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民频道信息有效度调查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关乎我国长久发展,媒介本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从目前国内对农节目总体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尤其是有效信息的传播存在一定问题。河北农民频道是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播的省级对农频道,本文通过问卷及走访农户的形式,来反映农民频道的信息有效度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河北农民频道 有效信息 调查问卷
  
  一、概念界定
  
  1、对农节目及现状
  在做了一系列统计之后,人们发现在中国做电视不仅仅做给城市人看的,真正的巨大的潜在受众是那些默默耕耘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朋友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下,电视逐渐成为农民朋友们接触最多的媒介,电视业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受众和目标。我国最早的省级电视台对农节目是安徽电视台1984办的《致富之路》,广东电视台1987创办的《摇钱树》。在九十年代这样的对农节目如火如荼的在各省级电视台开办起来,形成了一批较为知名的对农节目:山西电视台开办了《黄土地》栏目(1995年),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经济生活频道开办了《金土地》栏目(1996年)等等。①的确,这些节目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对农节目要真正发展为一个频道,真正成为电视业取之不尽的资源还是需要时间的。目前,在百度键入农民频道这几个字,搜索出来的只有河北农民频道。且就目前的对农节目而言,很多方面是不尽人意的。比如:受众定位不准确,不贴近农村实际生活等等。农民频道部分节目城市农村均可看,甚至更偏向于城市受众,缺乏贴近性。节目没有凸现地域色彩,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节目播出就等于事情做完,却不顾播出后的效果如何。
  2、河北农民频道
  河北农民频道是省级卫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河北全省11个市136个县,无线覆盖周边省份毗邻地区及京津部分地区,有线、无线、手机电视无缝隙覆盖。②下设栏目板块约为16个,每天播放时长约为20个小时,现在观众达到6000万。在五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知名栏目和自己的特色,是全国省级卫视中办得比较好的对农频道。
  3、有效信息
  本次研究以河北农民频道为对象。对于有效信息我设定了几个考察标准,第一个:“有效”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有价值,第二,农民认为有价值。对于新闻来说,评定一条新闻是否是有价值,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价值中的任意一条:显著性、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对农节目针对农民而开,必然还包含其它的因素③:(高度的)季节性、地域性、真实性、时效性。④农村群体在分化,因此还要加上分众化。第二:从传播者来说,搞宣传必须要做到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要相符。如果是信息传递,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⑤对农节目也必然要包含这些要求。第三:刘继忠等人的分析认为,在组织层面上的农业新闻传播功能应具备:信息传播功能、解释疏导功能、指导功能、扶贫功能。⑥有效的定义应包含这三个方面。
  有效信息的判断必须有几个反面的标准: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冗余信息和非相关信息⑦。
  
  二、调查简介
  
  1、调查目的
  这次调查以河北农民频道为研究对象,在河北省邢台县挑选3个村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摸清受众对于省内对口专业频道的意见如何、有效信息比例如何以及如何制作有效信息和如何使它更有效的传播。
   2、调查对象
  邢台县分为深山区、浅山丘陵区和平原三种地形,⑧根据主要地形,本次调查应确定为三个对象。根据广播局提供数据显示,邢台县目前有567个村,有15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即共有155个村可以收到农民频道。在这155个村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个村作为调查对象:
  山区:宋家庄,以果品和煤业运输为经济支柱,中等村,1585人。
  丘陵区:南会,以种庄稼为主要经济来源,中等村,1156人。
  平原:郝麻村,以种庄稼和板材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中等村,约1400人。
  3、问卷设计
  设计好问卷以后,采用随机的方式实地发放,每村共选30户作为研究对象。
  
  三、调查问卷分析
  
  1、媒体存在的问题
  (1)受众定位有偏差。农民频道锁定的是15—44岁观众群,其中以男性占多数。而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填写问卷的大多是女性和老人,中青年男性大都在外打工。农民频道除了农民观众还有城市观众,但还是建议农民频道为这些只留下妇女、老人和孩子的特殊村庄做一些特别的节目。特别是对孩子们,农民频道必须要做出改变。
  (2)收视黄金段不播放重要信息。问卷中绝大多数人选择在晚上收看农民频道,但是这时候农民频道却在播电影和电视,如此好的时段仅仅用来播放电影和电视剧很可惜,希望农民频道可以改进。
  (3)部分节目需要重新设置。不少人反映很喜欢《法网天下》节目,但是时间太短;《村里这点事》播放时间太晚,没办法看;《好运伴你行》节目可以去掉,村民不关心买彩票中奖的事。
  (4)科技兴农节目得不到关注,更得不到运用。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很少有人关注这类节目,理由很简单:没意思,还不如看电视剧。到了平原地区,有不少人说看过致富情报站,但对其他的科技类节目也不关心,理由是不太适合自己村子的实际(郝麻村土地很少,且属于平原地带不能搞林果业)。这个现象实在是令我很失望据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节目确实不符合本地实际,不对口;二,节目制作不精彩,农民不喜欢;三,农民小农意识认为看不看一样;四,农民还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传授方式,认为电视始终不如服务站的技术员来得可靠。
  
  四、对策
  
  在问卷统计中发现河北农民频道有效信息度较低,作为一个省级卫视,还存在许多缺陷。以下是一些改进措施。
  1、明确受众定位及最佳接收时机
  上述村庄青壮年男性多外出务工,所剩都是老人和小孩。只有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才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节目定位。比如说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在吃完晚饭后才开始看电视,这种“黄金时间”应该把握准确,最重要的节目要在这个时间播出,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且节目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应随省内农业经济发展走势而调整。
  2、调整信息比例
  培养分析研究指出:电视对于受众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当人们一旦发现生活中有些现象和电视中所讲是高度吻合或完全一致的时候,受众就会高度依赖电视。而其实电视是很难对儿童或成人进行系统的教育的,因此削减电视剧、电影及其它娱乐类节目的时长(包括重播)是必然趋势。而相应增加对农民有益的科技致富信息是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应该注意要在不同地区作出不同反应。
  3、改变信息设计观念
  在刘继忠等人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模式:大量的初始形态的农业信息流向了职业对农新闻传播者。⑨但是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对农新闻传播者是如何选择信息并加工的呢?李良荣认为一条新闻的选择应有以下步骤: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新闻写作→版面组织→受众→社会效果。⑩在河北农民频道中也存在了相当数量的原始信息,不曾经过加工。一条信息如果不经过任何加工是没有办法给读者以任何感官上的吸引的,尤其是我们的受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作为电视媒体,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应该成为其优点。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朋友更喜欢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身上的新鲜事。他们普遍认为一条新闻中重要性是最吸引他们的,所以媒体在做对农新闻的时候,如何把农业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与受众的特征相结合是需要思考的。应当建立一套属于我们频道的特殊播报方式,比如可以让百姓走入直播间谈谈自家发生的事,或者对于国家重要的事发表自己的评论等。
  4、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关于科技信息的选择,问卷反映很多农民朋友是被动的接收者。究其原因,是他们生活在某一特定社区之中,大部分人处在一种对媒体的多元无知的状态,即媒介素养很低。媒体在乡土社区中远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强大,提高媒介素养应当成为文化界的重任。
  5、信息要更可靠更详细
  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失实、夸大或者说它营造出的意见环境都有可能损害了农民对它的信赖,对于媒体他们处于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之中。如何解决农民朋友对于信息的“盲点”是最根本的问题。不要说一个节目播出了就完成任务了,对于信息的完全解读才是最重要的。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不敢使用新技术的原因是担心市场风险,所以对于信息一定要考虑周全,想农民所想,从农民实际出发。
  6、发展农村社会的意见领袖
  在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是综合型的,作用十分重要。乡土社会中人们对于意见领袖的期待也是全方位的,依赖性很强,而且对于外来事物他们有种先天的抵触和排斥,也就是说新事物的传播相对于城市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使其传播渠道更加畅通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前提,因此建议不妨搞一些试验点,多多发展自己的意见领袖。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发展积极村民做农村通讯员,可以定时召开由村民和编导们参加的读者编辑见面会等。
  7、将无意收看转换成有意收看
  很多农民反映自己不会专门去找哪个台看。这说明农民频道及其栏目的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在调查中很多农民表示天气预报是每天必看的内容,但是他们更喜欢看中央电视台和河北经济的天气预报。
  
  参考文献
  ①李青森,《迎接我国农村电视节目的繁荣昌盛》,hc360慧聪网广电行业频道,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HT-
  ML/001/002/011/58677.htm,2004-7-16
  ②《河北农民频道(农博士在行动)广告招商》,www.hebeiad.com/xinwenzho-
  ngxin_show.asp?x_id=145309.2010-1-22
  ③谭英:《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8
  ④⑦⑨刘继忠 等:《农业新闻传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56、106
  ⑤⑩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6
  ⑥刘继忠,《试论当代中国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中国农学通报》,2005(15)
  ⑧邢台县简介,百度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133127.htm?fr=ala0_1_1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杜红洋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 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一项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全国歌唱比赛,从1984年开办至今已举办了14届,按照惯例,今年应该举办第15届大赛。然而年初央视发布消息:青歌赛延期一年。官方解释主要是人才储备不足。笔者认为青歌赛赛事制度与评判方式尤其是“唱法”的划分限制了歌手的演唱,阻碍了歌手的发展,这是造成人才储备不足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青歌赛 声乐 唱法  CCTV青年
近年来,安庆市公路局以廉政风险排查为基础,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引导,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实施廉政风险动态管理,形成了符合行业实际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  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依托公路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公路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突出先进思想和廉
今年4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外宣专题节目《中国安徽之声》东盟版正式落地广西北部湾之声。这是继澳洲、北美、欧洲之后,安徽电台的声音首次在东盟国家空中回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指出这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又一硕果,可喜可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张宗良出席了开播仪式,认为此举在安徽广播外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4年3月,安徽电台外宣专题《中国安徽之声》开始走
一、《安徽日报农村版》创办11年来,一纸风行江淮大地,成为全省农村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报纸。作为一张新闻纸,你们是如何做新闻的?  安徽日报农村版明确提出,用现代新闻价值理论指导办报,追求新闻的效用价值,把有效、有用、有益作为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落实在采编工作中,我们努力突出服务性报道,做好事件性报道,改进工作性报道。这里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性报道。  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农村读者与城市读者
【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传播理念、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本文以2000年至2012年《人民日报》的记者节评论作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探析记者对职业认知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记者节 职业认知 新闻理念  时光荏苒,记者节已经走过13个年头。2000年8月1日国务院正式规定每年的11月8日为全国记者节,中国新闻工作者拥有了自己的节日。
【摘要】本文从新闻和新闻策划的定义开始,以客观的视角,剖析地方党报开展新闻策划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思考,为地方党报如何进一步做好新闻策划工作积极建言。新闻策划就是要浓墨重彩地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工作,通过新闻策划,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既坚持党性,又走近百姓,努力把新闻报道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党报 新闻策划 宣传报道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对“新闻”最权威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
【关键词】都市报 创新 创业 方略    中国都市报的发展走过了近十五个春秋,从起初的党报补充角色,逐步成长为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做主流广告,影响主流读者,都市报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媒体力量,在自身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繁荣,特别是为我国新闻事业和广告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新技术异军突起,都市报发展遇到了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摘 要】安徽丰富的资源大多能变现为文化产业以成为“美好安徽”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并令此形象成为公众的共识。但是,安徽的文化产业资源目前大多未广为人知,因此在进行产业变现前须进行资源整合传播,使安徽文化产业资源能够对“美好安徽”形象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 整合传播 形象塑造  万物皆有形象,而良好形象的塑造传播对个人、组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区域形
【摘 要】专题系列报道是党报常用的宣传报道手段,如何运作好专题系列报道,发挥其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党委及政府中心工作,是地方党报开展新闻宣传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本文以《马鞍山日报》新一轮改版过程中的几次具有典型性的专题系列报道为例,归纳总结地方党报做好专题系列报道的方法、经验和效果,  【关键词】地方党报 专题报道 系列报道  专题系列报道是党报常用的宣传报道手段。围绕党委及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专题系
【摘 要】“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最早由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提出,旨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特点,并试图解释其与一般的社会互动之间的差异。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建构社交媒体的“准社会互动”形式,得出新浪微博用在场感、参与感、熟悉感和仪式感来达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的结论。  【关键词】社交媒体 新浪微博 准社会互动  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