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盛的实践能力,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所以,精彩的思品课堂应“焕发生命活力、闪烁人文精神、凝聚理性智慧”,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地球因生命精彩”,课堂因生动而精彩!那么,怎样让思品课堂生动起来呢?以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课堂因情境而生动。
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紧扣学生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可以“以问题引领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故事推演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以多媒体渲染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把关爱、激情、微笑、信任、宽容带进课堂,以乐观向上,充满情趣的语言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生动殿堂。如:我在进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先让学生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由学生表演小品“电视的诱惑”,表演的情景是一位学生禁不住电视节目——<动画世界>的诱惑,完不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扮演者十分投入,即兴发挥也相当得体,作为“观众”的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不时发出议论,不时露出笑脸。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既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知行统一。
二、让课堂因语言而生动
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教与学双方能全身心的投入,少不了教师的语言控制。老师那幽默的、诙谐的、激情四射的、令人回味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最好的催化剂。有的老师授课平铺直叙,语言贫乏,一堂课就一种节奏,听来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难怪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来一点幽默,多些笑声,让学生的学习多点愉快;加一点激情,多些动感,让教与学双方充满活力。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我坚持课堂是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和调动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如:在进行《公民的义务》的教学时,我问:“我们的权利有一孪生兄弟,你们猜猜他是谁?”一下子课堂活跃了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育性较强的课堂小结时,激情地朗读一首小诗或一段寄语送给同学们,既升华了教学内容,又感染和教育了学生,使课堂回味无穷。
三、让课堂因探究而生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思品课堂教学中频频被采纳,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我是这样做的:1、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 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分解难点、启发思维的目的;2、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3、教师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空,以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4、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给每小组的发言分别打上一个团体分和个人得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充满活力,快乐地卷入到学习之中,使课堂焕发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四、让课堂因生活而生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敢于突破课本束缚,引进课外知识,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课程内容,让教学跳动着时代脉搏,才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例如:把时事新闻引进课堂,把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与课本所学相联系。把生活变成学生学习的实际内容,才是“生活化”的课堂,“鲜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让知识变得灵动易学,把课堂塑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光彩。
五、让课堂因生成而生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鲜活的主体,课堂是生成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个性、情感、情绪、经验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观点和想法,不一定都符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不一定都符合课堂的预定轨道,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紧张、兴奋的状态时,随时都会有思维的火花迸发,创造的灵感出现,生成是丰富多彩的。许多积极的智慧的创新的生成,经过教师精心的引导和匠心打造会演绎成课堂上“不曾预约的精彩”。只要我们教师拥有广博了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应变的智慧,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让不同的生成,绽放同样的精彩!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时,有同学在讨论发言时表示:“如果中国有正义感的人有很多的话,中国的治安肯定会更进一步好转”。我马上肯定说:“说得非常好,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话,老鼠就会少了,有正义感的人越来,社会就会越稳定了。”我话音刚落,一个平时在班里比较调皮的同学又站起来指出道:“我认为中国有正义感的人并不少,比如我就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全班同学大笑),关键是现在哪些歹徒不是拿着刀就是拿着枪的,再有正义感的人也不敢冲上去送死呀!”我笑了笑,说:“这位同学也说的非常好,我们既要做有正义感的人,要见义勇为,但也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呀,同学们,那我们该怎么办呀?”马上有很多同学跟多说:“我们要见义巧为,见义智为!”就这样,在笔者的点拨引导下,同学们经过思想的交锋,碰撞,既生成了资源,丰富了课堂,又顺利地过渡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点,保证了教学的正确方向。
高效是课堂的灵魂,生动是课堂的神韵。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的话:“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
一、让课堂因情境而生动。
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紧扣学生心弦,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可以“以问题引领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故事推演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以多媒体渲染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教师把关爱、激情、微笑、信任、宽容带进课堂,以乐观向上,充满情趣的语言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生动殿堂。如:我在进行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时,先让学生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由学生表演小品“电视的诱惑”,表演的情景是一位学生禁不住电视节目——<动画世界>的诱惑,完不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扮演者十分投入,即兴发挥也相当得体,作为“观众”的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不时发出议论,不时露出笑脸。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既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又能使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知行统一。
二、让课堂因语言而生动
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教与学双方能全身心的投入,少不了教师的语言控制。老师那幽默的、诙谐的、激情四射的、令人回味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最好的催化剂。有的老师授课平铺直叙,语言贫乏,一堂课就一种节奏,听来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难怪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来一点幽默,多些笑声,让学生的学习多点愉快;加一点激情,多些动感,让教与学双方充满活力。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我坚持课堂是交流的场所,是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和调动学生的课堂交流发言。如:在进行《公民的义务》的教学时,我问:“我们的权利有一孪生兄弟,你们猜猜他是谁?”一下子课堂活跃了起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育性较强的课堂小结时,激情地朗读一首小诗或一段寄语送给同学们,既升华了教学内容,又感染和教育了学生,使课堂回味无穷。
三、让课堂因探究而生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思品课堂教学中频频被采纳,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我是这样做的:1、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 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分解难点、启发思维的目的;2、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为4—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3、教师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空,以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顺利进行;4、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给每小组的发言分别打上一个团体分和个人得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充满活力,快乐地卷入到学习之中,使课堂焕发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四、让课堂因生活而生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课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思品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敢于突破课本束缚,引进课外知识,应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课程内容,让教学跳动着时代脉搏,才会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例如:把时事新闻引进课堂,把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把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与课本所学相联系。把生活变成学生学习的实际内容,才是“生活化”的课堂,“鲜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让知识变得灵动易学,把课堂塑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获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光彩。
五、让课堂因生成而生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鲜活的主体,课堂是生成的系统,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个性、情感、情绪、经验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观点和想法,不一定都符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不一定都符合课堂的预定轨道,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紧张、兴奋的状态时,随时都会有思维的火花迸发,创造的灵感出现,生成是丰富多彩的。许多积极的智慧的创新的生成,经过教师精心的引导和匠心打造会演绎成课堂上“不曾预约的精彩”。只要我们教师拥有广博了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应变的智慧,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让不同的生成,绽放同样的精彩!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第十课“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时,有同学在讨论发言时表示:“如果中国有正义感的人有很多的话,中国的治安肯定会更进一步好转”。我马上肯定说:“说得非常好,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话,老鼠就会少了,有正义感的人越来,社会就会越稳定了。”我话音刚落,一个平时在班里比较调皮的同学又站起来指出道:“我认为中国有正义感的人并不少,比如我就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全班同学大笑),关键是现在哪些歹徒不是拿着刀就是拿着枪的,再有正义感的人也不敢冲上去送死呀!”我笑了笑,说:“这位同学也说的非常好,我们既要做有正义感的人,要见义勇为,但也不能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呀,同学们,那我们该怎么办呀?”马上有很多同学跟多说:“我们要见义巧为,见义智为!”就这样,在笔者的点拨引导下,同学们经过思想的交锋,碰撞,既生成了资源,丰富了课堂,又顺利地过渡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点,保证了教学的正确方向。
高效是课堂的灵魂,生动是课堂的神韵。最后,我想引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的话:“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