向人类表达他们的感激。不具代表性的、违背常识的美丽故事和高大形象在吸引人们同情认同支持甚至参与的同时,也一步步将其内在逻辑传播给他的网络受众。
  2.压制不同的网络发声
   在民主、自由的网络自媒体大环境和高校自由平等的氛围下,“平等”“鼓励多样性”“被尊重”和“被理解”的价值标准成为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种种荒诞观点的“护身符”。在这些“护身符”保护之下,对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所提出的反对意见都被看成对少数群体的“歧视”和“迫害”并遭到指责。尽管这些少数群体“代言人”所提出的有些观点未必就是少数群体的想法,但只要打着维护少数群体利益的旗号就成为不容反对的“真理”,这是荒谬的。同时,由于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所提出的观点往往无关乎大众的利益,所以一般人即便不同意,一般也“犯不上”与之展开论战,这就造成了互联网舆论的“一边倒”的情况: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坚持发声和大部分反对者的默不作声构成了网络自媒体集体赞成的“沉默的螺旋”[4]。但这种假象在不谙世事、对少数群体不了解的青年学生看来,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观点成了互联网的主流观点,是正确的,时尚的。此外,少数群体的相关话题具有新奇性、争议性,所以往往能够吸引网民的注意。在一些网络自媒体平台看来,宣传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观点能够保证“流量”,而且因为不会遭到反对而足够“安全”。这样,青年学生对大众观点的误读和网络自媒体平台的迎合形成了奇特的网络共振,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观点虽然未必能代表少数群体的心声,却在网络上的大行其道,青年学生被反复地暗示、劝导。包容尊重甚至仰视少数群体成为“主流”,形成了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而这些少数群体的“代言人”则享有了不包容、不尊重其他观点的“特权”。
  3.实施破坏社会秩序的言行
   在网络自媒体世界中占据了认同的动力学最高点后,支撑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观点背后的价值观自然也变得正确起来,并“偷梁换柱”地通过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和公共利益扩张自己已有的权利,而“代言人”在传播他们“合理性”逻辑并将自己的观点变成少数群体观点的同时,也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第一,言论上,“言论自由高于一切”。既然被赋予了权利,就可以向全世界宣扬自己的主张,即便影响公共秩序也无妨。任何妨碍言论表达的行为都构成了“歧视”少数群体和破坏“言论自由”的行为。可笑的是,他们在强调自己自由的同时无视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和公共利益,实际上是企图获得别人所没有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第二,行动上,可以不分场合,不顾社会秩序地在线上线下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即不惜破坏社会秩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枉顾他们的合法权利和公共利益,进一步通过行动主张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三、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错误思想
  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通过网络自媒体开展自我营销,其目的看似促使社会满足少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但其诉求陈述中所演绎的逻辑中的错误,如果不予及时指出和纠正,将带来谬误,混淆视听,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
  1.泛言论自由
   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在强化这样的观点,即人有权不受规则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在表达观点时既不必考虑受众的观感,也不用顾忌是否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更不用在意法律规章的限制。当然,这样的做法必定遭到规制,所以在网络自媒体上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又热衷于将自己扮演成遭受压制的自由发声者,以唤起少数群体的共鸣和广大受众的同情。值得警醒的是,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在网络自媒体的故事演绎中所传播的错误价值观,即个人的自由是最高的价值取向,这是极其错误的。人是社会的动物,如果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不分场合,不问是非,不顾他人的合法权利和社会的规则,那整个社会将彻底失控,法律和秩序将荡然无存。传播这样的价值观,具有破坏性,必须在高校青年学生中通过法制教育予以揭露和反对。
  2.博爱高尚论
   另一种被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传播的错误观点是,认为对更大概念上的“爱”是高尚的。比如,认为爱世界比爱祖国高尚,爱全人类比爱中国人民高尚,爱环境爱护所有生灵比爱人类高尚等等。“博爱高尚论”在个别少数群体的话语体系中甚至成为诉求的理由和武器。似是而非的“博爱高尚论”不仅将“爱”的标准大大降低,而且事实上也模糊混淆了是非观。“博爱高尚论”虽然看似对事物充满了“爱”,但对于反对自己观点的言论,却毫不宽容,一概予以道德审判和谩骂指责,全然不顾自己是否爱得正确,爱得必要,有无爱的能力,也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不允许不爱。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逻辑推演中,爱不仅变成了强迫,而且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权利去包容和付出。仿佛在爱的名义下,一切都是对的,他人选择的自由,社会的公序良俗,国家的法律规则,都变得不再重要。传播这样规则的,不仅不高尚,而且是慷他人之慨行自己之惠,既自私又具有破坏性。应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对于低级趣味的“爱”,应坚决制止,并批评教育。
  3.个人维权神圣化
   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在诉求中传达了这样的观点,认为争取自己权利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高尚的。至于“维权行为”是否违规违法,所维之权是否存在,维权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影響妨碍他人则不在考虑范围内。在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论调中,不难发现他们对自己违法违纪“维权”的极度“美化”,认为自己在行使“天赋人权”,其违法行为不仅符合最高的自然法,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是高高在上的,为自己的违法违规行为涂上道德的脂粉,有时甚至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脂粉。这种观点包含着“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混淆了合法权利与个人私欲的界限,是在美化自己扩张个人欲望的自私行为。在个人权利可以任意扩张的话语体系下,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可以要求自己的愿望被满足,并在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诉诸行动向社会秩序挑战,仿佛什么愿望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至于实现其诉求的必要性、合法性,以及如何兑现,在他们看来应由政府负责。传播这样的观点,是鼓励学生争取自己的臆想,鼓励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为破坏规则秩序创造法理借口,危害性很大,应当坚决反对。   四、针对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网络自媒体发声的教育应对
  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网络自媒体声音不断在学生的眼中、耳中、脑中闪现。如果不进行教育引导,这些披着“理想色彩”“道德色彩”甚至“宗教色彩”,具有一定蛊惑性的诉求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很可能把不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并在学生此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在这里,笔者认为需要做好四项工作,加强四项教育,从思想上、意识上、规则上、情感上为学生构筑起牢固正确的价值观的四梁八柱。
  1.通过构筑完备的以劳育德体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部分学生轻信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的说辞,一方面是受限于他们思想理论水平的涵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已有知识和理念的应用,缺乏实践的感受和体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一路求学,缺乏真正实践的历练,所以容易被各种新奇的思想所迷惑,在价值判断上容易似是而非,抓不住本源。只有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对社会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体验到为人处世的真实,与劳动人民感同身受后,才能从实践出发分析各种错误思想的荒诞和不切实际,判断事务才能比较客观务实,将所学到的思想方法论与生活工作相结合,具有更强的判断力,能做出务实、客观的判断,分清善恶、美丑和真假。立德树人,需要我们在学生“立德”上做好制度设计,引导他们自觉参与有效的社会实践。近期,习近平同志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具有深邃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需要强调的是,要加强对学生“以劳育德”的建设,必须牢牢抓住评价考核这一环节。在对高校学生的评价中,不仅应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具体地,就是学生自觉地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逐渐形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反馈在学生的行为中。通过评价考核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在思想认识指导下的行为,才能真正督促和鞭策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2.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夯实集体主义大厦
   部分学生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道德情感上的问题。在崇尚自我彰显、自我奋斗和自我保护的今天,自我中心的行事准则和错误的意识形态结合是泛自由化、博爱高尚论和个人权利神圣化的温床。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倡导集体主义。通过大量的集体活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正确关系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大力开展集体的文体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自发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锻炼他们的集体行动力,创造出个人服从大局服从全局服从现实条件的现实语境,引导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想,在集体中认识个体,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而自觉鉴别错误思想,并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二是要在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中,多设计有效的集体参与内容。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评价学生的个人表现,也评价学生对团队的贡献,营造有利于集体主义形成发展的氛围,形成既自利也他利的集体主义文化和公民道德。
  3.通过扎实的政治教育构建规则大厦
   对规则的漠视和肆意践踏是个别少数群体“代言人”错误思想的外在表现,体现为对规则的不屑,或者将规则摆在较低的优先级考虑。因此,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比介绍规则内容更重要。这就要求从政治的高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规则,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形成正确的规则观。应当着力系统地论述规则的渊源、规则的运行法则、规则的作用以及规则的属性,建立健全更完备的关于规则合法合理性的思想理论教育大厦,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规则,认识规则,将规则当作行动的指引而非障碍,将规则与学生的个人权利、社会的运行法则、国家的主权联系起来。此外,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考核,对于多次违反规则的学生应当坚决一票否决,因为这不仅涉及遵守规则的问题,更涉及规则意识问题以及更深层次的,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思想问题。
  4.通过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善恶是非的判断,不仅来自于理性分析,也依赖感情上的喜好。所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爱憎分别的是非观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在这里,有必要警惕和防止有意或者无意地引导学生对所有事物无原则的欣赏。思政政治教育,哪怕是对儿童的教育,都不应该回避憎恨。爱与恨,既辩证,又相辅相成,有爱才有恨,无恨也就没有爱,这是最朴素的真理。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也应当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对特定事物的感情和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性,绝不等于培养出的学生是缺乏态度和好恶的。相反,学生在明辨是非的前提下能将自己正确的观点和充沛的情感结合,成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D. Centola, J. Becker, D.Brackbill, A. Baronchelli.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tipping points in social convention Science[J]. Science, 2018(360):1116-1119.
  [2]唐傳英,孙振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启示——基于北京市12所高校36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01):134-136.
  [3]胡均,王昱.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同性恋性观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09):237-238.
  [4]虞鑫,许弘智.意见领袖、沉默的螺旋与群体极化: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仿真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15).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收稿日期:2020-03-2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微时代’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思想引导与价值认同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季欣(1981-),男,上海人,党委副书记,博士,讲师,从事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New Challenges of 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eges
  ——Minority spokesmen appeals and responses
  JI Xin
  (Fud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Some “spokes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can represent minority group express their appeals through we media so as to trigger topics and provoke discussion, which has drawn attention of universities’ student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ideological behind their appeals should be noted and watched. Some “spokesmen” express idea of universal freedom, universal love, sanctity of individual rights through establish good images, fighting against opponents in internet, propagating fake value identification. To offset such influence on universities students, some measures are suggested: setting up systems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labor to help establishing true right and wrong view, organizing collective activities to consolidate collectivism,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wareness of rules, developing integrated education across kindergarten, primary, secondary,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to cultivate emotion. Through solid work on and off internet, we can further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in university, creating better circumstances for fostering socialism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Key words: Minority group,Moral cultivation in labor,Collectivis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当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时,社会工作的角色和地位将发生明显变化,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将会增强。由于社会工作具有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在缓解个体现实困境、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列举和分析广西“三区”计划实施近五年来的成效与不足,来探索如何开展具有适切性的专业服务,以及发展出适合民族地区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二战时期,美国出于战争局势变化以及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需要,根据《租借法案》分别对中国、苏联进行物资援助。中美两国开辟的“驼峰航线”与美苏双方开辟的“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不仅缓解了中苏两国战时物资短缺的压力,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无法抹杀的贡献。这两条物资援助航线的开辟与运行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需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但是在航线的开辟、运行以及影响上各有千秋,这不仅折射出中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国家治理这一主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宏伟战略,实现战略目标基层是不可忽视的大主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展现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城市居民委员会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对我国政治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天,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城镇居民,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维权意识、管理意识也随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属性,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动摇,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一脉相承,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期刊
摘 要:《道德经》中含有大量治国思想,老子从描述“道”及其特征中逐步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在利用《道德经》治国思想时,务必要厘清老子所处的历史階段与当代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是顶层设计者治国理政的主题,所以利用全面深化改革对老子治国思想进行评述会让其具有现实意义。改革所要求的简政放权就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治国理念具有某种契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期刊
摘 要: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江都区农村党组织还面临着弱化虚化边缘化、党建工作开展不实、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佳等困境,制约其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亟待开通“带、优、才、互”四路直通车,促进农业、农民、农村全面发展、全面提升。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农村;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我国女性人口迁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对女性迁移的影响和价值存在低估。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迁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关注迁移流动的性别差异,聚焦女性迁移模式的变迁,对于理解和梳理当代中国女性人口迁移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在迁移倾向上性别结构区域均等化;在迁移性质上,女性人口迁移性质由被动转向主动,预示着我国流动人口进入了新阶段;女性迁移转变将引发综合效应,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以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在《人类学笔记》一书中提升了两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物质生产与人自身生产这两种生产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史前社会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我们科学剖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刀。本文从两种生产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两种生产理论的划分与互补中,来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理论。  关键词:《人类学笔
期刊
摘 要:如何开展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让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覆盖每一位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至关重要。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工程系给船专业学生党支部,结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特色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实际,以党支部为载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创造性提出“十个一”工程,通过党员、党支部两个层面组织十种不同活动,重点解决党员服务意识不强,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逆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出枣庄市在“逆城镇化”进程中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探索出新时代适合枣庄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农村电商、医养结合、乡村特色旅游、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等急需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储备人才、聚集人才。本研究对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人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