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丫与她的 “WS双排移柱转调筝”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youreadygo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WS双排移柱转调筝”研发的背景
  筝是华夏传统乐器的代表,采用五声音阶定弦,与钢琴等西方乐器相比,没有七声音阶的某些音,也没有各种变化半音,不易转调。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尽可能适应当代与大乐队合作或者一些现代作品多调性的现实需要,研制性能优良的转调筝成为各乐器厂与音乐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因而曾经有过多种转调筝问世:比如,通过变换有效弦长实现转调的岳山截弦转调筝、品式截弦变调筝、移码转调筝;通过踏板或按键改变琴弦张力变化实现转调的营口21弦按键张力转调筝和25弦脚踏式转调筝等。这些转调筝在一定范围的演奏中可以自由灵活的转调,演奏十二平均律作品。可以独奏、也能参与乐队合奏、协奏,体现出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除了外形与传统筝有很大差异以外,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保证乐器的音质和音色,因此未能流传开来。21世纪,转调筝的研制仍在继续,毛丫的“WS双排移柱转调筝”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款。
  毛丫生于北京,自幼受曹正、邱大成、王世璜诸家启蒙开始习筝,198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经附中保送大学,在校期间先后师承李萌、王中山、李婉芬、许菱子、周望诸位教授。2002年,毛丫考入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开始了她的海外求学之路,致力于中日两国筝乐文化比较研究,先后于2004年、2007年取得东京艺术大学颁发的硕士、博士学位。2014年,已经在东京艺术大学任教(教授中国古筝古琴音乐)的她开始独立研究课题《日本筝制作工艺在中国古筝乐器改革上的运用》(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专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17年完成了WS双排移柱转调筝(“双S岳山双排码转调筝”)的研发。
  二、“WS双排移柱转调筝”的研制过程
  毛丫“WS双排移柱转调筝” 的研制是兼顾到之前转调筝存在的问题,并在寻求解决办法的基础上展开的。
  通过对中日两国筝乐器改革的比较研究,加之多年旅居海外演出时对乐曲转调局限性的深刻感受,毛丫在设计“WS双排移柱转调筝”的时候目的非常明确:“要在不改变现有21弦筝的外貌以及音响所有特点基础上解决转调问题。而且,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可以自由完成七声及特殊定弦的同时,能一如既往地演奏传统曲目。”
  这款转调筝是在日本政府经费科研项目支持下,由毛丫设计,与(中国)“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日本)“光安琴制造”共同合作研制开发的,研发过程长达12年,目前尚未投产。2005年,毛丫参照日本筝的转调原理,向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提交了初稿方案,通过研制组的研发,将乐器的基本形制确定为:“21弦S183型筝”。2006年召开第一次鉴定会,随后对初稿进行全面修改①。2007年至2011年,试制WS双排移柱转调筝持续进行但却遭遇瓶颈:音色和整体琴弦的张力有明显的问题,特别是琴弦的张力难以承受传统筝曲中大量、大幅度的按滑音。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毛丫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试用日本筝制作工艺。然而,一直以来,在日本筝界是不允许制作人员与演奏者直接接触的,在这些方面有严格的行业规矩。怎么办?正在苦苦思索一筹莫展之时,2011年3月,转机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筝的制作人员通过乐器商的介绍联系到了毛丫,这位制作人员就是后来的合作者株式会社光安琴制造(日本的乐器制作行业,不论规模大小,基本上都是代代家传的作坊形式,所以大多都以家族姓氏命名)。他表示日方很有意向试做中国古筝开发中国市场,但苦于日本的筝制作工匠均为家传,仅凭代代相传的经验与手感制作,对制作中国筝在音色上没有判断能力,所以无从下手,急需与毛丫联手。就这样,如同是上天有意的安排,现实的客观需要造就了彼此合作的可能性,WS双排移柱转调筝终于开启了新一阶段的研制旅程。
  毛丫了解到日本筝的制作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實现分别对每一条弦的张力进行细微调整,这为瓶颈期的WS双排移柱转调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新思路。她先让日本筝制作人员试做了一台普通的S型21弦筝,对每一条弦的音色进行细致调整,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的调试,终于按照演奏者毛丫的音色设计达到了要求。这可以说是WS双排移柱转调筝第二阶段(日本工艺阶段)正式启动前的准备阶段产品。
  2012年,毛丫开始与光安琴制造合作,同时将自己进行音色设计并调试的日本制S型21弦筝推荐给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决定“WS双排移柱转调筝”采用中日合作制作方案:“筝体用日本工艺,筝弦及筝柱用中国工艺”。2017年3月15日,在中方与日方的共同携手努力下,WS双排移柱转调筝与日本工艺制作的S型21弦古筝在东京艺术大学公开亮相:毛丫以“老北京胡同”为题创立的半实景器乐音乐剧,其中就使用了这个这款转调筝。
  三、“WS双排移柱转调筝”的形制及转调方法
  “WS双排移柱转调筝”仍然采用移柱转调的原理,五声音阶定弦,以D调为基础。筝体全长165cm,筝柱分为两列排置:1~12弦为第一列;13~21弦为第二列,与筝柱排列相对应,后岳山也分为前后交错两段,呈双S型。这样的列弦方法就高效地利用了面板的空间。我们知道,移柱转调要给筝码留出足够空间,如何在有效的面板空间内放置原来两倍的筝码呢?此筝的巧妙之处在于:两列筝柱在筝体中段共用了一段面板,如此一来,在高效的基础上又节省了空间,最大程度上拉宽了每两个筝柱间的距离,为每条弦的筝柱移动留出充分的移动位置。虽然筝柱排列有所改变,但因基本定弦不变,有效弦距范围从视觉上与普通21弦筝相差不大。无论大二度音程还是小三度音程,两弦之间均留有一个半音位置。其中,小三度音程关系的两条筝弦之间所存在的两个半音共用一个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低音上调或高音下调以便取得所需要的半音。
  普通的21筝有21个自然支弦点(21个码子),WS双排移柱转调筝因为设置了两排筝码,具有41个自然支弦点,在筝柱的移动位置(支弦点)上保证了十二半音中10个音的自然音位,从而大大拓宽了演奏中的可转调性,同时也为乐曲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据毛丫讲,她在国内外演出中曾经有过多次实践:从《百花引》(五声D调)→《崖山哀》(五声G调)→《西域随想》(特殊定弦)→《华丽》(七声)→《苍歌引》(特殊定弦),全部乐曲使用一台筝就可以完成连续演奏。
  虽然WS双排移柱转调筝已经可以达到舞台使用的水准,但中音区(6~11弦)的琴弦张力及音色仍略显欠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这一期间的详细研制记录被记载发表于设计者毛丫的博士论文《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筝的演变——以乐器改革为中心》中(东京艺术大学[博音第107号])。
其他文献
学生时代酷爱音乐早年阿不都热西提·托呼提(以下简称:阿不都热西提)在家乡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就读小学,1954~1956年到新疆莎车县就读第一中学,并在第一中学音乐培训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很多方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了扬琴、艾捷克和小提琴的演奏基础。1956年,新疆歌舞团去当地招生的时候,发现了在莎车县第一中学读书的阿不都热西提极具音乐天赋,于是就把他招入新疆歌舞团。
(小提示:在学习九和弦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我们之前学习过的七和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九和弦的构成。  一般情况下,有五個音根据三度音程关系叠加组成,在三和弦的上方再叠加两个三度音,这个和弦的冠音(高音)与根音距离为9度称为九和弦。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九和弦分别为:  大九和弦、小九和弦、属九和弦、add九和弦、六九和弦、属七降九和弦。  1.大九和弦  大九和弦的组成就是在大七和弦的基础上增加
用草酸铈代替草酸钚,在一种新型连续沉淀反应器——沉淀脉冲柱中进行沉淀研究。利用MSMPR结晶器的数学模型对沉淀脉冲柱在特定条件下的草酸铈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指导放大反应器的结构设计,确定了有利于制备大颗粒沉淀的结构参数,用草酸铈产品的粒度分布对反应器的结构参数进行验证,并考察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沉淀颗粒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MSMPR结晶器的数学模型适用于沉淀脉冲柱,求解的动力学数据可以很好的指导反应器的结构设计,优化的制备大颗粒沉淀的反应器结构为:折流板上部进料,板间距为32 mm,脉冲强度为0.5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对Ba Ti O3粉体进行Nd2O3和Zr O2双施主复合掺杂,制备(Ba1-3 x/2Ndx)(Ti0.99Zr0.01) O3(BTNZ)陶瓷,研究Nd掺杂量对BTNZ粉体的陶瓷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适量的Nd3+和Zr4+分别置换Ba Ti O3中的Ba2+<
摘要:古琴与公众号的结合使得古琴文化传承不再被规范束缚,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古琴植根于现代生活之上的再生,通过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衍生的新形式,一种“琴学共同体”现象已逐渐成型。公众号被赋予了新的情感寄托和历史含义,借助其平台实现非传统意义上的琴学交流实践活动,为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古琴的生存与延续提供了新的向度与机遇。  关键词:古琴 古琴教育 微信公
不同浓度La(107.15 mg/kg、329.41 mg/kg、2031.71 mg/kg)、Ce(362.11 mg/kg、741.81 mg/kg、4162.03 mg/kg)污染的土壤中,对当地先锋植物油松和胡枝子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接种外生菌根(淡紫丝盖伞)对油松和内生菌根(根内球囊体、摩西球囊体、地表球囊体)对胡枝子的菌根接种率、生物量(地上器官干重、根系干重)以及La、Ce吸收量、转移量、根滞留量的影响,旨在为La、Ce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淡紫丝盖伞和油松,根内球囊
提到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大多家长难免会叹气:“学费高,乐器贵,时间长,未来不知道有什么用。”  那为什么音乐仍然是K-12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呢?  这篇文章将从“为什么学音乐”和“如何学音乐”两方面阐述启蒙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技能高度更迭的时代  现代基础教育的核心是为孩子的未来奠下基石,而不仅是基础专业技能的教学。  在21世纪这个科技高速发展、技能高速更迭的时代,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提
(接上期)  三、 古典主义时期乐器制造家对长笛管体改革的贡献  1.理查德·波特对长笛管体结构的改革  理查德·波特(Richard Potter,1726~1806)伦敦著名的乐器制造商之一,对长笛结构的改革、指键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改革和制造出来的长笛在18世纪备受演奏家的喜爱,对英国长笛向欧洲各国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785年波特开始对长笛的管体结构进行研究,并全方面加以改革
陈磊,目前国内技术最好的重量级金属乐手与电吉他演奏家之一,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专家委员,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专家,纯现代器乐演奏乐队“八只手”创始人。  媛:陈磊老师近期都在忙些什么?新专辑有消息了吗?  陈磊:每天享受生活、弹弹琴、做做直播,也在疫情特殊时期通过网络招了好多线上课程学员。近期可以做线下的工作了,所以也接一些厂商的商演活动。现在我个人发展,偶尔也会客串朋友的独立音乐,帮着去录吉他,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上,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家杜次文先生,应主办方邀请,在会上用埙演奏了一曲《楚歌》,首次让世界聆听到了考古实物证明的悠悠7000年的中国音乐之声。世界为之轰动。彼时,绝大多数国人尚“不识庐山真面目。”墙外之花香,自然引起了墙内之骚动。埙,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乐器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