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小时候在被护士摁下去打针的时候,你就决定要做一名医生;可能在天涯、猫扑上看多了网友扒出来的所谓医学院灵异事件,让你对医学院心存忌惮;可能见多了学长学姐大吐学医苦水,让你对自己的从医理想打上了问号……其实,医学是科学,哪有那么恐怖。学医虽苦,但点缀其间的各种趣事多少能化解我们的抱怨。
就地取材做实验标本
学医一定要树立自我牺牲意识,因为你不知道哪天你就要成为自己的实验对象。学免疫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血液做标本,使用相应的试剂检测出自己的血型。那是我第一次从自己身上取材做标本:首先用消好毒的小针刺自己的指头取血,由于怕痛,几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两人一组互相取血。有时候连刺好几针,就是不流血,但为了实验,我们只得把对方当病人一样看待,直到取到适量的血液标本。当认真地按照步骤操作完之后,无论是已经知道自己血型的还是从来没有检测过血型的同学都异常兴奋。做好班级血型统计之后,还互相讨论起血型和性格关系,血型与患病概率,还有哪种血型最招蚊子叮之类的话题。
患上“医学生综合征”
知道一些,但并不了解,继而猜测、怀疑,这就是典型的“医学生综合征”。的确,由于课本里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看得多了,也会产生负的心理暗示,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有这种症状或那种症状。课上课下总有同学缠着老师帮忙看病。记得有一次实验课,老师正在讲“肿瘤”,台下两个同学一直在很认真地互相摸彼此的下巴,还不停地交流着什么。老师有点不悦,便点了他们俩的名。其中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这有一块肿大,是不是肿瘤啊?”老师很无语地说:“……下课后我给你看看吧。”课间,他兴冲冲地请老师帮忙看看,老师询问了一些关于他肿块的病史,而且摸了一下,之后,很确定地说,“你这没什么异常的。就算是肿瘤也基本上不可能是恶性的。不要太担心了!”
解剖课后的聚餐
大一的时候,我们就开了解剖课。那时候,每周半天的解剖实验带给我们很多新鲜感。第一堂课是熟悉死尸,一进实验室,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就让我有些招架不住了。不过意外的是,在参观尸体的时候,男生们都不敢往前,女生反而齐刷刷地往前凑着观看。后来和一位女生聊到这个,她不以为然地说:“连死尸这一关都过不了,怎么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医生呢?”自此,我对我们班平常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女生开始刮目相看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解剖课之后的聚餐。可能是我们完成实验的速度比较慢吧,每周做完实验都已经夜幕降临,食堂没饭了。无奈,只能跟同学回宿舍换下白大褂反复洗几遍手之后去校外“觅食”。每到这个时候,大家的聊天欲望似乎特别强,激烈地讨论着刚才在解剖课上的发现,而这样的氛围足以让饥肠辘辘的我们胃口更加大开。当然了,当时的淡然若定也经过了最初那段没有食欲、恶心的煎熬日子。
活体实验课上的“人狗情未了”
动物活体实验是医学院最为常见的实验,通常是拿几只健康的动物,经过一系列的手术,得到所需要的实验结果后,再把实验动物处死。大四学习外科手术学时,我们的实验对象变成了狗。按规定每五个人养一只狗,每两个星期做一次手术。因此在学校看见有人在食堂里给狗喂食,或者有人在大道上遛狗,一点都不会奇怪。做完手术的狗确实很可怜,在我们这些不合格的“医生”手下被弄得伤口很多,只能用很多美食来补偿它,鸡腿、牛奶,经常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差不多一个学期的相处,人和狗之间也产生了感情。等实验课程结束以后,老师命令我们把狗全部处理掉的时候,很多人都很难过。虽然不舍,但实验原则必须遵守,只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更为温柔的办法。那次,我们班女生从老师那边把已经“安乐死”的狗接过来,亲手埋葬了,她们甚至还为它开了一场小型的追悼会。
就地取材做实验标本
学医一定要树立自我牺牲意识,因为你不知道哪天你就要成为自己的实验对象。学免疫学时,老师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血液做标本,使用相应的试剂检测出自己的血型。那是我第一次从自己身上取材做标本:首先用消好毒的小针刺自己的指头取血,由于怕痛,几乎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两人一组互相取血。有时候连刺好几针,就是不流血,但为了实验,我们只得把对方当病人一样看待,直到取到适量的血液标本。当认真地按照步骤操作完之后,无论是已经知道自己血型的还是从来没有检测过血型的同学都异常兴奋。做好班级血型统计之后,还互相讨论起血型和性格关系,血型与患病概率,还有哪种血型最招蚊子叮之类的话题。
患上“医学生综合征”
知道一些,但并不了解,继而猜测、怀疑,这就是典型的“医学生综合征”。的确,由于课本里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看得多了,也会产生负的心理暗示,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有这种症状或那种症状。课上课下总有同学缠着老师帮忙看病。记得有一次实验课,老师正在讲“肿瘤”,台下两个同学一直在很认真地互相摸彼此的下巴,还不停地交流着什么。老师有点不悦,便点了他们俩的名。其中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这有一块肿大,是不是肿瘤啊?”老师很无语地说:“……下课后我给你看看吧。”课间,他兴冲冲地请老师帮忙看看,老师询问了一些关于他肿块的病史,而且摸了一下,之后,很确定地说,“你这没什么异常的。就算是肿瘤也基本上不可能是恶性的。不要太担心了!”
解剖课后的聚餐
大一的时候,我们就开了解剖课。那时候,每周半天的解剖实验带给我们很多新鲜感。第一堂课是熟悉死尸,一进实验室,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道就让我有些招架不住了。不过意外的是,在参观尸体的时候,男生们都不敢往前,女生反而齐刷刷地往前凑着观看。后来和一位女生聊到这个,她不以为然地说:“连死尸这一关都过不了,怎么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医生呢?”自此,我对我们班平常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女生开始刮目相看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解剖课之后的聚餐。可能是我们完成实验的速度比较慢吧,每周做完实验都已经夜幕降临,食堂没饭了。无奈,只能跟同学回宿舍换下白大褂反复洗几遍手之后去校外“觅食”。每到这个时候,大家的聊天欲望似乎特别强,激烈地讨论着刚才在解剖课上的发现,而这样的氛围足以让饥肠辘辘的我们胃口更加大开。当然了,当时的淡然若定也经过了最初那段没有食欲、恶心的煎熬日子。
活体实验课上的“人狗情未了”
动物活体实验是医学院最为常见的实验,通常是拿几只健康的动物,经过一系列的手术,得到所需要的实验结果后,再把实验动物处死。大四学习外科手术学时,我们的实验对象变成了狗。按规定每五个人养一只狗,每两个星期做一次手术。因此在学校看见有人在食堂里给狗喂食,或者有人在大道上遛狗,一点都不会奇怪。做完手术的狗确实很可怜,在我们这些不合格的“医生”手下被弄得伤口很多,只能用很多美食来补偿它,鸡腿、牛奶,经常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差不多一个学期的相处,人和狗之间也产生了感情。等实验课程结束以后,老师命令我们把狗全部处理掉的时候,很多人都很难过。虽然不舍,但实验原则必须遵守,只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更为温柔的办法。那次,我们班女生从老师那边把已经“安乐死”的狗接过来,亲手埋葬了,她们甚至还为它开了一场小型的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