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2003年开始使用126邮箱,积累到今天已达数千封邮件。这对于记性日渐衰退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条寻找记忆的线索。一日,心血来潮,决定好好整理下邮箱。整理中,我发现与《湘潮》往来信件有百封以上。这让我思绪如潮,一封封邮件,记载了这些年我为《湘潮》寫稿,与《湘潮》交往的往事。
我给《湘潮》寫稿始于2003年,因我平日既要寫书又要寫剧本,肩负双重压力,给杂志寫稿的时间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对《湘潮》情有独钟,寫出的短篇稿件基本都投向了“她”的怀抱。说实话,一开始选择《湘潮》,并非是因为与《湘潮》有多深的交情,而起源于我的“私心”。因为有人曾经告诉我说:湖南是接英杰之气的地方,绝对是一个文史大省。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从曾国藩破败不堪的“大宅子”到毛泽东气势非凡的韶山冲,从黄兴寂静的墓园到刚刚落成的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塑。中国十大元帅中3个是湖南人,十大将中也有6个生于湖南。这一个个杰出的历史风云人物都聚集在位于中国“丹田之气”的湖南。
而《湘潮》杂志社又格外地厚道,每两年就组织一些党史作家到湖南采风作客。这一利好政策,让我格外神往,寫稿的积极性提高不少。然而,为《湘潮》寫稿,也非易事,碰过不少“钉子”,稿件也被“枪毙”过。原我以为给杂志社寫稿,肯定是手到擒来,从自己的大书中摘出一段,修改修改便信心满满投往《湘潮》的邮箱,不几日,一封要求我改稿的邮件发在我126邮箱里。咦,寫几十万字大书都很少会遭遇改稿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投出去的稿件。果然我的稿子不是短小精悍吸引人,而是虎头蛇尾“切一刀”。这时我意识到《湘潮》虽然是省级杂志,但在选用稿件上,质量关把得非常严格,不管稿源是否匮乏,也不在乎寫稿人身份,一律稿子说话。他们这一严肃认真的态度,让我彻底打消了用寫书的“边角料”或者是饭后茶余挤时间“打发”《湘潮》的想法,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投稿。
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湘潮》用稿的标准。可我还是高兴得太早。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这一年,《湘潮》按12期组织编寫12个共和国历史大事件,其中分配给我3篇,3月的《“一五”计划出笼前后》;5月的《两弹一星的决策》和七月的《中美建交的台前幕后》,除了“中美关系”我以前有所涉猎,另两篇却要另起炉灶。而《湘潮》更干脆,对稿子就给了6个字要求:高层、决策与内幕。别看只有6个字,要想稿子完全符合要求可不容易。第一,要是发生在领导层的事件;第二,要表现党中央毛泽东的决策智慧;第三,稿件要有新料,不能翻炒冷饭。尽管每篇稿子只有七八千字,我却要查阅大量文史资料,重新熟悉了解这段历史,寫稿时还要紧紧把握“六字方针”,就这样,还总是顾此失彼,重视了“高层”却轻了“决策”,补上“决策”又不够“内幕”……就这样,与《湘潮》编辑往返电邮好几次,反复修改,才算过关。
在与《湘潮》杂志社走过风风雨雨8年后,在互发飞越千万里的百封电邮时,在三次亲临湖南“接地气”采风中,使得我原先的“私心”也渐渐变为了与编辑、与《湘潮》读者分享快乐的“公心”。这种互动的感情以致超越了寫作、发表的范畴,在心灵上留下一段段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
我给《湘潮》寫稿始于2003年,因我平日既要寫书又要寫剧本,肩负双重压力,给杂志寫稿的时间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对《湘潮》情有独钟,寫出的短篇稿件基本都投向了“她”的怀抱。说实话,一开始选择《湘潮》,并非是因为与《湘潮》有多深的交情,而起源于我的“私心”。因为有人曾经告诉我说:湖南是接英杰之气的地方,绝对是一个文史大省。
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从曾国藩破败不堪的“大宅子”到毛泽东气势非凡的韶山冲,从黄兴寂静的墓园到刚刚落成的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塑。中国十大元帅中3个是湖南人,十大将中也有6个生于湖南。这一个个杰出的历史风云人物都聚集在位于中国“丹田之气”的湖南。
而《湘潮》杂志社又格外地厚道,每两年就组织一些党史作家到湖南采风作客。这一利好政策,让我格外神往,寫稿的积极性提高不少。然而,为《湘潮》寫稿,也非易事,碰过不少“钉子”,稿件也被“枪毙”过。原我以为给杂志社寫稿,肯定是手到擒来,从自己的大书中摘出一段,修改修改便信心满满投往《湘潮》的邮箱,不几日,一封要求我改稿的邮件发在我126邮箱里。咦,寫几十万字大书都很少会遭遇改稿的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投出去的稿件。果然我的稿子不是短小精悍吸引人,而是虎头蛇尾“切一刀”。这时我意识到《湘潮》虽然是省级杂志,但在选用稿件上,质量关把得非常严格,不管稿源是否匮乏,也不在乎寫稿人身份,一律稿子说话。他们这一严肃认真的态度,让我彻底打消了用寫书的“边角料”或者是饭后茶余挤时间“打发”《湘潮》的想法,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投稿。
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湘潮》用稿的标准。可我还是高兴得太早。2009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这一年,《湘潮》按12期组织编寫12个共和国历史大事件,其中分配给我3篇,3月的《“一五”计划出笼前后》;5月的《两弹一星的决策》和七月的《中美建交的台前幕后》,除了“中美关系”我以前有所涉猎,另两篇却要另起炉灶。而《湘潮》更干脆,对稿子就给了6个字要求:高层、决策与内幕。别看只有6个字,要想稿子完全符合要求可不容易。第一,要是发生在领导层的事件;第二,要表现党中央毛泽东的决策智慧;第三,稿件要有新料,不能翻炒冷饭。尽管每篇稿子只有七八千字,我却要查阅大量文史资料,重新熟悉了解这段历史,寫稿时还要紧紧把握“六字方针”,就这样,还总是顾此失彼,重视了“高层”却轻了“决策”,补上“决策”又不够“内幕”……就这样,与《湘潮》编辑往返电邮好几次,反复修改,才算过关。
在与《湘潮》杂志社走过风风雨雨8年后,在互发飞越千万里的百封电邮时,在三次亲临湖南“接地气”采风中,使得我原先的“私心”也渐渐变为了与编辑、与《湘潮》读者分享快乐的“公心”。这种互动的感情以致超越了寫作、发表的范畴,在心灵上留下一段段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