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览的展览——记“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图书馆在学校特藏文献中发现两套民国时期版画原作.一套是现代版画会成员的作品,是该领域官方少见的完整系统收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于当年策划了“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第一时间向学界公开了这套藏品和相关文献,并作为“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一回”,开启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在该学术领域的各项活动.发现的另一套则是1946年至1949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简称“全木协”)巡展原作.2021年9月10日至11月5日举行的“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艺术史学者盛葳策划的专题研究展,为“现代版画研究展第二回”.
其他文献
新中国美术展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整体展览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伴随着展览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套与展览相关的政治话语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也使新中国历史叙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得以建构.客观而言,新中国美术展览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折射出新中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通过展览重塑中国形象的展览政治.这套展览体制与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修改与完善,并对今天的艺术展览产生深远的影响.
1926年1月,徐悲鸿、林风眠同时从欧洲回到中国,并由此开启了他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对此中差异,现学界多从两人艺术观的不同加以理解.本文则从徐、林与蔡元培、戴季陶、李石曾等政治人物的关系考证入手,以探析“权力网络”与艺术家命运乃至道路选择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活化一直是被热烈讨论的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年轻人的世界,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被年轻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在知识与娱乐、传统与创新、严肃与轻松之间寻求平衡并非易事:高高在上则难免让人无法亲近;流于表面、太过迎合,又会显得过于轻浮,在短暂的喧嚣后便消失不见.如果是从前,也许稍微利用新媒介形式包裹的传统内容、根据经典文本所改编的现代故事、简单带有一些中国元素的产品,都能引发中国民众失落已久的骄傲.但在文化和物质生活都日渐丰富的今天,以流行文化的形式呈现传统、历史、爱国、主旋律等内容,早已不是能够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