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战争而起伏跌宕,军事遗产在人类文明史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大规模的军事遗产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军事战略思想最形象的表现,是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精华凝聚的产物。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军事遗产展示过程中的多元化、个性化、自由化,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大型军事遗产场景,从而赋予它现代教育、警示意义,更有利于在当今社会民族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军事遗产 数字化保护展示
中图分类号:E文献标识码: A
世界范围内以“文化内容”为主体的数字化革命已经开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及数字化的发展、普及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显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d)”工程就是希望可以拓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试图将人类社会的珍宝永久性保存,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展示。
1.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必要性
军事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媒介开展军事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的想法源于军事遗产的自身属性需求,尤其是对于呈“线性”、“系列”建设的大型军事遗产,常规保护、展示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大型军事遗产分布地域广,跨越军地范围,为保护工作带来不小难度。我国古代战争留下了大量军事遗产,除了城池、堡寨等同质散点的军事建筑,更多的如长城、明代海防、晚清广西炮台防线等线性遗产,以及由虎门要塞、旅顺要塞、闽江要塞等组成的晚清炮台要塞系列遗产。军事遗产因为防御的需要,往往是成组、成系统的修建,因而不仅具有单体价值,还具有显著的群体价值;不仅具有单体的个性,同时每个单体的信息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即共性。军事遗产之间存在的共性形成了具有相应特点的群体,各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包含,反映出来的特点是一种群体信息的特征。
以为人熟知的长城为例,根据国家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的测绘结果,长城共行经156个县域,总长8851.8千米,美国资深宇航员吉恩.塞尔南说过“在高度16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中国的长城的确是肉眼可见的”,这样的说法或许夸大,但足以凸显这一军事工程的浩大,比数字更为震撼。今天我们有机会亲历长城一览其波澜壮阔,但又有几人可以走完山海关至嘉峪关的旅程?作为线性遗产的代表,长城延伸范围大,沿途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军事活动形式丰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连接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的一张严密完整的防御体系,既有地域、功能的差异,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
再如由虎门要塞、旅顺要塞、闽江要塞等组成的晚清炮台要塞系列遗产,每个要塞其本身已是由多个遗产单位构成的群体,要塞群所构成的是我国对外防御体系的总的序列。他们分布地域不同却具有众多相同特征,如军事防御,功能需求,地域选址等;这些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突出的普遍性价值”,它们合而为一,构成“系列遗产”。面对系列军事遗产中多种建筑构造形式、历史背景层叠的交织的状况,仅仅展现共性、显性的表面,多少给人一种食不饱腹的饥饿感。
其次,军事遗产作为一种国家机器的产物,集成了曾经最为前沿的社会、文化、指挥、作战思想理论,不仅具有如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很高的军事价值。现行的保护模式可以满足测绘、修缮的需求,但博物馆很难做到对遗产全局、全貌、全景的展示。
另外,在军事遗产保护展示中重要但難以实现的是战场空间环境还原,大部分战场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占用,少数保留下的也不是曾今的模样。对于大环境、大尺度的遗产空间现在多用的方法是采取制作模型、沙盘或影片虚拟展示的方式,无论是有多逼真,公众都无法从第一人称视角获得全面的感官认知。然而,数字化的展示强调了“体验”,力求让观者达到参观某某旧址博物馆的身临其境,以此感知一段历史 。
军事遗产是由过去的人创造的,虽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对抗的产物,然而积淀下来的智慧、技术、力量和精神,既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基因和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经验。欣赏如此严肃、厚重、大量的遗产群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品全其中的味道,借助数字化技术展示技术化繁为简,全面的展示更容易理清头绪,避免断章取义的误解。
2.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可行性
借助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方面的努力,如今对军事遗产展示不应停步在纸张、图片阶段,适应民众需求这些特别的遗产需要将它的物质、文化、精神传递给观者,需要能看见、能听见、能参与其中,在感官层面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在精神层面力求打动公众,引发公众对军事遗产背后故事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全世界在数字化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迈入飞速发展阶段,数字化终端设备的研制、生产也非昨日能及,尤其是以虚拟现实为代表一系列3 D技术的产生,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大大改变了保护与展示的概念,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要部分,展示环节是对文化遗产精华的诠释,更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性、全面性的体现。依托数字图像、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相互协同作用,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便捷性、准确性可以对军事遗产所蕴含的海量信息整理归类、存档。
对大型军事遗产而言数字化展示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从空间的角度看,随着科技及终端设备的发展军事遗产也可以很贴近人们的生活空间,高精度的数字投影、全息成像及3d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任何实体空间内复制、还原实时场景,彻底打破地缘局限性对军事遗产展示传播的限制,扩展文化遗产受众群体并且拓展了受众个体的感知范围。
3.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技术路径
数字媒介技术会给遗产表述提供全新的表述、互动、传播平台,将尖端的数字计算技术应用于对遗产、文化、历史考古等方面的保护、保存与传承,最大程度的重演、体验历史。可以将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概括为遗产对象“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仿真再现”的递进。
根据已有工程案例经验,常用的数字化保护展示技术主要有以下集中:
1.数字影像技术
2.多媒体技术
3.互联网技术
4.数据库技术
5.矢量动画技术
6.三维动画及动画捕捉技术
7.虚拟现实技术
多年的探索与改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上述技术手段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但考虑到军事遗产的特殊性,必须再强调两类针对大型遗产空间环境的遗产空间信息系统以及遗产场景重构与绘制技术,特别是作为主要实现途径的gis技术,在军事遗产保护阶段可以提供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支持在展示阶段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技术重建地形场景,在细化层次纹理之后可以直观的再现遗产地域分布、空间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实现大型军事遗产的三维动态显示。
4.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价值体现
以遗产保护视角分析军事遗产信息构成,健全遗产信息,对遗产本体的保护管理、价值评估、修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助于军事遗产保护的科学化、高效化。
以遗产展示利用视角审视军事遗产价值内涵,从时间的角度看数字性的展示手段可以让我们领略遗产现在的面貌,经过先进的技术还原让时间线“快退”,可以想像“沉浸”在百年前军事工事中的情绪。就军事遗产而言,感受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往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遗产实地参观的同时配合对其余部分的补充展示,数字化展示具备的交互性可以大大提高公众在体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由此可见,军事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同时也反映了遗产群体的保护工作,更需要多学科、多单位的群体工作和配合。
5.总结
军事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实力、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完善,对个体人来说感受类遗产的经历是欣赏、升华的成长,更是审视历史、反思顿悟的蜕变。现代浮华的物质世界更容易让人迷失,军事遗产传递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坚毅不屈的阳刚之气,为了让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瑰宝引导国民走向未来,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应当义不容辞。
军事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不是对过往的简单照搬、呈现,而是对历史的解读,区别与一般手法它更为主动,更具生命力,尤其是对大型遗产可以囊括整体开展全局工作的特殊优势注定其影响力会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奚江林,军事区域遗产价值的认知,中国文物报,2011(2)
[2]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 (1).
[4]李德仁.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
[5] [美]尼葛洛庞蒂.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6]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军事遗产 数字化保护展示
中图分类号:E文献标识码: A
世界范围内以“文化内容”为主体的数字化革命已经开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及数字化的发展、普及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日渐显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世界的记忆(memory of the word)”工程就是希望可以拓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试图将人类社会的珍宝永久性保存,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展示。
1.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必要性
军事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媒介开展军事遗产保护与展示工作的想法源于军事遗产的自身属性需求,尤其是对于呈“线性”、“系列”建设的大型军事遗产,常规保护、展示方法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大型军事遗产分布地域广,跨越军地范围,为保护工作带来不小难度。我国古代战争留下了大量军事遗产,除了城池、堡寨等同质散点的军事建筑,更多的如长城、明代海防、晚清广西炮台防线等线性遗产,以及由虎门要塞、旅顺要塞、闽江要塞等组成的晚清炮台要塞系列遗产。军事遗产因为防御的需要,往往是成组、成系统的修建,因而不仅具有单体价值,还具有显著的群体价值;不仅具有单体的个性,同时每个单体的信息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即共性。军事遗产之间存在的共性形成了具有相应特点的群体,各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包含,反映出来的特点是一种群体信息的特征。
以为人熟知的长城为例,根据国家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的测绘结果,长城共行经156个县域,总长8851.8千米,美国资深宇航员吉恩.塞尔南说过“在高度160公里至32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中国的长城的确是肉眼可见的”,这样的说法或许夸大,但足以凸显这一军事工程的浩大,比数字更为震撼。今天我们有机会亲历长城一览其波澜壮阔,但又有几人可以走完山海关至嘉峪关的旅程?作为线性遗产的代表,长城延伸范围大,沿途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军事活动形式丰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连接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的一张严密完整的防御体系,既有地域、功能的差异,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
再如由虎门要塞、旅顺要塞、闽江要塞等组成的晚清炮台要塞系列遗产,每个要塞其本身已是由多个遗产单位构成的群体,要塞群所构成的是我国对外防御体系的总的序列。他们分布地域不同却具有众多相同特征,如军事防御,功能需求,地域选址等;这些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突出的普遍性价值”,它们合而为一,构成“系列遗产”。面对系列军事遗产中多种建筑构造形式、历史背景层叠的交织的状况,仅仅展现共性、显性的表面,多少给人一种食不饱腹的饥饿感。
其次,军事遗产作为一种国家机器的产物,集成了曾经最为前沿的社会、文化、指挥、作战思想理论,不仅具有如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很高的军事价值。现行的保护模式可以满足测绘、修缮的需求,但博物馆很难做到对遗产全局、全貌、全景的展示。
另外,在军事遗产保护展示中重要但難以实现的是战场空间环境还原,大部分战场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被占用,少数保留下的也不是曾今的模样。对于大环境、大尺度的遗产空间现在多用的方法是采取制作模型、沙盘或影片虚拟展示的方式,无论是有多逼真,公众都无法从第一人称视角获得全面的感官认知。然而,数字化的展示强调了“体验”,力求让观者达到参观某某旧址博物馆的身临其境,以此感知一段历史 。
军事遗产是由过去的人创造的,虽然是不同利益集团对抗的产物,然而积淀下来的智慧、技术、力量和精神,既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基因和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经验。欣赏如此严肃、厚重、大量的遗产群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品全其中的味道,借助数字化技术展示技术化繁为简,全面的展示更容易理清头绪,避免断章取义的误解。
2.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可行性
借助国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方面的努力,如今对军事遗产展示不应停步在纸张、图片阶段,适应民众需求这些特别的遗产需要将它的物质、文化、精神传递给观者,需要能看见、能听见、能参与其中,在感官层面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在精神层面力求打动公众,引发公众对军事遗产背后故事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全世界在数字化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迈入飞速发展阶段,数字化终端设备的研制、生产也非昨日能及,尤其是以虚拟现实为代表一系列3 D技术的产生,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大大改变了保护与展示的概念,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要部分,展示环节是对文化遗产精华的诠释,更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性、全面性的体现。依托数字图像、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相互协同作用,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便捷性、准确性可以对军事遗产所蕴含的海量信息整理归类、存档。
对大型军事遗产而言数字化展示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从空间的角度看,随着科技及终端设备的发展军事遗产也可以很贴近人们的生活空间,高精度的数字投影、全息成像及3d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任何实体空间内复制、还原实时场景,彻底打破地缘局限性对军事遗产展示传播的限制,扩展文化遗产受众群体并且拓展了受众个体的感知范围。
3.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技术路径
数字媒介技术会给遗产表述提供全新的表述、互动、传播平台,将尖端的数字计算技术应用于对遗产、文化、历史考古等方面的保护、保存与传承,最大程度的重演、体验历史。可以将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概括为遗产对象“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仿真再现”的递进。
根据已有工程案例经验,常用的数字化保护展示技术主要有以下集中:
1.数字影像技术
2.多媒体技术
3.互联网技术
4.数据库技术
5.矢量动画技术
6.三维动画及动画捕捉技术
7.虚拟现实技术
多年的探索与改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对上述技术手段的运用可谓驾轻就熟,但考虑到军事遗产的特殊性,必须再强调两类针对大型遗产空间环境的遗产空间信息系统以及遗产场景重构与绘制技术,特别是作为主要实现途径的gis技术,在军事遗产保护阶段可以提供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支持在展示阶段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技术重建地形场景,在细化层次纹理之后可以直观的再现遗产地域分布、空间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实现大型军事遗产的三维动态显示。
4.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的价值体现
以遗产保护视角分析军事遗产信息构成,健全遗产信息,对遗产本体的保护管理、价值评估、修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助于军事遗产保护的科学化、高效化。
以遗产展示利用视角审视军事遗产价值内涵,从时间的角度看数字性的展示手段可以让我们领略遗产现在的面貌,经过先进的技术还原让时间线“快退”,可以想像“沉浸”在百年前军事工事中的情绪。就军事遗产而言,感受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往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遗产实地参观的同时配合对其余部分的补充展示,数字化展示具备的交互性可以大大提高公众在体验过程中的参与意识。由此可见,军事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同时也反映了遗产群体的保护工作,更需要多学科、多单位的群体工作和配合。
5.总结
军事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实力、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完善,对个体人来说感受类遗产的经历是欣赏、升华的成长,更是审视历史、反思顿悟的蜕变。现代浮华的物质世界更容易让人迷失,军事遗产传递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坚毅不屈的阳刚之气,为了让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瑰宝引导国民走向未来,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技术应当义不容辞。
军事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不是对过往的简单照搬、呈现,而是对历史的解读,区别与一般手法它更为主动,更具生命力,尤其是对大型遗产可以囊括整体开展全局工作的特殊优势注定其影响力会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奚江林,军事区域遗产价值的认知,中国文物报,2011(2)
[2]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 (1).
[4]李德仁.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
[5] [美]尼葛洛庞蒂.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6]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