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上:当代人撰当代史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种不同的场合和地方,笔者曾一再呼吁关注当代史的记录和研究,并认定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但对于当代史研究的困难和风险则论述不够,现在这里略作申述,以引起写史者的警觉。
   在我看来,当代史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恩怨未泯、利害攸关。也就是说,当代史的创造者还在,历史的当事人还在,不但还在,而且说不定仍在当道。即使当事人不在了,但当事人的学生、弟子、追随者、门徒还在,即使学生、弟子不在了,但再传弟子、学统、门派还在。这样,人们就会从名字的有无和地位安排的高低来决定认可一篇当代史研究文章的程度,等等。于是,学术问题会很自然地演变为人事问题。当代史的难写,可以说没有甚于此者!早在1992年,笔者在《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一书的后记中,就已经对此有所体会了,只是远不如现在深刻罢了。当时我说:当代人撰当代史,免不了冒点儿风险,这是因为,当代史的创造者们仍然健在,偶有失慎、失误或失真,创造者们如果现身说法,作者定会陷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这当然不像研究千百年前的历史,死无对证,此其一;其二,由于所研究的时代刚刚过去或还未完全过去,这个时代給不同的人的感受又很不一样,对这个时代或憎恶或怀念的情绪仍在感染着人们,研究者很容易受这种或那种情绪的影响而不能十分冷静地对待其中的人和事,从而出现偏颇;其三,当作者与某些仍然健在的研究对象有某种感情上精神上的联系而不能认同于他们当年的某些观点或做法时,是一件很棘手很麻烦的事。如实评述吧,心有不忍,心有不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吧,又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相背,进退两难。这就是笔者当时的感受,但这些感受明显还局限在学术本身上。事实上,问题比这里说的要严重得多。
   必须指出,这里强调当代人撰当代史的种种风险并不是想让有心研究者知难而退,而是要让研究者能够对现实利害、主观好恶等干扰因素有清醒的意识和一定的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承担起为民众为民族国家记录历史、保存记忆的责任和使命。
其他文献
11月19日 星期六 晴    晨起,王文楚腹泻未止,决定仍由赵永复陪同乘车去临沂。我决定与大家一起自6时15分从郯城出发,30余公里至李庄吃午饭,已12时余。饭后休息片刻,即行起步,傍晚近6时15分到了临沂,天色已晚。今天走得非常疲劳,共走了55公里,创步行串联以来最高纪录。陈、项两位早已到达目的地,我们被安排在粮食局住下。我晚饭吃得很少,急着倒头睡觉。    11月20日 星期日 晴    昨
期刊
一    杨继盛,明代谏臣。《明史·杨继盛传》记载:“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记载尽管简略,但其中提供的信息量还是不少的,大致勾勒出了杨继盛早年的生活与思想情状:七岁即失去母爱的杨继盛,
期刊
今日世界,因为政治气候的变化,正在经历一个历史记忆恢复的时期,相关人物的回忆与各种自传大量问世,林林总总的回忆材料,不仅使得原先私密性的历史记忆浮出水面,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同时也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引起了一些争论不休的困扰。  其中典型的案例,比如对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一“列宁格勒”交响创作意图的解释带给人们的困扰。1941年6月
期刊
海靖与俄国人打交道甘拜下风,但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方面,却耍尽了威风。他经常以太上皇的口气,动辄训斥总理衙门的高官,并在谈判中施展拖延、威吓、要挟等手段,压迫清政府就范,为德国掠夺中国领土和路矿利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称赞为“开创了一种与中国打交道的新方式”,为许多国家所“争先效仿”。于是,以德国侵占胶州湾为契机,世界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使中国陷入了严
期刊
1934年初,顾颉刚有了创办学会和办刊物的打算。2月4日,他约谭其骧去燕京大学的印刷所,了解印刷业务。燕京大学邓嗣禹教授在海淀斌泰酒店请他们吃饭。当晚10时,谭其骧去顾颉刚家,并留宿。在这一天,顾颉刚正式邀他共同发起筹组一个以研究中国沿革地理和相关学科为宗旨的学会,商定以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描述全国自然、人文地理的著作──《禹贡》为名,还决定创办《禹贡》半月刊,作为未来学会的机关刊物。其时,他们正在
期刊
驴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牲畜之一。驴性情温顺,耐久性好,安全性强,适宜于役使,尤其是在道路不好的地方用以载人运货都不错。做畜力用的驴分为走驴和驮驴两种。走驴用来乘骑,驴背上不用鞍子而用垫褥,骑在驴背上走得很稳,但缺点是速度不快,骑驴的人不能像骑着骏马奔驰一般飘逸。驮驴背上一般备有鞍子,以保护驴背不被磨伤,装载货物用口袋或骑筐,一头驴能驮两百斤左右。驴还能用来拉车,既可运货也可载客。有的地方还用驴拉磨,在
期刊
一    从宋太祖建立宋朝到宋仁宗亲政的庆历年间,北宋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就像一个多病的老人一样,此时的北宋帝国也是百病缠身,突出表现是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土地兼并剧烈发展,官吏、军队人数和俸饷大大增加,“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的积贫积弱现象十分严重。在西夏和辽的进攻面前,宋仁宗又屈辱求和,每年“赐”给西夏银、绢、茶等大量财物,对辽则增纳大量岁币。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
期刊
他曾经是中国政坛和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位显赫人物,但到后来却成了只身隐居异国的一名修士。他的前半生毁誉参半,后半生功德圆满。他的人生起伏不可谓不大,他就是陆徵祥。  陆徵祥,字子欣,上海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其父陆云峰(诚安)为“誓反会”传教员,每晨外出散发传单,分送圣经,因之颇闻西洋之学。陆云峰不愿独子陆徵祥考科举,于是在他13岁时,便送他进上海广方言馆,习外国语。读了八年,又送他进同文
期刊
历朝历代,状元大都是皇帝钦点的,备受皇帝信赖与提携,只要他稍懂一点人情世故,稍懂一点“顺杆爬”的人生哲学,往往就能仕途通达,平步青云。何解?因为状元之于皇帝,就像学生之于老师,所谓“天子门生”也,学生的飞黄腾达,是皇帝慧眼识珠和知人善任的最好证明啊。  不过,北宋状元胡旦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胡旦(955~1034),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州)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胡旦
期刊
何谓“群体事件”?现今并无通行解释,但在媒体出现的频率不低;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群体事件”,一般是某个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而以游行、示威等影响社会的方式给另一方造成压力,从而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的事件,其实不是现今社会的特产,在中国早就有之。发生在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的袁州路(治所在今江西省的地级城市宜春市,前一段曾以“一所叫‘春’的城市”而在网络上大为知名,与不久前发生拆迁自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