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巴金 赤子童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y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文坛的常青树,一生著作、译作达到1300多万字。读者问他写作的秘诀,他说:“把心交给读者。”
  他纯真热情,心如赤子,90多岁的高龄,还经常给孩子们写信,为他们解忧答疑。
  他就是文坛巨匠巴金,一生追逐光明的巴金。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坦率地说,阅读巴金,需要教师引领。巴金的文字,无鲁迅的峭拔奇崛,无沈从文的清丽文秀,无老舍的诙谐跳脱,也无丰子恺的灵动真趣。但它朴实、厚重、热烈,自成一道景观。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先生所说:“你偶尔舀起一勺水看,平淡无奇,但汇成一道水流,颇为壮观。巴金的文学创作是一个整体,在浑然中呈现动感的美。”
  怎样阅读巴金这道景观,带学生学做一个通体光明的人、让生命一路开花的人?我以《小学生巴金读本》为媒介,精选、重组多篇文章,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开发《走近巴金》阅读分享会,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立体、丰富、深刻的阅读体验。下面,和大家分享我们的阅读策略。
  阅读年段、时间:
  4~6年级。50~60分钟。
  阅读活动目标:
  1.精读四个故事:浏览、默读、圈找、整理、朗读,读懂四个故事中一脉相承的巴金核心精神。
  2.练习五种策略:运用提取信息、猜测连结、整理关键词、浏览重读、小组讨论等阅读策略,深入语词和文本的内部,构建阅读意义,提升阅读力。
  3.走近文坛巨匠巴金:感受巴金滚烫坦诚的心,感受他的仁爱、自由与热情,激励自己做一个生命开花的光明的人。
  课前互动:名家猜猜猜,走进巴金世界
  好游戏总是深受孩子欢迎的。阅读巴金,可以从“名家猜猜猜”游戏开始。
  我用屏幕呈现“民族魂”鲁迅先生、仙风道骨的丰子恺、“文坛祖母”冰心、“世纪老人”巴金,让学生猜猜这些大师是谁。在游戏的热身中,远去的大师改变了严肃的面颜,和蔼可亲地悄悄向孩子们走来。
  然后,带着学生回顾四年级学过的《鸟的天堂》经典片段,让他们聊聊巴金给自己的印象。孩子们纷纷谈到巴金的文字亲切、自然、朴实,感受到巴金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没错,从课文出发的阅读,他们对巴金就只能有这么多的了解。但类似于《鸟的天堂》这样的文章,只是巴金闲适、悠然的一面,我们连结教材,只为了打造桥梁,唤起孩子们的阅读记忆,然后渡向更立体、更丰富、更真实的巴金世界。
  板块一:速读小诗,提取“巴金初印象”
  巴金一生跌宕多彩,波澜壮阔。为了让孩子们有整体认知,我以诗行概括之:
  他,1904年出生,2005年逝世,是历经百年沧桑的“世纪老人”。
  他为建立理想的社会,终生奋斗,是青春不老的“五四之子”。
  他著有千万字的作品,26卷文集,是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
  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一颗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
  因为,他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
  小诗的呈现需要技巧。比如每一节闪现两秒钟,然后隐去。四节呈现并消失后问孩子:你都记住了哪些关于巴金的重要信息,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这是一种练习快速提取信息的阅读策略。这种本领,在信息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的当代,是极其重要的。它能锻炼孩子根据所需高效甄别、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当然,肯定会有孩子对其中一些信息似懂非懂,比如“中国的良心”“五四之子”。没关系,告诉孩子:不要指望老师来告诉你前因后果,把疑问牢牢揣着,自己去探究阅读,总会读懂的。
  板块二:群组“鸡故事”,梳理“巴金再印象”
  巴金回忆童年生活的许多文章是清浅而有趣的。在阅读关于“鸡”的一组故事时,三张有趣的插图给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
  (图1)
  (图2)
  (图3)
  我用图促文,重组了《拾雞蛋》《要杀鸡了!》《“痴儿”救鸡》三个故事,带着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来解读童年巴金。请看课堂实录(节选):
  (出示图1)
  师:这就是小巴金。他在干什么?
  生:躺在草垛上,很悠闲。
  师:图画有时候比文字还会说话,仔细观察,还发现了哪些信息?比如他的出身?
  生:他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小帽,这是以前富贵人家的孩子的标准穿着。可见巴金是个富贵人家的少爷。
  师:没错,小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爷爷和爸爸都做过官,他是家里的四少爷。(板书:富贵少爷)小巴金呀,你这么悠然自得地望着这一群鸡,在想什么美事呢?
  生:他可能想着又可以吃上美味的鸡肉啦,或者是想到鸡蛋那么鲜美,心里乐滋滋的。
  师:是啊,这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佳肴。香喷喷的鸡可给我们餐桌增色不少呀!你都吃过哪些鸡做的菜?
  生:清爽的白斩鸡,香喷喷的红烧鸡,嫩嫩的鸡翅,浓浓的鸡汤……
  (出示配图文字,教师讲述:小巴金家的鸡多的是,每一只他都给起了名字:大花鸡、凤头鸡、麻花鸡、小凤头鸡、乌骨鸡、黑鸡、白鸡、小花鸡…… 哪只最肥,哪只有斑,哪只多一撮毛,他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养鸡千日,不正等着吃鸡一时吗?那巴金是不是真的这样想呢?先留点疑问在心中。)
  (出示图2)
  师:咦,谁来形容一下小巴金的表情?
  生:大惊失色,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惊恐万状……
  师:猜猜发生什么事了?(出示图3)阅读要不断地猜测,才会充满发现。
  (生猜测。略。)
  师:(出示配图文字)原来是要杀鸡了!(邀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文字)
  “四少爷,我正在等你!”
  “什么事情?”
其他文献
课标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一直以来,习作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统编本教材使用之前,习作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习作目标不清晰。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发展、语言文字、审美鉴赏几个主要部分,而习作训练目标常常与单元整体和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分离,割裂了习作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二是习作教学内容无顺序。学生的认知
一、中低年级阅读教学现状  王崧舟先生曾说过:“阅读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往往是一种灵魂的牧养。他们驰骋在文字的广袤大地,发现着自己的发现、惊叹着自己的惊叹、困惑着自己的困惑、回味着自己的回味。”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阅读是小学教育的基础,阅读最基础的要求是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传统的课堂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眼界
无锡市东林小学是所百年老校,她的前身是闻名遐迩的东林书院。早在明朝,东林学派创始人顾宪成就已经制定了《东林会约》,约定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讲会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小会,会期三天。每次讲会推一人为主,讲解《四书》一章,而后与会者提问、讨论。这种“开放共讲、问学思辨”的书院文化浸润着东林的发展,成为了东林人的一种气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气质,我坚持进行“讲绘”课堂的语文教学研究。“绘”,一是指用笔等工具
1   这是一间三十多年前建筑的小房。   原先,这片地方是村里的地,后来城市扩建,就把这片地的一部分盖成了楼房,还用一小部分盖成了楼房的附属品——小房。   小房很小,只三四个平方,里面也就是放放自行车和一些杂物。那时候电动车还没有时兴,大众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这个一般人家都有,挺宝贝的。去上班时用钥匙打开小房推出自行车,下班回来再用钥匙打开小房推进自行车。小房虽小,却也很中用。   小
《漏》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漏》的趣味性、吸引力在于故事的曲折离奇。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第3~18自然段讲述了雨夜发生了曲折有趣的故事。第一个巧合:老虎和贼不怀好意地同时来到老婆婆家,正要做坏事时恰巧听到了老婆婆说“漏”,老虎和贼认为“漏”比自己还厉害,这成为了故事的起因;接下来的巧合:老虎和贼狼狈逃跑时,贼恰巧落在了虎背上,因为恰巧遇见一棵树摆脱了对方,因
近年来,课程改革日渐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乌鲁木齐市教师在此主题框架下围绕“学习策略”开展了行动研究。在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一课时,在“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环节中,两位教师运用相似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  学习,而呈现的学习过程、体现的教育理念却不同,引人思考。  【案例1】  师:《掌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边读书边思考。  (生读)
在“进一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新时期,我们东林小学提出了“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这是我校近年来提出的研究课题,也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本项目基于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指向素养培养目标与过程的和谐统一,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达成。  一、高阶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课堂是“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抓住课堂,让学生在40
统编本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很多的创新点,与课标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重大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解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让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和语文习惯等语文要素得以落实,让人文情怀得以感知和共鸣。  统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也为我们解读教材指明了方向。正是这些有的放矢的课后练习,成为了我们教学的载体和资源,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搭建了
现在我所带班级有48名学生,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平均每人超过500万字,其中阅读量最多的孩子超过2000万字,最少的也有100万字左右。而就在一年多以前,他们还是一群幼儿园里的幼稚蒙童,识字量最多的也就20来个字。  孩子们阅读量的变化,要从他们初入校开始说起。当时,在参与编写和学习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积累经典,不求甚解;大量识字,提前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记者:焦老师,您好!您首次提出“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的教学主张是在什么时候?又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提出的?  焦鹏程:您好!2014年1月,我在教研员履职会上第一次提出我的教学主张。当时的想法还有些不成熟,我有过些许的犹豫。但最终我亮出了教学主张,主要基于两种想法:一是教研员不同于普通语文教师,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教学实践的引领者、能教能研的示范者。余文森教授说,每一位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