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学生作文训练是最让老师头疼的问题:材料的单一化,表达的程式化,内容的虚假化。探究农村初中生的作文表达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学生作文表达的因素,找准突破学生作文表达的瓶颈,实现有效的写作引导,是提升农村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农村初中生生活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的局限。今天的农村初中生,生活的范围就是学校这块小天地;活动的路线只能是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生活的内容也不外乎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单调、枯燥的学生生活,导致学生缺乏独创精神及独特的写作个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绝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亲情的关爱;监管责任由祖父母辈承担,加上隔代教育的鸿沟,造成学生情感上的封闭,性格上的偏执。这是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内容上的缺失。
2.正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陌生化”。所谓“情感陌生化”,就是熟视无睹,就是对生活缺乏情感的体验,它直接阻碍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对生活的肤浅体验。现代的初中生,伴随生活条件的提升,学习环境的改善,他们衣食无忧,沉溺于享乐主义。走进校园的学生群体中,我们听不到学生探讨学习的声音,而充满学生身边是比吃比穿的奢靡风气;老师的教导,他们认为是管束;父母的关切,他们认为是负担,他们无动于衷,他们是公主、王子,一切以他们的自我为中心,“对什么都无所谓”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遍现象。正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陌生化”,实质就是从情感的角度,认知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的情感体验因素。
二、找准突破口,实现写作有效引导的对策
1.引导学生寻找情感表达的突破口——捕捉瞬间的感动。
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挖掘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动的人或事,捕捉住瞬间的情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写作意愿。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命题作文《关注身边的普通人》的写作指导中,有学生写了校门口一位因婚姻悲剧而罹患精神病時,这样写道:“其实,婚姻是人生的最大抉择,稍有不慎,伤害的就是一群人:亲人、爱人、友人。”这样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何尝不激动人心,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婚姻的抉择,必须慎重。作为一名中学生,这样的感慨,确实让人震惊,阅读作文后,我利用多方了解才知道这位学生的家庭是破碎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的悲剧,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当学生看到那位精神病人时,内心的体验必然溢于言表。学生这是抓住了这瞬间的感动,诉诸于笔端,完成了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写作,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捕捉住生活中瞬间的感动,使行文情真意切。可见,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动,是打开学生作文表达缺口的有效途径。
2. 陶冶情感,利用生活素材,勤做写作随笔,激发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的确立,是学生作文表达的雏形,实现对生活素材的有效利用,才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实现学生有写作的欲望——我想写!
(1)利用生活素材,陶冶性情。苦难是生活的磨刀石,历经苦难的磨砺,才能树立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作为农村的孩子,农村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写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情怀。
(3)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传承时代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查阅、收集革命先烈的事迹等活动;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认识家乡的时代变化,时代的变迁,家乡的民风民俗;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共青团活动,参加传承时代精神的有意义活动,观看百部爱国影片等等。
3.结合教材,联系生活,积累生活。
借鉴课文的结构,让学生揣摩课文表达形式,模仿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学生“如何写”的环节。人教版初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借鉴不同的写作风格,实现学生写作中的有例可仿。这样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产生相对轻松之感。
4.方法指导,及时反馈,持之以恒。
写作方法的指导,并及时反馈写作情况,持之以恒,实现写作中“写什么”的环节。
第一,要指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紧紧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以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以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为基本内容,来命题立意。这样形成一个熟悉、宽松,能够激发情趣,引起联想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和要求。
第二,持之以恒,切实做好训练的反馈。命题范围要宽泛,先是宏观把握,可以是某一类人,某一类事,某一类议题,某一类思想,题目松了绑,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一定的自主权。然后,让学生在老师指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结合自己熟悉的题材去具体命题、写作,这样做,缩小了老师具体命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缓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可怕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写作。
第三,训练目标,方法要切合实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大而空、漫无边际的目标、方法,只会让学生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把学生拒之门外。
一、农村初中生生活现状分析
1.社会环境的局限。今天的农村初中生,生活的范围就是学校这块小天地;活动的路线只能是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生活的内容也不外乎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单调、枯燥的学生生活,导致学生缺乏独创精神及独特的写作个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绝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亲情的关爱;监管责任由祖父母辈承担,加上隔代教育的鸿沟,造成学生情感上的封闭,性格上的偏执。这是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内容上的缺失。
2.正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陌生化”。所谓“情感陌生化”,就是熟视无睹,就是对生活缺乏情感的体验,它直接阻碍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对生活的肤浅体验。现代的初中生,伴随生活条件的提升,学习环境的改善,他们衣食无忧,沉溺于享乐主义。走进校园的学生群体中,我们听不到学生探讨学习的声音,而充满学生身边是比吃比穿的奢靡风气;老师的教导,他们认为是管束;父母的关切,他们认为是负担,他们无动于衷,他们是公主、王子,一切以他们的自我为中心,“对什么都无所谓”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遍现象。正视学生个体的“情感陌生化”,实质就是从情感的角度,认知学生作文中“无病呻吟”的情感体验因素。
二、找准突破口,实现写作有效引导的对策
1.引导学生寻找情感表达的突破口——捕捉瞬间的感动。
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挖掘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动的人或事,捕捉住瞬间的情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写作意愿。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命题作文《关注身边的普通人》的写作指导中,有学生写了校门口一位因婚姻悲剧而罹患精神病時,这样写道:“其实,婚姻是人生的最大抉择,稍有不慎,伤害的就是一群人:亲人、爱人、友人。”这样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何尝不激动人心,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婚姻的抉择,必须慎重。作为一名中学生,这样的感慨,确实让人震惊,阅读作文后,我利用多方了解才知道这位学生的家庭是破碎家庭——父母离异。家庭的悲剧,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当学生看到那位精神病人时,内心的体验必然溢于言表。学生这是抓住了这瞬间的感动,诉诸于笔端,完成了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写作,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捕捉住生活中瞬间的感动,使行文情真意切。可见,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动,是打开学生作文表达缺口的有效途径。
2. 陶冶情感,利用生活素材,勤做写作随笔,激发写作动机
写作动机的确立,是学生作文表达的雏形,实现对生活素材的有效利用,才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实现学生有写作的欲望——我想写!
(1)利用生活素材,陶冶性情。苦难是生活的磨刀石,历经苦难的磨砺,才能树立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作为农村的孩子,农村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写好读书笔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情怀。
(3)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传承时代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革命烈士,查阅、收集革命先烈的事迹等活动;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认识家乡的时代变化,时代的变迁,家乡的民风民俗;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共青团活动,参加传承时代精神的有意义活动,观看百部爱国影片等等。
3.结合教材,联系生活,积累生活。
借鉴课文的结构,让学生揣摩课文表达形式,模仿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学生“如何写”的环节。人教版初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借鉴不同的写作风格,实现学生写作中的有例可仿。这样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产生相对轻松之感。
4.方法指导,及时反馈,持之以恒。
写作方法的指导,并及时反馈写作情况,持之以恒,实现写作中“写什么”的环节。
第一,要指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紧紧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以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以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为基本内容,来命题立意。这样形成一个熟悉、宽松,能够激发情趣,引起联想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和要求。
第二,持之以恒,切实做好训练的反馈。命题范围要宽泛,先是宏观把握,可以是某一类人,某一类事,某一类议题,某一类思想,题目松了绑,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一定的自主权。然后,让学生在老师指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结合自己熟悉的题材去具体命题、写作,这样做,缩小了老师具体命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缓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可怕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写作。
第三,训练目标,方法要切合实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大而空、漫无边际的目标、方法,只会让学生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把学生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