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本文试图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开放课堂;走进日程生活实际等几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何谓创新能力
创新是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的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
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勤于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它最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独创性得以培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解题方法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教学“长方形”时有这样一题:“一根铁丝恰好可围成一个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 宽应是多少?”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学生会得出以下解法:(1)(12×4-16×2)÷2=8(厘米);(2)12×4=2-16=8(厘米);(3)12×2-16=8(厘米);(4)12-(16-12)=8(厘米)。当学生列出第一种解法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于是得出后面三种解法。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3、开放课堂,增强创新意识
心里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打破常规,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一种创新的意识。1.开放学生“想象”。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教材中从未有过的,在猜的数感中能培养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放学生“说悟”。我们要提供让学生说的环境,这样有利于提高议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运用,提高创新能力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创新的灵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力求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整体提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教师尤其要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何谓创新能力
创新是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的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
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关键在教师,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勤于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它最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独创性得以培养。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解题方法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教学“长方形”时有这样一题:“一根铁丝恰好可围成一个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 宽应是多少?”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学生会得出以下解法:(1)(12×4-16×2)÷2=8(厘米);(2)12×4=2-16=8(厘米);(3)12×2-16=8(厘米);(4)12-(16-12)=8(厘米)。当学生列出第一种解法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于是得出后面三种解法。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3、开放课堂,增强创新意识
心里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打破常规,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一种创新的意识。1.开放学生“想象”。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教材中从未有过的,在猜的数感中能培养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放学生“说悟”。我们要提供让学生说的环境,这样有利于提高议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运用,提高创新能力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创新的灵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力求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整体提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教师尤其要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