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艺术成就越来越漠视,中国社会趋向西化。尤其对于见识越来越广,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年轻人,已完全忽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这项工作。
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忽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必得领略其中博奥、独特的美学魅力。
中国营造的美学密码
中国古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成书,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营造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讲中国人如何建造房子。但中国人不用“建造”。在西方建筑学产生前好几百年,中国人就用“营造”一词来讲述一种从理念到执行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筑学的建造。
当年梁思成和同事们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却总共只有六种规格,说明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设计。《<营造法式>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一文中详谈了此间奥妙。
《营造法式》中表达:“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这里的“材”字,指的是标准木材。《营造法式》把这个标准材的断面规定为 3:2,还让它具有了高度科学的受力性能,并且把这个“材”分成八个等级,用来盖规模大小不等的建筑。《营造法式》另一段很重要的话:“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简单解释,就是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各种重要的设计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模数化的設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点。标准“材”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模子。
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是斗栱。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唐代孔颖达说:“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栱,形如山也。” 有唐一代,斗栱硕大,屋檐深远,盛唐雄浑的建筑气象就此定格。
像漏斗形状的木结构构件,叫“斗”;所有长条形像弓一样的木构件,叫“栱”。所有栱的横断面,其实都是一个标准“材”,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具体叫什么名字。不仅如此,所有用来连接斗栱的这些枋,它们的横断面依然是标准“材”。标准“材”占据了一个木结构建筑绝大部分的材料。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
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绪言当中总结了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她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以及带有斗栱的木构架,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所以,中国古代的“材”,也即中国古建有着自己的美学密码:方圆比例。也即西方古建中的美学密码:黄金分割比例。
丝毫不逊于西方人,而且同样擅长标准化、模数化设计,建造房子神速的中国古代匠人,对美的比例有追求。
“《营造法式》的第一张插图,叫‘圆方方圆图’。一个圆套方和一个方套圆,其实就是1:√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它外接圆的直径,或者它对角线的比是1:√2。中国古代匠人不操心√2,他们用一个简单整数比来对付它:方五斜七。就是正方形边长如果是5,对角线约等于7,7除以5等于1.4,而√2约等于1.414,是很接近的。《营造法式》给出了一个更精确的比例141:100。这就是中国匠人的智慧。匠人们为什么痴迷于运用比例√2?《营造法式》引了更古老的一本书《周髀算经》的一段话:‘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营造法式>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揭示。
“圆方、规矩”的大量应用,说明运用方圆做图的比例其实是古代大匠设下的规矩。规矩这两个字正是历代匠师都挂在口边的话。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匠人在运用这些比例建造建筑时,表达着他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一种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
香山帮造的美学实践
中国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也就是营造的中国建筑。房屋是有生命力的,面对这些经历千百年的中国古建筑,震撼远超想象。
时至今日,苏州古城内依然保存众多著名古建筑。这座“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两千五百年来就是倚靠香山帮工匠们逐步建起、完善、维护、修缮、更新。苏州最驰名的古建筑就是园林,就以园林为例。
拙政园大而不空,从砖雕门楼进入,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住宅与园林的过渡把握得极好。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显得疏朗、雅致、天然。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的狮子林,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更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完美诠释了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达到“咫足山林”的意境。
叠石大师戈裕良在苏州环秀山庄使出独创的神妙“钩带法”:以少量湖石,在极有限的空间,把自然山水中的峰峦洞壑概括提炼,使之变化万端,峰峦耸翠,池水相映,深山幽壑,判若天成。在小空间范围内,凝聚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网师园是清代苏州世家宅园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亭阁轩庭、山石花木,更有引静桥微微拱露,院宅相连,明朗开阔。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网师园的住宅为一落三进的长廊型建筑,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为完整的住宅与园林合而为一的典范。
苏州的开元寺无梁殿,是江苏省现存五座无梁殿中制作最精的一座。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没有飞檐,也无斗拱,以磨砖嵌缝纵横拱券结构,不用木构梁柱檩椽,故习称“无梁殿”。整座殿阁宏伟庄重,有“结构雄杰冠江南”之誉。在数百年前能造这样的无梁殿,充分表明香山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
再看虎丘二山门断梁殿。要在虎丘山山脚下建造一座千年不倒的殿门,材料只有一些零碎的木料,且不准用一根铁钉。香山帮工匠们采用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以顶力和吊力作用分担了重量,最终用两段木料对接建成了断梁殿,却十分坚固。这反映了香山帮建筑特点:矩形构架系统,每一个部件的构形和部件之间都是木与木的连接,其刚度全靠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铁,既精巧美观,又十分稳固。
中国古人运用自己的方法观念来建造建筑,最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艺术成就越来越漠视,中国社会趋向西化。尤其对于见识越来越广,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年轻人,已完全忽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这项工作。
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忽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必得领略其中博奥、独特的美学魅力。
中国营造的美学密码
中国古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成书,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营造法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讲中国人如何建造房子。但中国人不用“建造”。在西方建筑学产生前好几百年,中国人就用“营造”一词来讲述一种从理念到执行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筑学的建造。
当年梁思成和同事们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却总共只有六种规格,说明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设计。《<营造法式>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一文中详谈了此间奥妙。
《营造法式》中表达:“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这里的“材”字,指的是标准木材。《营造法式》把这个标准材的断面规定为 3:2,还让它具有了高度科学的受力性能,并且把这个“材”分成八个等级,用来盖规模大小不等的建筑。《营造法式》另一段很重要的话:“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简单解释,就是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各种重要的设计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模数化的設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很重要的一点。标准“材”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模子。
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是斗栱。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唐代孔颖达说:“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栱,形如山也。” 有唐一代,斗栱硕大,屋檐深远,盛唐雄浑的建筑气象就此定格。
像漏斗形状的木结构构件,叫“斗”;所有长条形像弓一样的木构件,叫“栱”。所有栱的横断面,其实都是一个标准“材”,不管它在什么地方、具体叫什么名字。不仅如此,所有用来连接斗栱的这些枋,它们的横断面依然是标准“材”。标准“材”占据了一个木结构建筑绝大部分的材料。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
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绪言当中总结了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她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以及带有斗栱的木构架,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所以,中国古代的“材”,也即中国古建有着自己的美学密码:方圆比例。也即西方古建中的美学密码:黄金分割比例。
丝毫不逊于西方人,而且同样擅长标准化、模数化设计,建造房子神速的中国古代匠人,对美的比例有追求。
“《营造法式》的第一张插图,叫‘圆方方圆图’。一个圆套方和一个方套圆,其实就是1:√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它外接圆的直径,或者它对角线的比是1:√2。中国古代匠人不操心√2,他们用一个简单整数比来对付它:方五斜七。就是正方形边长如果是5,对角线约等于7,7除以5等于1.4,而√2约等于1.414,是很接近的。《营造法式》给出了一个更精确的比例141:100。这就是中国匠人的智慧。匠人们为什么痴迷于运用比例√2?《营造法式》引了更古老的一本书《周髀算经》的一段话:‘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营造法式>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揭示。
“圆方、规矩”的大量应用,说明运用方圆做图的比例其实是古代大匠设下的规矩。规矩这两个字正是历代匠师都挂在口边的话。更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匠人在运用这些比例建造建筑时,表达着他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一种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
香山帮造的美学实践
中国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也就是营造的中国建筑。房屋是有生命力的,面对这些经历千百年的中国古建筑,震撼远超想象。
时至今日,苏州古城内依然保存众多著名古建筑。这座“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两千五百年来就是倚靠香山帮工匠们逐步建起、完善、维护、修缮、更新。苏州最驰名的古建筑就是园林,就以园林为例。
拙政园大而不空,从砖雕门楼进入,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住宅与园林的过渡把握得极好。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显得疏朗、雅致、天然。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的狮子林,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更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完美诠释了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达到“咫足山林”的意境。
叠石大师戈裕良在苏州环秀山庄使出独创的神妙“钩带法”:以少量湖石,在极有限的空间,把自然山水中的峰峦洞壑概括提炼,使之变化万端,峰峦耸翠,池水相映,深山幽壑,判若天成。在小空间范围内,凝聚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网师园是清代苏州世家宅园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亭阁轩庭、山石花木,更有引静桥微微拱露,院宅相连,明朗开阔。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网师园的住宅为一落三进的长廊型建筑,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为完整的住宅与园林合而为一的典范。
苏州的开元寺无梁殿,是江苏省现存五座无梁殿中制作最精的一座。整个殿宇全用砖石砌成,无一根木梁,没有飞檐,也无斗拱,以磨砖嵌缝纵横拱券结构,不用木构梁柱檩椽,故习称“无梁殿”。整座殿阁宏伟庄重,有“结构雄杰冠江南”之誉。在数百年前能造这样的无梁殿,充分表明香山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
再看虎丘二山门断梁殿。要在虎丘山山脚下建造一座千年不倒的殿门,材料只有一些零碎的木料,且不准用一根铁钉。香山帮工匠们采用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以顶力和吊力作用分担了重量,最终用两段木料对接建成了断梁殿,却十分坚固。这反映了香山帮建筑特点:矩形构架系统,每一个部件的构形和部件之间都是木与木的连接,其刚度全靠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铁,既精巧美观,又十分稳固。
中国古人运用自己的方法观念来建造建筑,最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