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已走过了56个春夏秋冬,经历过曲折与坎坷,也分享过喜悦与荣耀。56年来,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专门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见证了共和国的辉煌发展历程。目前,学校已成为培养中国石油石化工业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凝练特色,集聚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伟大征程中继续奋勇前进。
一、曲折而艰辛的办学历程
中国石油大学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历史相联系,与石油工业的发展共命运。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业待举,石油工业微弱不堪,当时全国年产石油仅12万吨,西方国家扣在我们头上的“贫油国”帽子更是令人喘不过气来。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的发展,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初创成立,开创了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先河。
建校以来,学校3次更名,4次搬迁,历尽艰难和曲折。但她在曲折中奋进,在奋进中成长壮大。学校共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一是北京石油学院时期。1953年,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北京石油学院成立。经过全校师生艰苦创业,1960年,学校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二是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因历史原因,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面对迁校带来的重重困难,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在盐碱滩上艰难地把学校再建了起来。1981年,学校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成立北京研究生部。三是石油大学时期。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实行北京、山东两地办学。在研究生部的基础上,石油大学(北京)加速建设形成办学实体,并在1989年恢复招收本科生。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办学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四是中国石油大学时期。2005年,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2006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标志着学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回顾学校56年的办学历程,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是必须铭记的,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必须牢记的。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国家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新中国的成立加速推动了石油工业和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石油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石油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大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党和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和国家获得了新生,是改革开放给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推进,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石油大学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三是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划转教育部直属,这对学校办学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办学空间、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服务面向等各个重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划转之后,学校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石油石化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办学实践
56年来,中国石油大学伴随共和国的兴盛而发展壮大,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作为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凝练特色、强化优势、打造品牌,成为学校长期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1.学科建设着眼国家需求
学科是学校特色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学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学科建设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00年之前,学校属于行业办学,直接面向石油石化工业。2000年之后,学校虽划转国家教育部直属,但仍然坚持面向石油石化办学。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进一步强化了面向石油石化的服务方向。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建立起了一系列直接为石油生产、经营服务的石油石化学科体系,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5个国家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两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优势突出,石油特色鲜明。特色源于传统,发展依靠特色。“石油”是学校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在新世纪与强手竞争的优势所在。学校提出要坚持特色兴校、特色制胜的指导思想。要继续坚持“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要让“特色”的理念贯穿到办学思路、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特色学科,把石油石化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把特色变成优势,把优势变成强势,把强势变成品牌,真正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引领学科方向,这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突破口和必然路径。同时,要通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2.人才培养依据企业需要
石油行业不仅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也是相对艰苦、风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输送国家石油工业所急需的创新人才,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学校很早就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学校从90年代开始就把“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来抓,牢固树立起“人才培育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近年来,学校继续强化“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工程”,育人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为适应我国石油工业迅猛发展对石油类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适应我国“东部强稳定、西部快发展”、油气并举、国际化等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石油开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石油企业重组等对人才素质的特殊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订单式”、“国际合作班”、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创新计划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今年,学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果和经验,针对石油石化企业对国际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开设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探索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同时,学校长期坚持4年不断线地对学生进行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传统教育,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事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每年都有50%以上的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近20%的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选择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
3.科学研究支持行业发展
多年来,学校把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优势与国家能源战略有效对接,无论是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还是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行业重点、横向科技任务,都始终把服务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与石油石化企业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学校通过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基地3级实验平台,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两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并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领域。学校进一步强化和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和学校在人才、学科、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先后与40余家石油石化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一方面,与石油石化企业联合建设重点学科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始终围绕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跟踪石油石化主干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与石油石化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超前储备技术研究以及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十五”以来,学校在石油勘探、开发、化工等领域,与企业联合完成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共获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真正实现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
三、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考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学校抓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有利契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1.必须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一方面,作为国立的社会主义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学校应当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思想,奠定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教育必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办学理想和价值的内在要求。学校56年的办学实践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结论。同时,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相结合反映了企业与学校之间双赢互利的关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既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石油石化行业之间真正建立长期、稳定的具有伙伴性、联盟性和全面性的合作关系,形成深度融合、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鲜明特征。60年的教育发展、56年的办学实践就是一部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历史。事实证明,遵循教育规律,学校就会获得健康发展,违背教育规律,学校就会遭受损失。当前,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入研究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规律办学;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视角,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来谋划未来事业发展蓝图。围绕“2020年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制定了特色化、国际化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提出要认真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认真处理好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强化办学特色,让特色真正成为优势和强势;二是认真处理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的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三是认真处理好面向石油工业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认真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的关系,做到科学筹划,未雨绸缪。
3.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办学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这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学校党委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治校理教能力,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了学校健康、协调、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学校党委提出,要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管方向、抓大事、谋全局、促发展,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通过学术委员会、教代会、职代会等载体,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风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办好学校。只有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上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学校才能干大事、才能干成大事。
4.必须坚持培育和弘扬石大精神
56年来,学校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优良石油传统,孕育积淀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石大精神同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一起构成了石大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是石大文化的精髓,成为推动全体石大人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石大精神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和弘扬石大精神,把石大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教育中、融入大学就业观教育中。石大精神已成为广大石大学子投身祖国石油事业的巨大推动力。当前,培育和弘扬石大精神,已成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执笔人:文永红)
[责任编辑:王 成]
一、曲折而艰辛的办学历程
中国石油大学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历史相联系,与石油工业的发展共命运。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业待举,石油工业微弱不堪,当时全国年产石油仅12万吨,西方国家扣在我们头上的“贫油国”帽子更是令人喘不过气来。为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的发展,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初创成立,开创了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先河。
建校以来,学校3次更名,4次搬迁,历尽艰难和曲折。但她在曲折中奋进,在奋进中成长壮大。学校共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一是北京石油学院时期。1953年,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北京石油学院成立。经过全校师生艰苦创业,1960年,学校跻身全国重点高校行列。二是华东石油学院时期。因历史原因,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面对迁校带来的重重困难,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硬是在盐碱滩上艰难地把学校再建了起来。1981年,学校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成立北京研究生部。三是石油大学时期。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实行北京、山东两地办学。在研究生部的基础上,石油大学(北京)加速建设形成办学实体,并在1989年恢复招收本科生。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办学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四是中国石油大学时期。2005年,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队。2006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标志着学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回顾学校56年的办学历程,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是必须铭记的,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必须牢记的。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国家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新中国的成立加速推动了石油工业和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石油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石油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二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大会确立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党和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和国家获得了新生,是改革开放给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推进,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石油大学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三是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划转教育部直属,这对学校办学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办学空间、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服务面向等各个重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划转之后,学校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科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石油石化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办学实践
56年来,中国石油大学伴随共和国的兴盛而发展壮大,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作为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凝练特色、强化优势、打造品牌,成为学校长期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1.学科建设着眼国家需求
学科是学校特色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学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学科建设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2000年之前,学校属于行业办学,直接面向石油石化工业。2000年之后,学校虽划转国家教育部直属,但仍然坚持面向石油石化办学。2003年,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进一步强化了面向石油石化的服务方向。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已建立起了一系列直接为石油生产、经营服务的石油石化学科体系,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5个国家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两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优势突出,石油特色鲜明。特色源于传统,发展依靠特色。“石油”是学校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在新世纪与强手竞争的优势所在。学校提出要坚持特色兴校、特色制胜的指导思想。要继续坚持“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要让“特色”的理念贯穿到办学思路、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特色学科,把石油石化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把特色变成优势,把优势变成强势,把强势变成品牌,真正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引领学科方向,这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突破口和必然路径。同时,要通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2.人才培养依据企业需要
石油行业不仅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也是相对艰苦、风险系数较高的行业。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输送国家石油工业所急需的创新人才,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学校很早就认识到,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学校从90年代开始就把“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来抓,牢固树立起“人才培育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近年来,学校继续强化“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工程”,育人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为适应我国石油工业迅猛发展对石油类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适应我国“东部强稳定、西部快发展”、油气并举、国际化等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石油开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石油企业重组等对人才素质的特殊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订单式”、“国际合作班”、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创新计划实验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今年,学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果和经验,针对石油石化企业对国际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开设了全英语教学国际班,探索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同时,学校长期坚持4年不断线地对学生进行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传统教育,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事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优良传统。学校每年都有50%以上的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近20%的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选择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
3.科学研究支持行业发展
多年来,学校把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优势与国家能源战略有效对接,无论是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还是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行业重点、横向科技任务,都始终把服务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与石油石化企业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学校通过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基地3级实验平台,现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两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并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领域。学校进一步强化和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和学校在人才、学科、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先后与40余家石油石化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一方面,与石油石化企业联合建设重点学科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始终围绕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跟踪石油石化主干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与石油石化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超前储备技术研究以及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十五”以来,学校在石油勘探、开发、化工等领域,与企业联合完成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共获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真正实现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
三、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考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学校抓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有利契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
1.必须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一方面,作为国立的社会主义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学校应当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思想,奠定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教育必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办学理想和价值的内在要求。学校56年的办学实践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结论。同时,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产学研相结合反映了企业与学校之间双赢互利的关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既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石油石化行业之间真正建立长期、稳定的具有伙伴性、联盟性和全面性的合作关系,形成深度融合、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高等教育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鲜明特征。60年的教育发展、56年的办学实践就是一部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历史。事实证明,遵循教育规律,学校就会获得健康发展,违背教育规律,学校就会遭受损失。当前,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深入研究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按规律办学;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视角,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来谋划未来事业发展蓝图。围绕“2020年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制定了特色化、国际化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提出要认真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认真处理好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强化办学特色,让特色真正成为优势和强势;二是认真处理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的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三是认真处理好面向石油工业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认真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的关系,做到科学筹划,未雨绸缪。
3.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员工办学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这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学校党委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治校理教能力,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保证了学校健康、协调、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学校党委提出,要理清思路、把握规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管方向、抓大事、谋全局、促发展,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通过学术委员会、教代会、职代会等载体,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风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办好学校。只有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发展上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学校才能干大事、才能干成大事。
4.必须坚持培育和弘扬石大精神
56年来,学校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优良石油传统,孕育积淀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石大精神同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一起构成了石大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是石大文化的精髓,成为推动全体石大人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石大精神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培育和弘扬石大精神,把石大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教育中、融入大学就业观教育中。石大精神已成为广大石大学子投身祖国石油事业的巨大推动力。当前,培育和弘扬石大精神,已成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学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
(执笔人:文永红)
[责任编辑: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