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以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为对象,以调查研究其健身锻炼行为作为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分析法对健身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健身意识上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学生日常健身地点主要集中在于大学校园区域内,一周3到5次,每次健身时长不等,多数持续20至40分钟,在锻炼后身体精神上感觉有点累,说明锻炼强度不理想。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长期坚持锻炼比较困难,原因集中在于学习繁忙精力不够没有多余时间。对此提出建议,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行为;体育锻炼行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包含大一至大四以及研究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杭师大图书馆上网浏览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以“大学生、健身行为、”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大学生健身行为的前沿和动态,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
通过对下沙大学生以及一些学校专家的访谈,听取他们对下沙大学生健身行为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整理记录。
3.问卷调查法
在互联网搜集以及学生自述的基础上在问卷星上进行问卷编辑,并且进行问卷信效度检查,保证调查问卷有可靠的信效度。随机抽取下沙大学生大一至研究生的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实际发放1700份,回收1600份,回收率94.12%%,期中有效问卷1505份,有效率94.1%,其中男660人,女845人。
4.数理分析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利用统计数据软件以及WPS表格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相关分析等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下沙大学生对于健身锻炼的认知态度分析
大学生对于健身锻炼的认知以及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会间接得影响到大学生健身锻炼的运动量(锻炼频率、锻炼时间以及锻炼强度),所以分析下沙大学生健身锻炼的认知态度对于研究下沙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下沙大学生健身习惯的分析
本研究所指健身习惯,针对于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周锻炼在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大学生这里可以称之为有健身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频率,锻炼时长以及锻炼强度相结合,才能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一般来说,健身锻炼一周三到五次,每次40至60分钟并且达到一定的强度是最好的,下沙大学生健身频率三次以上的学生(每周3~5次以及5次以上的学生)有60.8%,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健身频率上达不到健康的标准,在锻炼时长上,每次锻炼4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6%,只有四成的大学生能够保持40分钟以上,情况也是不尽人意;运动强度以大学生健身锻炼后的生理感觉为准,一般来说,运动强度适宜,人体在运动后会有累的感觉,在锻炼强度上,只有24%的学生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强度,属于少数人群。总体来说,大部分大学生都可以一周保持三到五次及以上的锻炼频率,但是锻炼的时间不能保持最健康的时长,锻炼强度也达不到理想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下沙大学生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健身意識,近所有学生都认为健身锻炼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健身知识的匮乏,他们之中也只有少数有具体的计划安排;下沙大学生的运动强度达不到理想,运动频率和时间也打不到理想,从而健身效果也不理想;健身项目比较单一,以健身房锻炼和跑步为主;由于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经济能力低下,下沙大学生健身地点以校园区域为主;下沙大学生不能长期坚持健身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繁忙,而导致精力不够。
(二)建议
1.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加强下沙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体素质良好的意义。了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信心;充分利用媒体媒介,开展积极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科学认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
2.开展校园体育锻炼竞赛项目,增加大学生锻炼积极性
高校开展一些竞赛项目不只是原有的运动会篮球赛等等,开展一些团队性的趣味性大一点的趣味比赛等项目,使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转移到体育锻炼上来,并且不会太枯燥。
参考文献:
[1]章玮.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现状的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06(06):731-733.
[2]岳红颜.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1):123-124+140.
[3]沈国平.影响高校知识分子体育行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07):19-21+25
[4]王雪芹.山东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03)25.
[5]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6(04):71-73.
[6]李焕玉.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6):137-139.
[7]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06):563-567.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行为;体育锻炼行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包含大一至大四以及研究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杭师大图书馆上网浏览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以“大学生、健身行为、”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大学生健身行为的前沿和动态,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
通过对下沙大学生以及一些学校专家的访谈,听取他们对下沙大学生健身行为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整理记录。
3.问卷调查法
在互联网搜集以及学生自述的基础上在问卷星上进行问卷编辑,并且进行问卷信效度检查,保证调查问卷有可靠的信效度。随机抽取下沙大学生大一至研究生的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实际发放1700份,回收1600份,回收率94.12%%,期中有效问卷1505份,有效率94.1%,其中男660人,女845人。
4.数理分析法
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利用统计数据软件以及WPS表格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相关分析等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下沙大学生对于健身锻炼的认知态度分析
大学生对于健身锻炼的认知以及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会间接得影响到大学生健身锻炼的运动量(锻炼频率、锻炼时间以及锻炼强度),所以分析下沙大学生健身锻炼的认知态度对于研究下沙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下沙大学生健身习惯的分析
本研究所指健身习惯,针对于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周锻炼在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大学生这里可以称之为有健身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频率,锻炼时长以及锻炼强度相结合,才能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一般来说,健身锻炼一周三到五次,每次40至60分钟并且达到一定的强度是最好的,下沙大学生健身频率三次以上的学生(每周3~5次以及5次以上的学生)有60.8%,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健身频率上达不到健康的标准,在锻炼时长上,每次锻炼40分钟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6%,只有四成的大学生能够保持40分钟以上,情况也是不尽人意;运动强度以大学生健身锻炼后的生理感觉为准,一般来说,运动强度适宜,人体在运动后会有累的感觉,在锻炼强度上,只有24%的学生都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强度,属于少数人群。总体来说,大部分大学生都可以一周保持三到五次及以上的锻炼频率,但是锻炼的时间不能保持最健康的时长,锻炼强度也达不到理想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下沙大学生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健身意識,近所有学生都认为健身锻炼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健身知识的匮乏,他们之中也只有少数有具体的计划安排;下沙大学生的运动强度达不到理想,运动频率和时间也打不到理想,从而健身效果也不理想;健身项目比较单一,以健身房锻炼和跑步为主;由于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经济能力低下,下沙大学生健身地点以校园区域为主;下沙大学生不能长期坚持健身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繁忙,而导致精力不够。
(二)建议
1.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加强下沙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体素质良好的意义。了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信心;充分利用媒体媒介,开展积极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科学认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
2.开展校园体育锻炼竞赛项目,增加大学生锻炼积极性
高校开展一些竞赛项目不只是原有的运动会篮球赛等等,开展一些团队性的趣味性大一点的趣味比赛等项目,使大学生的班级荣誉感转移到体育锻炼上来,并且不会太枯燥。
参考文献:
[1]章玮.对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现状的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06(06):731-733.
[2]岳红颜.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1):123-124+140.
[3]沈国平.影响高校知识分子体育行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07):19-21+25
[4]王雪芹.山东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03)25.
[5]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6(04):71-73.
[6]李焕玉.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6):137-139.
[7]刘正国,李莉.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06):56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