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69-01
【设计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借鉴"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点拨感悟,激发共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视频及其音乐、《二泉映月》音乐、课件。
学生准备:(1)要求根据预习卡预习课文;(2)搜集伯牙、钟子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音乐导入,激发情趣
(1)课前热身。交流朋友情谊的名言诗句。
(2)欣赏音乐:欣赏视频《高山流水》说感受。
(3)揭题板书。读好"弦"字。
2 由题引入,形成导学
2.1 理解课题: 交流资料
2.2 形成导学:你想提什么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2)怎样绝弦?
(3)结果怎样?
2.3 回顾学法:
(1)、多读,读通读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
(3)、体会课文感情
3 初读课文,感知韵味
(1)指名读
(2)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
(3)生自由朗读课文。
(4)师生配合引读。师"伯牙善鼓琴--"生:"钟子期善听"……
有什么发现?(开头是交替着描写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写伯牙一个人)对,抓住这个规律就好背诵了。
(5)指名讀、齐读、评价。
4 互助议学,理解课文
5 展示成果,解决问题
5.1 理解课文。
(1)、理解关键词语。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兮"、"谓"、"乃"、"复"
(2)、小组小组pk,交流理解。
5.2 解决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6 拓展细品,共鸣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难。
(1)理解知音: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名满天下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假如你们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听众,你会怎么赞美我?
(2)感悟相遇。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对,是志向,(板书: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带"志"的词语来形容?志存高远,壮志凌云、志向远大。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再来赞美一番。
师: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师:凡伯牙所念者,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做知音,(板书:念,得、知音)听了知音的赞美,大家说,伯牙心情会当如何?
请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6.2 感丧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师: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课件出示灰暗画面)
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更让伯牙感动的是,伯牙知道了钟子期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伤心欲绝,悲痛万分,不禁抚琴大哭,弹了一曲当年的《高山流水》。
师:可是,此时,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当年的子期那样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志在清风,再也听不到——;伯牙所念——无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书:志、念、得)
6.3 丰富内容,拓展阅读。
师:伯牙弹完了高山流水,绝望至极,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擦去板书知音)说罢,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升华感悟:作为一名已经成名的乐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金钱、名誉、地位、快乐……)
(2)链接阅读:接着,俞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阅读诗作:师: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4)配乐写话:2000多年后的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快,提起笔来,让你的思绪在纸上尽情地流淌吧!(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点评。)
4、动情读文。师: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这篇课文。)
7 作业布置
(1)试听音乐《高山流水》。
(2)背诵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反思:本课教后,有两点甚为满意:一是有个意外的生成。在读懂文言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中的"之"的理解破费周折,可见一些虚词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障碍。在课堂中,能随机应变:先让学生说整句之意,再从意思中分别找出"得"、"之"两个词的意思--得到、心意,接着趁热打铁,指出"之"为谁的心意,最后学生顿悟"之"即为前半句的"伯牙所念"。老师及时总结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个别词语的意思,可以先理解整句,再理解词。
二是拓展文本内容,让学生充分感知知音文化。文本只有短短的70多字,若没有相机链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动人的故事,学生对文本内涵、底蕴的理解应是比较肤浅。故在教学中适时地补充、链接这一广为流传而又动人的情节、诗词,学生大为感动,心灵得以震撼、洗礼,最后让学生也写写感受,写的话语或动人、或安慰、或鼓励,精彩纷呈。因此,读写结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设计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借鉴"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点拨感悟,激发共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视频及其音乐、《二泉映月》音乐、课件。
学生准备:(1)要求根据预习卡预习课文;(2)搜集伯牙、钟子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音乐导入,激发情趣
(1)课前热身。交流朋友情谊的名言诗句。
(2)欣赏音乐:欣赏视频《高山流水》说感受。
(3)揭题板书。读好"弦"字。
2 由题引入,形成导学
2.1 理解课题: 交流资料
2.2 形成导学:你想提什么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2)怎样绝弦?
(3)结果怎样?
2.3 回顾学法:
(1)、多读,读通读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
(3)、体会课文感情
3 初读课文,感知韵味
(1)指名读
(2)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
(3)生自由朗读课文。
(4)师生配合引读。师"伯牙善鼓琴--"生:"钟子期善听"……
有什么发现?(开头是交替着描写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写伯牙一个人)对,抓住这个规律就好背诵了。
(5)指名讀、齐读、评价。
4 互助议学,理解课文
5 展示成果,解决问题
5.1 理解课文。
(1)、理解关键词语。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兮"、"谓"、"乃"、"复"
(2)、小组小组pk,交流理解。
5.2 解决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6 拓展细品,共鸣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难。
(1)理解知音: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名满天下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假如你们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听众,你会怎么赞美我?
(2)感悟相遇。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对,是志向,(板书: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带"志"的词语来形容?志存高远,壮志凌云、志向远大。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再来赞美一番。
师: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师:凡伯牙所念者,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做知音,(板书:念,得、知音)听了知音的赞美,大家说,伯牙心情会当如何?
请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6.2 感丧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师: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课件出示灰暗画面)
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更让伯牙感动的是,伯牙知道了钟子期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伤心欲绝,悲痛万分,不禁抚琴大哭,弹了一曲当年的《高山流水》。
师:可是,此时,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当年的子期那样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志在清风,再也听不到——;伯牙所念——无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书:志、念、得)
6.3 丰富内容,拓展阅读。
师:伯牙弹完了高山流水,绝望至极,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擦去板书知音)说罢,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升华感悟:作为一名已经成名的乐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金钱、名誉、地位、快乐……)
(2)链接阅读:接着,俞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阅读诗作:师: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4)配乐写话:2000多年后的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快,提起笔来,让你的思绪在纸上尽情地流淌吧!(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点评。)
4、动情读文。师: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这篇课文。)
7 作业布置
(1)试听音乐《高山流水》。
(2)背诵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反思:本课教后,有两点甚为满意:一是有个意外的生成。在读懂文言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中的"之"的理解破费周折,可见一些虚词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障碍。在课堂中,能随机应变:先让学生说整句之意,再从意思中分别找出"得"、"之"两个词的意思--得到、心意,接着趁热打铁,指出"之"为谁的心意,最后学生顿悟"之"即为前半句的"伯牙所念"。老师及时总结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个别词语的意思,可以先理解整句,再理解词。
二是拓展文本内容,让学生充分感知知音文化。文本只有短短的70多字,若没有相机链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动人的故事,学生对文本内涵、底蕴的理解应是比较肤浅。故在教学中适时地补充、链接这一广为流传而又动人的情节、诗词,学生大为感动,心灵得以震撼、洗礼,最后让学生也写写感受,写的话语或动人、或安慰、或鼓励,精彩纷呈。因此,读写结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