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个证据规定的法理解读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个《规定》的出台,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两个《规定》的重要意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等角度对两个《规定》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关键词:刑事诉讼价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
  2010年6月发布、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规定》),不仅全面规定了刑事诉讼证据的基本原则,细化了证明标准,还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对各类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判断和运用;不仅规定了非法证据的内涵和外延,还对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本文试从两个《规定》的重要意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等角度对两个《规定》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一、两个《规定》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程序公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滞后于法治建设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对程序公正的要求,作为刑事诉讼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刑事证据制度,也存在同样问题,因此,法学理论界对刑事诉讼制度、刑事证据制度改革、重构进行研究、论述,而且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议程。两个《规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出台的。对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如何使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安排能够更好地贯彻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更好地实现刑事诉讼价值。而目前《刑事诉讼法》及系列司法解释所确立的刑事诉讼程序,基于更好的打击犯罪,更多地是授权性规定而非限权式的规定,不能有效的规范、制约侦查机关、司法机关的诉讼行为,无法起到保障人权的作用。两个《规定》的出台,强调程序合法,如《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三条、第六条第(二)项、第十一条第(四)项等;规定了程序违法的后果,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九条等。虽然与理论界的构想、期待有所差距,但却是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在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上踏踏实实的一步,体现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司法理念,对推进刑事诉讼制度,促进司法公正,推进法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排除非法证据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学者研究、论述较多、研究成果颇丰的一项证据规则。两个《规定》采纳了部分的研究成果,对非法证据的内涵和外延、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进一步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一)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具有侦查权的执法主体因收集证据的手段或执法方式违反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侵犯到公民宪法权利或法定权利,从而导致所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被法院所采纳的证据规则。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保障人权。一方面该规则使那些非法取得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证据加以排除,降低了他们被非法定罪的风险;另一方面该规则否定了非法取证行为,可以有效地遏制违法侦查行为的发生,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2、维护法律尊严。非法证据源自非法取证,而非法取证行为是对宪法、法律公开的漠视、怠慢和侵犯。如果法院不加限制的采纳非法证据,就会沦为非法取证的帮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否认、排除非法证据,可以有效遏止非法取证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司法权威。
  (二) 我国现状、确立构想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缺乏操作性,且没有规定任何制裁后果。而在司法实践中还没有真正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操作实例。非法取证甚至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现象在我国屡禁不止。
  学者从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出发,对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构想,其中包括绝对排除非法言词证据、明确证据责任、独立裁判程序等,而在排除非法实物证据问题上则争议较大,有的主张原则排除、允许例外;有的主张一般采纳、例外排除。
  两个《规定》吸收了学者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部分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了非法证据的内涵、外延,审查、判断的程序、举证责任的分配等。在非法物证的排除问题上也作了规定,即一般采纳,例外排除,《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否则,该物证、书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两个《规定》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更有操作性,能更好的实现其保障人权、维护法律尊严、司法权威的价值。
  三、证人出庭与传闻证据规则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的情况不容乐观,基本上是证人不出庭,这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被告人的质证权。有的学者将证人不出庭现象归结于没有确立传闻证据规则,即没有将不出庭的证人在庭审前所作的证言予以排除。
  (一)传闻证据规则
  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的重要规则。根据华尔兹教授的的表述,“广义普通法中传闻证据的定义是:在审判或听证的证人以外的人所表达或作出的,被作为证据提出以证实其所主张的事实的,一种口头或书面的主张或有意无意地带有某种主张的非证言行为。”[1]传闻证据规则是指原则上排除传闻证据。确立该规则的理由有:传闻证据缺乏交叉询问的验证,故其证明力难以判断;无法通过观察证人作证时的态度来推断证言的可信性;使用传闻证据剥夺了证人的对质权;传闻证据有捏造或误传的危险等等。
  (二) 我国现状及是否引入传闻证据规则的争论
  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确立传闻规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证人必须出庭,证人既可以出庭作证,也可以书面提供证言。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1条虽然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规定了可以不出庭作证的几种情形。这些例外情形的模糊规定,使得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成为一个“合法”的现状。如,上述第三种情形“证言对案件的审判不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标准是什么?由谁决定?谁也不知道,在实践中不易把握。而最后一种情形“有其他原因的”尽管属于立法弹性规定的需要,但是往往成为证人不出庭作证的一个“保护伞”。
  对于是否引入传闻证据规则,我国理论界基本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应当严格限制传闻证据的使用,在我国确定传闻证据规则,“以防止有不真实、不可靠可能性的证据作为定案的根据,同时保障控辩双方能够行使法律规定的交叉询问的权利”[2]。另一種观点认为,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与其法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诉讼模式息息相关,如果在我国这样一个“职权主义”色彩浓厚的刚走上法治道路的国家确立,将会“水土不服”。[3]
  认为应当引入传闻证据规则的学者认为: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书面证言大行其道就是我国缺乏传闻证据规则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借鉴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具有现实的意义。并考虑到传闻规则在我国确立所面临的障碍,“以现实性和合理性为基础”、“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传闻证据规则和各种配套措施”。[4]反对的学者也提出各种理由,其中主要的理由有:我国无法承受确立传闻证据规则带来的司法高投入、低效率的结果;传闻证据未必一定会比非传闻证据的证明力低等。
  (三) 两个《规定》的选择
  两个《规定》并未确立传闻证据规则,而是在证人出庭方面作了一些规定,《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了在哪些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以及证人出庭的一些保护措施。虽然只是在证人出庭制度建设方面迈出的一小步,而且规定得也不甚具体。将来不管是否引入传闻证据规则,但证人出庭作证是大势所趋,只有证人出庭作证,才能更好地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质证权,才能更好地刑事诉讼制度保障人权的价值,更好地践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司法理念。
  注释:
  [1][美]乔恩,华尔兹著,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02页。
  [2]刘善春等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51页。
  [3]汪容:《传闻证据规则若干基本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2期。
  [4] 樊崇义、杨宇冠:《论传闻证据规则》,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11月,总第9卷第4期。
  (作者通讯地址: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广东广州51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合同相对性原则是合同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其在调整民事双方合同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交易的频繁性、复杂性不断深化,侵犯合同外第三人利益的现象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理论和实务部门对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试从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入手,在分析合同相对性原则内容的基础上,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理论基础及内容作一简单论述
期刊
在如今这种大规模的房屋拆迁中总是伴随着暴力抗法的事件,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房屋拆迁法律关系中,存在行政机关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享有不同的权力与利益,导致在房屋拆迁中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被拆迁人的权利不时碰撞产生火花。在此博弈中,被拆迁者相对拆迁者即行政机关是弱势群体,行政机关的权力不能因为有国家公共利益的因素就当然凌驾于被拆迁者权利之上,否则就违背了法
期刊
摘 要:  作为英美法系代表国家之一的美国,不管是在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中,在法庭审理时一直只看重当庭所作的证据。除非某一方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加以承认,否则都须经过当庭质证。而经过公证员公证的文件,即使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看似高于未经公证的一般书证,也逃不过当庭作证。然而,在这种以当庭作证为最佳证据的文化下,在美国这个普通法的天地里,在个别地区却存在“大陆法公证人”,并承认其所作公证的证明力类似于大陆法
期刊
关键词:  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调解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语境下“调解”的意义  古语云“和为贵”。调解自古就是中国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于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即使到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调解依然是最具生命力的法律传统。被西方法学界誉为“东方一枝花”的调解,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洗礼,发生着新的变化。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语境下,作为一种新的执法理念,宽严相济从强调惩罚与打击犯罪
期刊
摘 要:  法律硕士教育(JM)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复合型、综合性、高层次人才的大事。法律硕士教育管理应以实现法律硕士培养目标为己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的理念来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几年来为了培养出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在法律硕士教育管理方面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坚持目标管理,注重过程管理,改进考评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  关键词:法律硕士;管理;制度创新;
期刊
警察出庭作证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早已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常态。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程序正义观念的逐步增强,警察出庭作证的实例不断见诸报端。2010年5月30日,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更是明确规定了讯问人员出庭作证的情形和义务,至少在规范层面有了大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当下这一符合和体现诉讼正义价值又能提高司法
期刊
引言: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逐渐觉醒,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笔者切身感受到案件数量的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诚信缺失、法律制度缺位等诸多原因,我们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也捕捉到恶意诉讼的影子,这类诉讼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造成了对方人力财力的耗损,而且浪费了法院有限的审判资源,甚至使人们开始对诉讼产生信任危机。为了规制恶意诉讼行为,推动社会诚信机制的构建,净化司法空间,笔
期刊
摘 要:检委会作为检察机关讨论重大案件和有关检察业务工作重大问题的常设议事机构,其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执法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检委会宏观指导、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加强内部监督等职能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存在问题;路径探索  近年来,高检院十分重视检委会工作,把改进和加强检委会工作列为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层院检委会作为基层检察工作的最高业务决策机构,由于检
期刊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Magnacarta)第39条,它规定:“凡是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抢夺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这里就蕴含了罪刑法定、保护自由民的思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障。”人民检察院也是如此,队伍建设是检察机关永恒的主题,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执法的新课题,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实现检察队伍科学发展已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就如何将科学发展观与检察检察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谈谈自己粗略看法。  一、科学发展观与检察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