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衣》看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wwwbushi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邶风《绿衣》讲述的是一位男子对亡妻的思念,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哀悼诗的起源。这其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中对悲剧的审美特征。全诗如下: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衣》一诗,不是对整个故事的阐述,而是将哀伤的悲剧的意味的吟咏。通篇没有情节,也没有时间地点的讲述,然而作为一首亡悼诗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存在,整篇都充斥着悲伤的意味。这种不侧重故事的描写,而侧重于对悲剧意味的揣摩,正是中国固有的对悲剧的情感表达。对《绿衣》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悲剧的态度和表达。
  一、整体的优美意蕴
  优美,也叫“阴柔之美”、“秀美”、“纤丽美”、“婉约美”等,是与壮美或崇高对称的,在形式上是和谐、轻盈、优雅的,在情感上是没有冲突和矛盾的。
  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里已经将优美的含义已经情感上的变化给予我们理论性的指导,我们从《绿衣》中可以看出,整篇诗歌,是没有情感上的冲突与激昂的碰撞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然的,渐进的,和谐的情感递增,借以表达悲剧发生时的审美情怀。
  二、“隐”和“秀”的表达方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说:“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和秀也是中国古典审美观中一个重要的思想。
  (一)“隐”——隐在对于事件的隐
  诗中一开始,并无提及人已亡故,只是从一件绿色的衣衫开始,表达着一种隐约的思念之情,直至第二句的最后一节“曷维其亡”的一个“亡”字,才让人明白过来,是对已故之人的思念。诗人对妻子是如何亡故也没有进行描述,对妻子生前最后的生离死别也没有任何表达,更不曾对夫妻之间的情趣小事进行渲染,只是隐晦的表达着妻子死去的痛苦。
  这样的“隐”,贯穿诗文全篇,诗文的深广丰富的内容能以含蓄不露的描写婉典地表达出来,能激起读者的多重兴味,诱发读者的丰富思索和联系,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同时,“隐”的也不晦涩难懂,还是能够让人们在玩味,分析之中,找到诗文的中心思想,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但是能够因为隐晦的表达,更多的增添诗文的意蕴。
  (二)“秀”——秀在对事物、情感的秀
  “秀”在“状溢目前”。诗文是以形象、生动、可感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学描写来进行表达的。
  首先,是对“绿衣”反复的描述。全篇对于“绿衣”有5处描述,都是“状溢目前”的表达,将衣物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细细致致的描述,但是给人在表达上并不觉得赘述,反而更加能加深理解。
  其次是对“思”的反复描述。“心之忧矣”的哀伤,和“我思古人”的怀恋,在只有四句的诗中反复出现,用文字的反复来表达忧伤的缠绵 ,并且将看见绿衣时的怀念,到想起妻子制作绿衣时情景的感慨,到最后身着绿衣时那种由物及人,由身体感觉到心中感觉的情感勃发的“实获我心”加以感叹的描述,深深的打动人心,将哀伤之美全部烘托出来。
  诗文中,“隐”与“秀”又是统一的。对于死亡事件的隐是对于情感方面秀的思的基础,而思念之情的秀又是事件上隐的内容的自然表现或流露。一方面是隐待秀而明,另一方面是秀依隐而深。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辅助,含蓄与明白交织,情与景的杂糅,将一种哀伤的意境全然呈现。
  三、“哀而不伤”的思想理念
  孔子在对《关雎》的描述中讲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思想,孔子看来,他所想表达的思想就是在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是倍受文人追捧的,那么“哀而不伤”的思想对于哀悼诗《绿衣》篇也是同样适用的。
  《绿衣》在整部诗歌的描述中,都充斥着淡淡的哀痛感,但是却没有大幅度的表达出悲痛欲绝的情怀,这是“哀而不伤”的表现。
  中国悲伤与西方不同。“悲剧”在西方文化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它作为一个戏剧种类;第二,是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第三,是一种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他们的悲剧通常是集中在身份高贵的人的身上,而中国的悲剧则都是反映着普通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悲剧结尾大不相同,西方通常的悲剧是“一悲到底”的形式;中国向来以大团圆或者是恶有恶报来结局。这其中充斥着乐观主义精神,与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不可分割,它是一种入世哲学,相信人的力量,也肯定愉快的平凡的人生,具有乐观的性质,宣扬“积极入世”、“乐天安命”的思想。
  中国悲剧的来源,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受着儒家“积极乐观”思想精神的鼓舞,所以,人们往往都是坚强的,不屈不饶的,即使是在困境中,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虽然儒家精神起源于孔子,但是能够造就孔子这样思想的,也是中国自远古以来的思想氛围,《绿衣》表达的也是同样如此的思想。这样悲痛但不颓废,伤感而不绝望的哀伤美思想,从诗经开始,到被孔子整理,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其他文献
为什么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上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对农村与城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从农村的现有条件出发,摸索规律,走出困境,找到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尽到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为什么要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很多家长不明白,其他老师也觉得不重要。其实,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
期刊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已经越来越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来,并且正日益发挥着巨大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就是课堂上更多的使用了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给具体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崭新的教学革命,它与传统课堂相比的优越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科技都是双刃剑。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运用不当,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是多媒体课件本身并不能有效的传递信息,其次是学生并不能很好的从中接受到有效信息。本文就
期刊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了。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恐怕是最让语文老师烦恼的问题。我认为,电化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电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种“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课的一点感悟,谈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
期刊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尤其是在现代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美术学科服务,使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
期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影响。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另一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增添了活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体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
期刊
征地又称农民集体土地征用,是指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强制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征地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使许多地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它是与各地方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分不开的。然在这过程中,也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有的农民采取铤而走险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其中也不乏有的地方政府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存在。那么,在征地过程中,如何维护农民的利益呢?这确
期刊
视觉文化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如何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仍然是教学中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结合我的日常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充满吸引力与诱导力的课堂气氛  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全部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联想力,让课堂充满一种自我陶醉的激情。当学生对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描绘的优美意境产生强烈的兴趣,
期刊
一、现行立法关于劳动关系的规定  (1)《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法》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尽管《劳动合同法》为劳动关系的认定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标准,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规定,如何定义法条中的“用工”,是否意味着所有形态的
期刊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创作的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很清楚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两条路都没走,而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不明白”的心境里,作者要寻找一个清静的所在,以宣泄因此而来的“心里颇不宁静”,荷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