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近年来,在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由于注意推广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而且春季少雨干旱导致此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一般在10%左右,个别地区高达50~6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丝黑穗病进行综合防治。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并可存活两年以上。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期、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抗病性。近年来发病率趋于上升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多年连茬、秸秆还田、土壤中病源茵积累量增加 一般情况下,连坐地病重,轮作地病轻。有的地块连续几年乃至十几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积聚,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就容易发病。另一方面,施肥上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和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量相应增加,这是玉米丝黑穗病上升的重要人为因素。
2、春季土壤干旱,播种过早,出苗期延长宜诱发该病侵染和发生 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到出苗期。病菌随种子发芽受幼芽或根侵入,侵入的部位以胚芽为主,其次是根。玉米播种后以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这一时期土壤的温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侵染的适温与幼苗的适温一致,约在25℃左右:适于侵染的土壤湿度以土壤含水量在20%时最适,所以春早年份常为病害的流行年。如果播种过深有利于发病,这与中胚轴在深层中形成徒长并侵染时间延长有关;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播种时间过早,延长出苗时间,亦可加大侵染机率。
3、缺乏抗病品种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乡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二组试验中,参试的15个品种中发病率在10~70%的有11个,占73.3%;在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枣树春玉米组抗病(虫)鉴定圃中,人工接种条件发病率在10%以上的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的57.7%。说明目前选育的品种多数为感玉米黑穗病品种。同时在品种审定中缺乏统一标准。以东北三省为例,黑龙江省人工接种丝黑穗接种鉴定抗感分界线为30%,田间自然鉴定为10%:辽宁人工接种鉴定抗感分界线为25%,没有田间鉴定为参考。标准不统一,从而导致感病品种在市场上销售。造成丝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给农业生产带来最大损失。
二、防治方法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1、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对丝黑穗病抗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156、吉单131、吉单342、四单19、平安19、丹科2119、丹6010、辽678、屯玉24、澄海11等。
2、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适时播种,避开低温,减少病菌的侵染机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瘤体并携至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
3、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防治效果明显的种衣剂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种衣剂,但使用烯唑醇成分种衣剂时,要适时晚播,避开低温,同时播种深度不能超过3厘米,而戊唑醇药剂就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含有这几种成分的种衣剂,对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和玉米丛生苗都具有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三、结语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但不同品种在抗病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避免多年连作的基础上,要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豆两种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鞠金荣 吕 丽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该病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将其控制在盛发初期。
1、农业防治:(1)推广抗(耐)品种;(2)播种前对种子严格精选,剔除褐斑粒;(3)建立无(低)毒种子繁殖体系和健康种子田。种子田要选用健康种子,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种子田与毒源隔离i00米以上,以防止病源传播;(4)避免晚播,使易感病期避开蚜虫高峰;(5)大豆田出现蚜虫时要及时防治。可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来福灵乳油;(6)清理农田周边杂草。
2、物理或生物防治:可在田间放置银灰塑料薄膜驱蚜。田间应尽量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和次数,保护草蛉、瓢虫和食蚜绳等蚜虫天敌。
3、化学防治:在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在7~8月份,还可结合治蚜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4、常用药剂:2%菌克毒克水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
5、适用范围:所有大豆产区。
6、注意事项:喷雾要做到均匀,无漏喷,连续施药2次,每次间隔7~10天;要统一行动,进行集中、连片防治。药剂要交替使用,以防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大豆锈 病以选用抗(耐)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结合农业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2)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改秋播大豆为春播,避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3)合理轮作和间作,清沟排涝,降低田间湿度;(4)中耕除草,改变田间小气候;(5)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6)秋大豆地区不种田埂豆,可减少病菌数量。
2、化学防治:做好预测预报,重病年适期喷药。
3、常用药剂:粉锈灵、百菌清、邻酰胺、苯来特、嗪胺灵、代森锰锌等。
4、适用范围:大豆锈病发生区。
5、注意事项:施药时按要求兑水,均匀喷雾于叶部。防治要及时,尤其当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时,要及时控制病害发展。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并可存活两年以上。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期、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抗病性。近年来发病率趋于上升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多年连茬、秸秆还田、土壤中病源茵积累量增加 一般情况下,连坐地病重,轮作地病轻。有的地块连续几年乃至十几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积聚,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就容易发病。另一方面,施肥上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和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量相应增加,这是玉米丝黑穗病上升的重要人为因素。
2、春季土壤干旱,播种过早,出苗期延长宜诱发该病侵染和发生 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到出苗期。病菌随种子发芽受幼芽或根侵入,侵入的部位以胚芽为主,其次是根。玉米播种后以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这一时期土壤的温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侵染的适温与幼苗的适温一致,约在25℃左右:适于侵染的土壤湿度以土壤含水量在20%时最适,所以春早年份常为病害的流行年。如果播种过深有利于发病,这与中胚轴在深层中形成徒长并侵染时间延长有关;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播种时间过早,延长出苗时间,亦可加大侵染机率。
3、缺乏抗病品种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乡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二组试验中,参试的15个品种中发病率在10~70%的有11个,占73.3%;在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枣树春玉米组抗病(虫)鉴定圃中,人工接种条件发病率在10%以上的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的57.7%。说明目前选育的品种多数为感玉米黑穗病品种。同时在品种审定中缺乏统一标准。以东北三省为例,黑龙江省人工接种丝黑穗接种鉴定抗感分界线为30%,田间自然鉴定为10%:辽宁人工接种鉴定抗感分界线为25%,没有田间鉴定为参考。标准不统一,从而导致感病品种在市场上销售。造成丝黑穗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给农业生产带来最大损失。
二、防治方法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1、种植抗病品种 目前对丝黑穗病抗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156、吉单131、吉单342、四单19、平安19、丹科2119、丹6010、辽678、屯玉24、澄海11等。
2、加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 适时播种,避开低温,减少病菌的侵染机率。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瘤体并携至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
3、化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防治效果明显的种衣剂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成分种衣剂,但使用烯唑醇成分种衣剂时,要适时晚播,避开低温,同时播种深度不能超过3厘米,而戊唑醇药剂就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含有这几种成分的种衣剂,对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和玉米丛生苗都具有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三、结语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但不同品种在抗病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避免多年连作的基础上,要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豆两种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鞠金荣 吕 丽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尚无特效药剂。该病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蚜虫的发生、传播及危害,达到“切断毒源,治虫控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将其控制在盛发初期。
1、农业防治:(1)推广抗(耐)品种;(2)播种前对种子严格精选,剔除褐斑粒;(3)建立无(低)毒种子繁殖体系和健康种子田。种子田要选用健康种子,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种子田与毒源隔离i00米以上,以防止病源传播;(4)避免晚播,使易感病期避开蚜虫高峰;(5)大豆田出现蚜虫时要及时防治。可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来福灵乳油;(6)清理农田周边杂草。
2、物理或生物防治:可在田间放置银灰塑料薄膜驱蚜。田间应尽量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和次数,保护草蛉、瓢虫和食蚜绳等蚜虫天敌。
3、化学防治:在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在7~8月份,还可结合治蚜喷施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4、常用药剂:2%菌克毒克水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
5、适用范围:所有大豆产区。
6、注意事项:喷雾要做到均匀,无漏喷,连续施药2次,每次间隔7~10天;要统一行动,进行集中、连片防治。药剂要交替使用,以防蚜虫抗药性的产生。
大豆锈 病以选用抗(耐)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结合农业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2)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可改秋播大豆为春播,避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3)合理轮作和间作,清沟排涝,降低田间湿度;(4)中耕除草,改变田间小气候;(5)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6)秋大豆地区不种田埂豆,可减少病菌数量。
2、化学防治:做好预测预报,重病年适期喷药。
3、常用药剂:粉锈灵、百菌清、邻酰胺、苯来特、嗪胺灵、代森锰锌等。
4、适用范围:大豆锈病发生区。
5、注意事项:施药时按要求兑水,均匀喷雾于叶部。防治要及时,尤其当雨日多、田间湿度大时,要及时控制病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