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模式探索

来源 :巴蜀史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alone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村志编纂的历史、现状及“名村志”编纂
  村志是记载一村范围内自然和社会诸事物历史 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古代已有村志,但数量很少, 大都为私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志编修开始兴起。20 世纪60 年代,毛泽东倡议编修村史家史,全国兴起村史编纂热。首轮新方志编修中,村志编修未列入政府规划,全国各地许多村庄自发修志,数量大 大超过旧村志。第二轮修志时,村志编修仍未列入国家规划,但地方编修村志的积极性很高,并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据统计,至2014 年,“乡镇志、村志编修方兴未艾,累计出版4000 多部。”在此形势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也将村志编修列入议事日程。
  2015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明确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村志编修正式列入顶层规划。2016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 神和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关于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 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2017 年12 月29 日,首届中国地情论坛暨首届全国名村论坛在北京举行,首批“中国名村志”丛书举行首发仪式,27 部村志入选。2018 年,第二批中国名村志丛书出版,20 部村志入选。2019 年,11 部村志入围名村志。截至目前,共编纂出版名村志58 本。
  “名村志”工程选取极具有地域特色或规划发 展良好的村落,其编纂有着其他村志没有的优势: 一是名村志的编纂有方志专家参与指导,体例和 行文更加规范,较之村民自发编纂的志书质量更 好,成为各地地方志机构指导村志编纂的范本;二 是名村志的编修有着相对充足的经费保障,各地 地方志机构拨付一定经费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编 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支持一定的出版经费。
  二、对“名村志”编纂的逆向思考——关于“非名村志”的编纂
  名村志的入选范围甚是狭小,入围的村子少之又少。截至2014 年编修的4000 余部村志(含镇志)中名村志58 部,仅占百分之一。2019 年,中国近年来城镇化迅速推进,快速的城镇化也伴随着村落文化的大量流失,越来越多的村落相继消失,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据统计,从 1985  年到 2001 年,中国村落的个数从 940617 个銳减到709257 个,仅 2001 年就减少 25458 个。现如今, 村落的消亡呈加速态势,2017 年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一组数字触目惊心:近 15 年,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随着村落消失而消亡的,还有经过数百 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积淀起来的历史文化。很多专家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如“ 名村志”工程的启动就是为保护抢救、传承保存、开 发利用宝贵的村落文化。一些文化部门和学者也积极着手对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如 2017 年《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03—2017 年,我国先后公布了 6 批 276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 批 4153 个中国传统村落。
  然而,不论是入选“名村志”工程的58 个村,还是上述几千个在案的古村落,它们和散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广大农村相比,数量还是太少。相对于具有地域特色或者是经济发展良好的村落,那些文化不彰显、经济不发达的村落更容易在城镇化进程中率先消亡,且消失速度更为迅猛。有太多村落在进入我们编纂或研究的视野范围之前,就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3“.非名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需要编修村志。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村志 是村落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村志编修一旦铺开,必将留下体量硕大的文化遗产,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一本好的村志对于文化发达、经济富裕的“名村”来说,有着“锦上添花”的意义,而对于“非名村”来说,则有着“雪中送  炭”的价值。
  (1) 村志可以有效地感召人们为家乡振兴共同奋斗。我国城乡的发展还是很不均衡,很多经济不发达村的年  轻人选择到城市务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  人口加速向城镇集中,形成数量惊人的空村和村庄空巢化。随着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的流失,很多村子无法承担起农  业生产的重担,更无力承担实现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村  志的编修可以唤起人们的共鸣,增强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热情,感召和鼓舞人们为家乡的振  兴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2) 村志可以有效地助推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张勇在《“修村史促村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以东莞市为例》一文中, 通过分析东莞市编修《潢涌村志》《油甘埔村志》等村志的实践,总结村志编纂在促进农村基层治理上发挥的主要成效:传承和弘扬了村史文化,提升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爱村爱家的良好道德素养,增进了村民的团结和友善;创新了纠纷调解机制, 优化了邻里和谐关系;打造了共商共治、共融共 享的平台组织,加强了村民自治;激发了村民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村社产业经济的发展。可见,村志的编纂能够有效地助推农村基层治 理创新发展,是践行“文化育和谐”理念推动农 村基层治理上新水平的创新实践。
  (3) 村志可以有效地助力精准扶贫。首届 “名村志”中的兰英村是入围“名村”中仅有的贫困村,《兰英村志》在编纂过程中利用扶贫 档案作为基础资料,记载该村精准扶贫情况,为 其他贫困村志书的编纂提供了范本,也为精准 扶贫工作提供了参考。目前,我国还有大量经 济落后村,志书编纂可以全面盘点各村落的物 质和文化遗产,有利于总结贫困村的脱贫路径; 且编写村志也是对扶贫工作的有效监督,推动 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促进精准扶贫的开展。   (二)目前“非名村志”编纂的局限。
  1. 经费问题——缺钱编。
  足够的经费支持是编好村志的物质基础。几乎每一本村志的编写都耗尽了编者心血,从开始启动编纂到最终修订成书,往往耗费数年时间,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很难成事。现在编一本村志经费大约为6 万到9 万元,有的达到十余万。举双流为例,以一本村志的经费10 万计算,双流106 个社区、28 个行政村都编一本村志,就需要上千万的投入,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虽然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实现 村志的全覆盖极有可能,如上海金山区的村志编纂就已全面铺开,但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经济负担还是很大。如果把编纂任务交给村上,很多村是无力也不愿开展此项工作的。
  2. 人才匮乏——缺人编。
  当前村志编修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人才匮乏。现在村志编修多处于自发状态,一般是委托地方志部门编写,村委会组织人员收集资料,也有很多村志由 村支两委组织编写,或是个人参修。村上自发组织的编辑人员虽然有一定文字功底,但缺乏专业的志书编纂知识,又没有政府统一的组织管理,得不到有关方面配合,体例和行文规范上容易出现偏差。同时,这部分村志在编写过程中更易受到个人影响,出现过分突出某些村干部的政绩,或对某个家族、某些人过多叙述的情况,严重影响村志质量。从“名村志”的编纂实践看,熟悉村志编纂的基层工作者非常稀缺,如果把编修范围扩大,编纂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跟进,而这也是目前村志编纂的一个主要矛盾。还有一 部分村志由地方志机构负责编纂,地方志机构有能力 邀请方志专家指导和组织专业人员编修,但人员精力有限,也很难短时间编纂完成更多的村志。
  3. 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雷同。
  一定的辖区范围内村村相连,村与村的地形地貌、气候物候大同小异,物产资源、经济类型比较相似,民情风俗、人文環境互相渗透,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差异不大,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业学大寨、包产到户等大事基本呈现全国一盘棋的形式。以笔者参修的村志为例,2012 年双流按要求编修了《瓦窑村志》,随后又编纂了“幸福美丽新村系列”之《东岳村》《双坝村》。3 本书在地貌气候、风俗物产、语言习惯及大事等记述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试想,如果编纂完成一个区(县)的所有村志,那么该地的村志将会出现大量相同或相类似的内容,这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损害了村志的存史价值。
  三、“一域全景式村志”编纂模式的思考
  “一域全景式村志”,即通过一本志书,尽量全面收录一域所有的行政村(社)、自然村的自然、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以精炼的文字、志书的体例、档案的形式,全景式展现一域乡村文化。同时,全景式的梳理编排方式也便于方志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一)编纂“一域全景式村志”的优势。
  1“.一域全景式村志”可以更好地集中财力。
  完成一个区域内所有村(社)的志书编纂任务,不论是交给当地地方志机构还是交由村落自身,经济上均难以负担。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在经费有限的前提 下,如何完成更大范围内的村志编修“。一域全景式村志”,可以将一域内所有的村(社)收入一本书里,以编一本书的经费完成同一个区域内所有村志的编纂,同时更好地整合各级地方志机构对一本村志的经费投入,从而保证村志编纂“不差钱”。
  2“.  一域全景式村志”可以更好地集中人力。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形式,便于各级地方志机构参与志书编纂,形成规范的人才保障体系。如: 省级地方志机构可以制定出台村志编修工作指导意 见,出面邀请专家指导和质量把关。市、县级地方志 机构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专家编纂和对资料采集人 员的培训上。具体到一部村志的编纂,县级地方志机构可以借助省、市的力量,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有一 定修志经验的同志,全程参与指导编纂并审校;组织专业编写人员从事具体编纂;在基层选出合适的参修人员,同时培训资料采集人员。
  其中,关于参与修志人员,笔者认为必须要有本乡熟悉村情的人参与。他们虽然未必很了解志书规范,但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村志作为最贴近百姓的志书,承载着百姓最为熟悉的花草树木、房屋建筑、菜蔬荒野以及过往传奇,它呈现的面貌不应是刻板的记录,不应是保存在规范而冰冷的条条框框中所谓即将“衰亡”的资料,而是立足于本村历史发展,基于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呈现出的有温度、有人情味儿的村志,而这些更需要热爱本乡的当地人充分参与。
  上述所说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力量,其优势可以在“一域全景式村志”编纂中更好地发挥,更大限度地确保村志的编修质量。
  3“.一域全景式村志”可以减少雷同现象。
  “一域全景式村志”,将同一区域内的村(社) 全部囊括进来,在志书编排中,于开篇把各村各社的相同或相类似内容如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物产风俗以及大事要闻等提取出来进行统一编写,合并“同类项”之后,在各村(社)的篇目下仅保留其最具特色的部分,既增加志书的资料价值,也增强可读性,还有效地减少村志的雷同现象。
  (二)编纂“一域全景式村志”的可行性。
  1. 档案部门的延伸为村志的编纂提供了资料保障。
  2017 年11 月23 日,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更全面地加强农村档案工作,规范村级档案管理,国家档案局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共同发布了《村级档案管理办法》,于2018 年1 月1 日起施行。档案工作延伸到了村一级,并明确了村级档案应 该整理保管的内容、保管方法和管理办法。各地 村级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将为村志的编写提供可 靠的资料保障,也是编修“一域全景式村志”难得 的契机。
  2. 各学科的介入丰富了编修村志的科学方法。
  村志编纂引来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村志记载的范围虽小,却也包罗万象,勾连着农业、方志、地记、建筑、草本、月令等内容,涉及到农学、方志 学、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介入为村志的编修提供了具体的科学 方法。如村志口碑资料的采集可以借鉴访谈法, 很多村庄缺少纸质档案资料,这些资料需要从村 民记忆中挖掘,通过访谈法加以收集和整理。笔 者还认为,调查研究方法中的田野调查法对于指 导收集资料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参与修志 的基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多为兼职状态的情况, 地方志机构可以借鉴田野调查法,改变过去会议 培训办法,着力编制一整套科学、便于实际操作的资料采集表,从而形成完善的村志编写档案。如此,无论基层人员如何变动都可以直接上手采集资料,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
  3“.一域全景式村志”的优势是其可行的关键。
  “一域全景式村志”编纂模式可行性的关键就是上文阐述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集中财力、人力以及更有效地避免雷同。相信在“不差钱”、不缺人的前提下,编纂这样一部村志不难实现。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村庄面临衰败和消亡,村志的编纂属于抢救性文化工程。“名 村志”工程的启动为编纂村志、抢救村落文化、留 住乡愁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为更多村志的编写提 供了范本;但是作为精品志书的“名村志”能够抢 救的属于少数,绝大多数村依然需要依靠各地地 方志机构或者村落自身力量开展村志编纂工作。所以,笔者沿着“名村志”的编纂思路逆向思考,结 合现在众多村志编纂缺钱编、缺人编的困境,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村志——“一域全景式村志”编写模式,分析该编纂模式的优势及可行性,以便为更及 时、更好地抢救村落文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进而 更好地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其他文献
给天津:  年轻时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往返于天津和另一个城市,我也渐渐习惯了在车上沏一大杯茶,和周围陌生旅伴天南地北胡侃的旅途生活。有一个黄昏又坐在火车上,茶已沏好,还没找到合适的旅伴切入一个合适的话题,火车已渐渐驶出市区。这时随身听耳机中恰好传出了一个声音“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为何我总对你一往情深……”回望渐渐远去、夕阳光晕中的天津,我第一次感到,原来我日夜穿行游走、混迹其间的这座城市让我有许多依
期刊
提供人:金子(女,42岁,秦皇岛某公司职员)  原料:鸡爪500克、香糟卤800克、朝天椒7个、姜片5片。  做法:先将鸡爪洗净控干,斩去爪尖。清水煮沸后,将干净鸡爪放入沸水中煮约20分钟捞出。另用开水冲净鸡爪上的浮油和血沫(可冲两遍)。冷却后将鸡爪再次控干,放入有盖器皿中,倒入香糟卤(市面上有售,袋装),没过鸡爪,加入朝天椒和姜片腌制。一般腌4个小时(夏季可放进冰箱),即可食用。  特点:糟香扑
期刊
2020 年,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 60 周年。回顾新方志的第一个“甲子”,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热情参与下,四川地方志工作切实转变“闭门修志”观念,破除“一本书主义”,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潮,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上展现了方志担当,实现了方志作为,以转型发展谱写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  一、坚强领
期刊
2020 年,是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发展 60 周年。8 月 21 日下午,四川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陶利辉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围绕“风雨兼程六十载 转型发展谱新篇”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四川省地方志办省志工作处相关人员随同参加此次访谈。  访谈中,陶利辉从工作机构的健全和发展、志鉴 编修成果的不断涌现两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 60 年来重要发展成果,
期刊
2020 年 7 月 16 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召开 2020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讲话。办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邓瑜主持会议,办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行、陶利辉及办机关各处、四川年鉴社全体干部参加会议。  陈建春指出,2020 年上半年,四川省地方志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坚持志鉴编纂与开发利用、宣传弘扬同推进,留存史实与服务
期刊
《蜀南宜宾赵氏家谱》民国三年(1914)版是修撰水平较高的家谱。清同治六年(1867),由族中进士赵树吉续修完成,于清光绪七年(1881)刊印成书。此后因后世繁衍,又经后人接续,于民国三年由叙府大同书局活字排印出版。但其体例,遵从赵树吉初创,一脉相承,以 “简严详慎”著称。  宜宾赵氏曾以“蜀南望族”闻名,其始祖于明代以孝廉任“成都别驾”,由浙江宁波(鄞县) 仕宦入川,病卒任上。其子赵宪鼎扶柩归葬
期刊
德国美学家曾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雕塑就是这凝固音乐中的休止符,吸引人们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驻足。城市雕塑为我们提供了“没有围墙的美术馆”,一个城市越发达,对文化艺术也就越重视,城市雕塑的质和量也都会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城市雕塑艺术水平的高低与否,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    雕塑艺术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上
期刊
进入新时代,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 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的重要讲话精神,李克强总理“修志问道,以启未 来”的重要批示精神,让地方志工作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是广大方志 人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辩证关系,树立“有为才有位”新
期刊
袁立档案      籍贯:杭州  学历:北京电影学院92表演系影视作品  2002电视剧《绝对情感》中扮演安然  2001电视剧《相约青春》中扮演马叶叶  2000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扮演杜小月  1999电影《大惊小怪》中扮演辛心欣  1997电视剧《法门寺猜想》中扮演四个人物:妈妈、公主、转世的茶女、记者  1997电视剧《非常爱情》中扮演舒心  1995电视剧《英雄无悔》中扮演吴茵茵 
期刊
黎姓渊源  历代姓氏之书,记黎姓渊源较早者,首推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二书。二书所载,黎氏渊源有三:以国为氏,殷 周黎侯、黎国;以邑命氏,齐国黎邑;九黎之 后,是为黎姓。东汉应劭《风俗通》称黎氏为 “九黎之后”。九黎是中国古代传说的9 个氏族或部落的总称号,由 9 个兄弟氏族组成。在中国姓氏起源中,以原始氏族部落称号为 后来的宗族姓氏,是原始姓氏起源尤为普遍 之现象。《风俗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