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爷”王永祥:“小兔子”做成“大产业”

来源 :财富商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到王永祥的名字,是在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的一次采访中。协会的同志打趣地称他为“兔爷”。不久前,他刚刚获得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技术经营人才之星”的称号。凭直觉,“兔爷”一定是位有故事的人。
  
  弃官从“兔”
   “我这故事得从23年前讲起。”在北京怀柔的华祥兔业有限责任公司见到王永祥时,眼前是一个削瘦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脸上的皱纹和憨厚的笑容使他看上去非常朴实。
  王永祥介绍,1984年,自己任陕西省延安市房管局南市房管所所长时,中央1号文件鼓励干部“走出办公室,帮助农民搞商品生产”。当年4月,王永祥凭借自己曾成功繁殖过100多只獭兔的经验,第一批响应延安市委号召,到农村去带动农民养兔致富,并承诺“要把兔业当事业来办”。他整天和农民吃住在一起,手把手地传授养兔经验。仅仅3个月的时间,延安的兔业蓬勃兴起;仅仅1年时间,该市就出了11个养兔万元户,其中9个都是农民。这些都少不了王永祥的功劳。
  如果说养兔是兔业的起步,那么,兔产品的加工则是第二步。1986年9月,北京新艺裘皮厂用延安生产的2054吨獭兔皮制作的服装,以每件170-190元的价格,首批打入美国市场。紧接着,以王永祥为首的延安獭兔养殖协会制定了兔产品“立足内销,欢迎外销”的市场定位,在西安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獭兔赛兔大会,王永祥把吉普车卖掉作为会务经费,把华沙牌小轿车作为奖品奖给了团体第一名,启动了獭兔业向全国发展的态势。王永祥随即从延安“转战”到北京。在他的倡议下,中国养兔协会成立;在他的参与下,全国兔业信息网络建成;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兔业》内刊、《中国兔业》网站相继面世。
  小兔子成就大产业
  眼看着小兔子真的成就了大事业,王永祥心里备感欣慰。为了保证协会的运作,解决经费问题,他注册了北京华祥兔业有限公司,实现了协会、兔报、公司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了加强兔业技术的传播与指导,他成立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华祥兔业发展中心,设立了专家组,聘请分布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分别组成育种、兔病、管理等7个专家组进行指导性服务。
  一次,辽宁海城某兔场发生獭兔大规模死亡,王永祥与三位专家迅速组成应急队伍,火速飞赴辽宁,仅四天就控制了兔群的传染病,却没有收取任何报酬。为了进一步传播兔业养殖技术,防治兔病,王永祥每年都举办培训班,函授与实地培训兼顾。学员们在培训班里既能学到理论又能进行实践,既能学到技术又能练就兔业打假的“火眼金睛”。大家开玩笑说,自己是从“兔黄浦军校”毕业的。
  为了加速兔产品的流通,王永祥所在的协会每年还要承办全国兔业交流大会,他戏称为“兔奥运”。截至目前,“兔奥运”已经开了23届,不仅对突出贡献者给予了表彰,也为兔业科技工作者、兔业企业和养兔场户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江苏省太仓市金星獭兔业公司曾经一度遭遇困境。王永祥通过华祥兔业发展中心先后向该公司调出种兔3600多只,使他们摆脱了困境。之后,该中心又请专家组育种专家——南京农大动物科学院徐汉涛教授对该公司种兔进行了8年辛勤培育,成功地育成了“中系獭兔”,在第20、21、23届全国兔交会期间,三次获得金奖,该公司被授予“全国獭兔龙头企业”称号,继而向全国推广种兔2万多只,实现效益260多万元。
  河北省肃宁县人李建宗在全国兔业交流大会上看到裘皮服装倍受欢迎,且售价很高,于是便加入了兔皮流通商的行列。在王永祥的《中国兔业》内刊提供的信息指导下,他常年流动在全国各地收购兔皮。一张兔皮净赚5元,几年下来,李建宗就靠小小的兔皮盖起了两座别墅,而且还带动自己的亲戚、乡邻都成了兔皮流通商……
   不赚“倒人之富”23年来,我国兔业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特别是獭兔业已成为一个亮点,每年出口獭兔皮400多万张。眼看着兔肉、兔皮、兔商品被串成了一条“珍珠链”,王永祥打心眼里高兴。
   “我搞兔业不是为了自己致富,而是为了把它发展成一个产业。”他说,当初搞兔业时,自己是一名国家干部,现在退休了,他还是一名共产党员。王永祥自己的兔场规模很小,利润也有限,仅仅是为了维持协会各项事务的正常发展,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全国兔业健康发展这个“大蛋糕”上。因为他的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的兔业真正发展成一个产业,是为了创造财富,而不是为了靠“炒种”来赚得“倒人之富”。
  由于事迹突出,今年3月,王永祥获得了首届北京诚信经纪人提名奖;4月12日,他又获得了“北京市技术经营人才之星”称号。他说,这23年自己过得很充实,在事业上没有失落感,甚至还有些自豪感。
   “兔爷”的故事讲到这里,记者才真正理解了他把“小兔子”当作“大事业”的真正动力。用王永祥的话说,这动力的真正源泉,就是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其他文献
1994年,严琦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稳定的职业,在重庆郊外的白市驿小镇开了家小饭馆。饭馆小到只能摆5张桌子。不过,馆子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字“陶然居”。  “刚开始学做生意,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严琦操着浓重的重庆口音说,她思索着:如何以特色服务吸引顾客?  很快,机会来了。西南农学院一位教授培育出了人工养殖的生态田螺,这种生态田螺以新鲜蔬菜和野生草类为食,个头硕大,肉质饱满鲜嫩又无泥腥味,属生态食
期刊
今年32岁的华金霞,是从太康嫁到巨浪第四作业区与肖龙军结为夫妻的,现在已有了一个小女孩。刚结婚的时候,肖龙军家也和其他人一样种了几十亩地,养了三四头奶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年轻要强的华金霞不甘心过贫困的日子,2005年,她看到第四作业区有放牧区,适合大规模放养大鹅,凭着在家时就自孵鸡和鹅的技术,她做起了老本行。于是就她跟娘家人联系,依靠家里现有的几十只大鹅留用的种鹅蛋,又四处买了些种蛋,在2005
期刊
“我想实现理想,顺便赚钱,  即便赚不了钱,也要實现理想!”  不管谁问他:  “你打算何时盈利呢?”  他的的回答总是:  “不知道,我还没想过赚钱,  我们只想继续烧钱!”  就是这样一个“烧钱大王”,以900多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超越巴菲特、比尔·盖茨,成为世界第一首富。  他是7年来第一个将盖茨赶下马的人。  他就是亚马逊创始人: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  12月27日,据
期刊
当周晓光用电视广告的形式广泛征集选民建议时,连熟悉周晓光的人也认为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企业家在“哗众取宠”。这种不太恭敬的评价也许言过其实,一时间,周晓光成为议论纷纷的焦点人物。  周晓光也承认“没想到这件事会这么轰动”。事实上,周晓光早就是义乌名人,在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她在短短二十年里,不仅完成由一个两手空空的村姑到亿万富姐的创富神话,而且她一手创办的新光公司在女人饰品制造行业享有世界声
期刊
农家女养牛不怕脏累  隆冬时节,走进程瑞新的肉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两座4米高、30米长的大棚,里面存放着入冬前收储的1000吨青饲料。   空气中,弥散着一股饲料发酵的淡淡清香。长长的牛舍内,100多头肉牛正在享受着美味“大餐”,时而传出阵阵哞声。   程瑞新此时正忙着清理牛舍、添加饲料。看到我们进来,她边忙活边说:“稍等一下,还有两桶就喂完了,不能饿着它们。”虽然天气寒冷,她却忙得满头大汗。
期刊
16年前,在母亲退休后的第一个生日,为了表达儿子的一份爱的孝心,罗红想给妈妈选购一个样式新颖、口味鲜美的生日蛋糕。然而,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成都,也没有寻到自己满意的生日蛋糕。“天下的妈妈把孩子抚养长大,不知道要做多少顿饭,可竟然没有一家能让孩子表达爱心的蛋糕店”,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无法尽心报答母爱的遗憾,罗红下定决心:创立自己的蛋糕店。    围 裙 蛋 糕    “虽然我对这个行业不懂,但我对美的东
期刊
造纸术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谁又曾预想到在它诞生的几千年后,一个出生于中国东北军人家庭的中国女性靠着这一张张纸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并成为了当下中国第一女首富。    依靠废纸赚得“第一桶金”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军人家庭的张茵,至今仍保持着浓浓的东北口音。尽管幼时家境清贫,还要照顾七个弟弟、妹妹,但回忆起那段岁月,她却感到分外甜蜜。她说:“那时虽然只能逢年过节吃上肉,
期刊
出于对奇石的共同爱好,老钟和十几个同好组成一个小圈子,相约每个双休日聚会,交流一下拣石、玩石、赏石的心得。  闹腾了大半天,忽然,传来摩托车的声音,转眼间,一个警察骑着摩托车赶来了。阿辽沙本来是用这种触犯众怒的举动给邱红施压,逼她出来。可出来的人越来越多,就是没有邱红,他的预谋失败了,早没了底气。见警察到了跟前,立时把手风琴从肩膀上移下来,离开木凳站起身,毕恭毕敬地说,警察同志,我,这就撤退,撤退
期刊
麦秸泥屋顶连年漏  抓商机拿下代理权    每到雨季,老百姓叫苦不迭!  河北沧州地区的盐山县各县镇,困扰这里人们生活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家家户户的麦秸泥屋顶每到雨季便出现泥水直流、屋顶漏水现象。因为是特定的麦秸泥屋顶,无法在上面做防水,只能雨季前后在泥屋顶上面重新涂抹一层麦秸泥。但这并不能解决屋顶漏水问题,老百姓苦不堪言。  2009年9月,盐山县的孙云龙从媒体上看到了可在泥沙面、水泥面等各种界面
期刊
“女人不要把自己当花,花儿总有凋谢的时候。女人要把自己当成树,才能经受风雨,才能开花结果。”——姜月兰一间七八个平方米的办公室,书占据了半壁“江山”。     坐在书堆中的靖江市鑫蓝锻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月兰笑笑说,我感谢这些书,它们带给我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一次次绝处逢生。   从一个农家妇女到一个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的企业家,这个46岁的女人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创业传奇?  第一笔订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