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诵读的最大价值,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背背,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句,悟中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注重朗读技巧;有效诵读;读中感悟
什么是诵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诵读有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形式多样的诵读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1)听朗读。《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如《长江之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开课时,老师播放了朗诵视频。通过听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长江的宏伟、壮观,(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走月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教学时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老师范读课文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乐,老师边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多么美好的夜晚,多么迷人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旋律,感悟到了诗一般的意境!(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教学《长江之歌》时我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赞美长江时可以有不同的情感。(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请学生分角色读课本上船长与机械师、与大副的对话。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在灾难前表现得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二、有感情的诵读训练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翻开教参,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學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诵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如在学习《十五从军征》时,老师引入:同学们,课前老师也了解了汉朝时期的兵役制度吗?在汉朝,男子17或20岁开始服兵役,五十六岁或是六十岁才能免除服役。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六十五年间,除了打仗,还会怎样?(学生:思念亲人)白天和敌人搏杀,浴血奋战,到了晚上,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老兵只能?他可能想到老母亲的临别相送。他渴望早日和家人团聚。不仅是思念,更是对家的无限渴望。(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思念。再一次读,读出迫切。教学“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最后一个环节时,他想看谁?能看到谁?他已经举目无亲,孤身一人,所以内心充满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再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把这首古诗再读一下,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注重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
朗读时声音要有高低长短轻重粗细的变化,老师在学生自己体会不到怎么读出变化时,要细致地示范;对重音的强调方法要让学生知道,重读不是使劲地大声地读,重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轻、短、快、慢、延长等都是重读;如在教学《瑞雪图》第三自然段时,你通过哪些具体词语看出雪大呢?指导学生读“大片大片”,“沙沙声”,“咯吱声”这些词语要读重些。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感情来就把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读重一些。让学生体会重读的那个词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等。感情朗读指导得法和到位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当学生能读出感情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四、诵读评价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朗读是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再现和发展,不同读者从中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因为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来理解、想象,对艺术形象进行补充、丰富和发展。即使读者的收获相同,各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价时如果忽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就极易扼杀他们的朗读兴趣,影响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读的心理过程,评价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好的欲望,让学生在成功后再创成功,在失败中走向成功。朗读训练要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等。
崔峦先生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背背,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句,悟中读,读中记的方式去读出诗的意景,意情和意境,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诵读的最大价值,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3]彭巧燕,贺方春.《试论朗读教学的情感体验》
[4]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和激励性》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诵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号GS【2015】GHB0019)研究成果)
【关键词】注重朗读技巧;有效诵读;读中感悟
什么是诵读?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诵读有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形式多样的诵读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1)听朗读。《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如《长江之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开课时,老师播放了朗诵视频。通过听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长江的宏伟、壮观,(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走月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教学时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老师范读课文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乐,老师边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多么美好的夜晚,多么迷人的画面,多么动听的旋律,感悟到了诗一般的意境!(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教学《长江之歌》时我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赞美长江时可以有不同的情感。(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请学生分角色读课本上船长与机械师、与大副的对话。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在灾难前表现得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已救人的崇高品质。(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二、有感情的诵读训练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翻开教参,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學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诵读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如在学习《十五从军征》时,老师引入:同学们,课前老师也了解了汉朝时期的兵役制度吗?在汉朝,男子17或20岁开始服兵役,五十六岁或是六十岁才能免除服役。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六十五年间,除了打仗,还会怎样?(学生:思念亲人)白天和敌人搏杀,浴血奋战,到了晚上,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老兵只能?他可能想到老母亲的临别相送。他渴望早日和家人团聚。不仅是思念,更是对家的无限渴望。(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思念。再一次读,读出迫切。教学“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最后一个环节时,他想看谁?能看到谁?他已经举目无亲,孤身一人,所以内心充满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再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把这首古诗再读一下,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注重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朗读
朗读时声音要有高低长短轻重粗细的变化,老师在学生自己体会不到怎么读出变化时,要细致地示范;对重音的强调方法要让学生知道,重读不是使劲地大声地读,重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轻、短、快、慢、延长等都是重读;如在教学《瑞雪图》第三自然段时,你通过哪些具体词语看出雪大呢?指导学生读“大片大片”,“沙沙声”,“咯吱声”这些词语要读重些。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感情来就把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读重一些。让学生体会重读的那个词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等。感情朗读指导得法和到位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当学生能读出感情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到位了。
四、诵读评价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朗读是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再现和发展,不同读者从中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因为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艺术修养来理解、想象,对艺术形象进行补充、丰富和发展。即使读者的收获相同,各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价时如果忽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就极易扼杀他们的朗读兴趣,影响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读的心理过程,评价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好的欲望,让学生在成功后再创成功,在失败中走向成功。朗读训练要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等。
崔峦先生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背背,边读边想象,抓住关键句,悟中读,读中记的方式去读出诗的意景,意情和意境,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习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诵读的最大价值,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3]彭巧燕,贺方春.《试论朗读教学的情感体验》
[4]张筱英.《让朗读评价更具评价性和激励性》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诵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号GS【2015】GHB00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