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当前中考试题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精神,教育方式既有传统的接受和模仿,更有新的体验和探索、淡化形式、把握实质、联系实际、重视过程。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渗透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联系生活,立足实际,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现在的应用题背景新颖,考查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可套,但核心仍然是审题。解题的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强化建模思想,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们。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硬实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课堂上的知识去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数学调查和数学专题的研究等,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体验研究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数学概念、定理、推论、法则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历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和证明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的情趣,学会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它比掌握知识结论本身更为重要。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而学生则应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讨论、交流、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4.重视思维训练,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随着一大批内涵丰富、立意新颖、发人深思的好题型的不断涌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用旧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按题型的训练,已不再适应社会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学的应用性、综合性不是题型所能归纳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要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方面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把教法改革和学法结合起来,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收稿日期:2013-01-20
1.注意渗透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联系生活,立足实际,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现在的应用题背景新颖,考查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可套,但核心仍然是审题。解题的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强化建模思想,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们。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硬实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课堂上的知识去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数学调查和数学专题的研究等,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发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体验研究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数学概念、定理、推论、法则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历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和证明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可以激发学习的情趣,学会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它比掌握知识结论本身更为重要。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而学生则应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讨论、交流、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4.重视思维训练,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随着一大批内涵丰富、立意新颖、发人深思的好题型的不断涌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用旧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按题型的训练,已不再适应社会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学的应用性、综合性不是题型所能归纳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要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方面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把教法改革和学法结合起来,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收稿日期: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