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察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良惯性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教师。往往学习的过程枯燥烦琐,缺乏生动活泼的个性感受;学习的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机会;强调结果的“给予”,忽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悟,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感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悟;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体验学习的一些看法。
在数学的学习中,不是什么都要体验的。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体验的内容
1.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追求结果,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番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2. 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3. 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 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可见,重视激励,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很愉快轻松,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也很好。
此外,还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对数学的情感。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难怪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并且通过学习和美的体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更深层次的感悟。
二、体验的形式
1. 创设情境,在学习中体验
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是很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研究对象变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时,笔者这样设计:
(1)课件展示情境。
客户:厂长,你好!我们定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1。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应用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学生的认识、情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 提供机会,在实践中体验
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看和听,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提时代自己新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身不忘。这就表明动手操作对于人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如“圆锥的体积”学习时,笔者将全班同学每8人分成一组,每组准备四盆黄沙、四个圆柱、四个圆锥(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高都不等),小组活动时:①议一议:实验怎么做?工具怎么选、具体分工怎么分等在小组内由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定;②分工合作后思考: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③达成共识:选择怎样的圆柱、圆锥实验?你能发现它们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从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得到启发?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人人参与操作,认真全面分析现象,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相互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引出规律:V锥=1/3V柱。这样的安排由于学生有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是充分内化的,容易理解,而且能举一反三,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走出课堂,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里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情感上也得到满足。真切地体验数学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学习内驱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机会。然而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数学课堂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跳出小课堂,投向大自然。让学生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尽情地开动大脑和运用双手,去用心体验,参与数学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悟到探究的乐趣。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我们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真正做到数学体验,其乐无穷也。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感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悟;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体验学习的一些看法。
在数学的学习中,不是什么都要体验的。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些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体验的内容
1.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只追求结果,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番曲折的道路,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2. 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
3. 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 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习动机,变得更喜欢数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可见,重视激励,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很愉快轻松,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也很好。
此外,还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对数学的情感。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难怪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并且通过学习和美的体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更深层次的感悟。
二、体验的形式
1. 创设情境,在学习中体验
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还不是很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我们能把数学研究对象变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时,笔者这样设计:
(1)课件展示情境。
客户:厂长,你好!我们定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1。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应用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学生的认识、情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 提供机会,在实践中体验
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看和听,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提时代自己新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身不忘。这就表明动手操作对于人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掌握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如“圆锥的体积”学习时,笔者将全班同学每8人分成一组,每组准备四盆黄沙、四个圆柱、四个圆锥(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高都不等),小组活动时:①议一议:实验怎么做?工具怎么选、具体分工怎么分等在小组内由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定;②分工合作后思考: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③达成共识:选择怎样的圆柱、圆锥实验?你能发现它们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从学习过的什么知识得到启发?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人人参与操作,认真全面分析现象,主动表达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相互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引出规律:V锥=1/3V柱。这样的安排由于学生有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是充分内化的,容易理解,而且能举一反三,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走出课堂,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里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情感上也得到满足。真切地体验数学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学习内驱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机会。然而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数学课堂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跳出小课堂,投向大自然。让学生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尽情地开动大脑和运用双手,去用心体验,参与数学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悟到探究的乐趣。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我们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真正做到数学体验,其乐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