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概念,即人们期望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各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将它们普遍联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的融合。这个概念随后得到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本期《智慧城市》就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陆延青展开对话,和读者一起探索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关系。
《智慧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但是伴随而来的城市病问题也不少,如何看待智慧城市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
陆延青:智慧城市是化解“城市病”的良药。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病呈高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城市化建设要由快向好转变,就必须探索一条更“健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如果我们用精细的方式去管理城市,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眢能化水平,即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去解决城市病问题。
《智慧城市》:每一个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都不相同,您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呢?
陆延青:由于每个人立场不同,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解读也各有侧重。技术人员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开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更精细的生产和生活,重点强调技术;产业界认为,智慧城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广范同、更高水平上的融合与互动,关键在于集成应用;而城市的管理者会将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手段,强调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但是不管何种解读,我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都需要有一个技术的依托,也就是以物联网技术及承载它的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光通讯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如台湾地区是以600万宽带入户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智慧城市也应有自己的内涵。智者,聪明也,智商高,反应快,敏捷;慧者,灵也,悟性好,有灵性,情商高。因此,中国的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应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是以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为特征,以“高智商”和“高情商”的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人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首先要依托相应的技术,包括智化的技术与慧化的技术,最主要的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次,有了技术基础,结合社会需要,运用人类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与管理,发展出充满创意的理念与产品,以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等相关产业。第三,智慧产业构成一个网络体系,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种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为城市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说,充分运用和借助智能型高科技手段,有效整合资源信息,使得社会各子系统高效协同运行,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让城市建设得更“智慧”。
《智慧城市》:以信息获取为核心的物联网时代作为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浪潮,它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如何?
陆延青:佶息技术一直都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竞争中,中国的状况既乐观又令人担忧。物联网可以分为四层架构:应用层,系统层,模组层,以及元器件,这实际上就是产业链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它的最高端,也就是最靠近用户的这一端,有很多知名的企业,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一一我国通讯领域的三大巨头。中国人能自己经营信息产业是非常值得自豪的。这些运营商使用的设施从哪里来呢?是从制造方购买的,我们中国也有几个知名企业,比如华为、中兴,他们的产品也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所以在系统层,我国也已经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到了模组层及元器件层就会发现,中国本土的领头企业十分缺乏。元器件就相当于计算机的CPU,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却一直被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把持,所以缺乏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智慧城市》:中国应该掌握物联网的哪些核心技术?
陆延青: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总体说米就是感、传、知、控四个模块。感就是信息的感知,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传就是信息的速递,包括光纤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知就是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判断,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控就是实陈应用的智能控制过程,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家居等。物联网将令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为可能,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物联网的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陆延青: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到计算机、人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互联互通。物联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一开始的物联网主要是指一些基础设施的连通,现在更多的专家认为,物联网就是要任何物体,任何时间无所不在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向,应该是一个非常友善的,乃至于无缝的人机界面。只有在这种趋势下,智慧城市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联网应用的例子。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与养老,智能电网到智能的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物联网在居民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碰用。比如说,在社会停车场的车位上安装无线传感器,车辆只要停在车位上,系统就能感知,并把信息通过专门的客服电话或手机客户端传递给用户,这样人们驾车出门前就可提前了解哪里有空车位,甚至获得预约服务。用户泊车后,系统电可以根据停车时长精确收费。
总之,物联刚时代会使社会生活及城市管理各方面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将推动智慧城市地建设。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允分运用物联网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您认为城市规划者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
陆延青:智慧城市建设是项需多方协作的庞大创新工程。目前国内仍正处于智慧城市的初级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和可供借鉴的经验,许多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必须改掉以往的两个问题:一是只单纯引进成熟的技术,当此技术过时后就不得不再去引进更新的技术,缺乏自我创新和技术的延续;二是只研究国外先进技术本身,却不与国内的需求相结合,冈此一些技术研究成果并不能在中国本土落地,转化成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一定不能再走这样的路了,要把握契机进入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而现在,就是一个机遇。
再者,由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计划,有蓝图,但其内涵和日标仍十分模糊,大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扯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物联网时代可能出现的隐私泄露、数据安全、信息孤岛、鬼城等问题。
智能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从当前城市建设当中最紧迫的、关切到老百姓安全的一些问题着手。智能城市建设要有远景、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施步骤,而且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来实施。城市的“智慧”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智慧,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放创新的心态,整合协同的理念,系统化的原则发展物联网技术,实现创新驱动,把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充分融合,实现智慧化的社会管理,从而改变城市面貌,创造智慧“新世界”。
《智慧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了必然趋势,但是伴随而来的城市病问题也不少,如何看待智慧城市与城市病之间的关系?
陆延青:智慧城市是化解“城市病”的良药。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城市病呈高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城市化建设要由快向好转变,就必须探索一条更“健康”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如果我们用精细的方式去管理城市,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眢能化水平,即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去解决城市病问题。
《智慧城市》:每一个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都不相同,您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呢?
陆延青:由于每个人立场不同,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解读也各有侧重。技术人员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开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更精细的生产和生活,重点强调技术;产业界认为,智慧城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广范同、更高水平上的融合与互动,关键在于集成应用;而城市的管理者会将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手段,强调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但是不管何种解读,我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都需要有一个技术的依托,也就是以物联网技术及承载它的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光通讯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如台湾地区是以600万宽带入户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智慧城市也应有自己的内涵。智者,聪明也,智商高,反应快,敏捷;慧者,灵也,悟性好,有灵性,情商高。因此,中国的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应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是以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为特征,以“高智商”和“高情商”的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人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推动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首先要依托相应的技术,包括智化的技术与慧化的技术,最主要的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次,有了技术基础,结合社会需要,运用人类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与管理,发展出充满创意的理念与产品,以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移动互联等相关产业。第三,智慧产业构成一个网络体系,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种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为城市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说,充分运用和借助智能型高科技手段,有效整合资源信息,使得社会各子系统高效协同运行,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让城市建设得更“智慧”。
《智慧城市》:以信息获取为核心的物联网时代作为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浪潮,它在中国的发展状态如何?
陆延青:佶息技术一直都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竞争中,中国的状况既乐观又令人担忧。物联网可以分为四层架构:应用层,系统层,模组层,以及元器件,这实际上就是产业链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它的最高端,也就是最靠近用户的这一端,有很多知名的企业,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一一我国通讯领域的三大巨头。中国人能自己经营信息产业是非常值得自豪的。这些运营商使用的设施从哪里来呢?是从制造方购买的,我们中国也有几个知名企业,比如华为、中兴,他们的产品也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所以在系统层,我国也已经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到了模组层及元器件层就会发现,中国本土的领头企业十分缺乏。元器件就相当于计算机的CPU,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却一直被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把持,所以缺乏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智慧城市》:中国应该掌握物联网的哪些核心技术?
陆延青: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总体说米就是感、传、知、控四个模块。感就是信息的感知,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传就是信息的速递,包括光纤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知就是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处理、判断,主要包括云计算技术;控就是实陈应用的智能控制过程,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家居等。物联网将令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为可能,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物联网的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陆延青: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涉及到计算机、人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互联互通。物联网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一开始的物联网主要是指一些基础设施的连通,现在更多的专家认为,物联网就是要任何物体,任何时间无所不在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向,应该是一个非常友善的,乃至于无缝的人机界面。只有在这种趋势下,智慧城市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联网应用的例子。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与养老,智能电网到智能的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物联网在居民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碰用。比如说,在社会停车场的车位上安装无线传感器,车辆只要停在车位上,系统就能感知,并把信息通过专门的客服电话或手机客户端传递给用户,这样人们驾车出门前就可提前了解哪里有空车位,甚至获得预约服务。用户泊车后,系统电可以根据停车时长精确收费。
总之,物联刚时代会使社会生活及城市管理各方面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将推动智慧城市地建设。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允分运用物联网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您认为城市规划者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该避免哪些问题?
陆延青:智慧城市建设是项需多方协作的庞大创新工程。目前国内仍正处于智慧城市的初级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和可供借鉴的经验,许多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必须改掉以往的两个问题:一是只单纯引进成熟的技术,当此技术过时后就不得不再去引进更新的技术,缺乏自我创新和技术的延续;二是只研究国外先进技术本身,却不与国内的需求相结合,冈此一些技术研究成果并不能在中国本土落地,转化成产业。建设智慧城市一定不能再走这样的路了,要把握契机进入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而现在,就是一个机遇。
再者,由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计划,有蓝图,但其内涵和日标仍十分模糊,大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扯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物联网时代可能出现的隐私泄露、数据安全、信息孤岛、鬼城等问题。
智能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从当前城市建设当中最紧迫的、关切到老百姓安全的一些问题着手。智能城市建设要有远景、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施步骤,而且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来实施。城市的“智慧”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智慧,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放创新的心态,整合协同的理念,系统化的原则发展物联网技术,实现创新驱动,把人的智慧与物的智能充分融合,实现智慧化的社会管理,从而改变城市面貌,创造智慧“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