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求量

来源 :水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锌的适宜需求量,以酪蛋白、明胶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以ZnSO4·H2O为锌源制作半精制基础饲料,分别向基础饲料中添加0、25、50、100和200 mg/kg锌,制成5种含不同锌水平饲料(24.8、48.8、78.9、126.1和223.6 mg/kg干物质)(命名为Zn-25、Zn-49、Zn-79、Zn-126和Zn-224),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9±0.07)g的大口黑鲈幼鱼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补充25 mg/kg锌(Zn-49)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增重率,降低了饲料系数,进一步提高锌的添加量后,各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趋于稳定.当饲料锌含量为25~49 mg/kg时,T-SOD和CuZn-SOD活性增加,锌含量达到49 mg/kg后,其活性保持基本稳定,而AKP活性在Zn-79组最高.大口黑鲈全鱼和脊椎骨中的锌含量随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当饲料锌含量达到126 mg/kg(Zn-126)后,全鱼和脊椎骨中的锌含量不再显著增加,而全鱼铁、骨铁、骨锰含量和全鱼铁、锌沉积率则随饲料锌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在半精制饲料中补充锌可以显著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提高血清免疫能力、全鱼锌和骨锌的沉积,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全鱼锌和骨锌为指标,基于折线模型确定大口黑鲈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求量分别为45.5、44.6、121.8和130.5 mg/kg干物质.
其他文献
为有效预防大口黑鲈双RNA病毒(largemouth bass birnavirus,LBBV),实验针对LBBV保守基因VP1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MD-LBBV-VP1,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建立了大口黑鲈双RNA病毒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实验室2017—2020年收集的304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巢氏引物F1/R1、F2/R2最佳工作浓度均为4×10?12 mol,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4.1°C和61.5°C,当巢氏RT-PCR扩增35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环境监测数据存储和保护方案,利用云服务安全平台构建一个共享全省云服务(大数据中心)和链(区块链)相结合的智慧环境系统。充分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收集和存储技术,将采集环境因子的特征值通过智能合约平台进行过滤,最后将过滤后的监测数据执行代理重加密导入区块链。通过签密代理多重加密与智能合约协议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案具有保密性、认证性等基本安全特性。
为探讨不同水温与饲料磷水平对日本沼虾生产性能、组织及水体磷含量的影响,实验采用3×3因子设计,设定3个水温梯度(20、25和30℃)和3个饲料磷水平(1.1%、1.5%和1.9%),共9组(分别命名为20/1.1、20/1.5、20/1.9、25/1.1、25/1.5、25/1.9、30/1.1、30/1.5和30/1.9),每组4个重复.虾饲养于室内循环系统中,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从水温来看,30℃组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20℃组,但与25℃组间差异不显著,而摄食量和饵料系数的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细菌性疾病暴发频繁.现如今主流抗菌手段是抗生素,但其大规模且不规范的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问题越发严重.为了有效防治水产细菌性疾病,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人们亟需寻求新的抗菌手段来缓解当今的局面.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和古细菌的病毒,具有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代谢快、易开发及成本低等优点.在国内外被广泛研究,同时也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控,其相关产品也获得认可,但其本身存在的限制也不容忽视.本文首先综合介绍了噬菌体治疗的原理和优势,然后对噬菌体治疗
几年来,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班子带领公司各级党政班子顶住了经营亏损严重、搬迁和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等巨大压力,大刀阔斧实施了一系列整体性、系统性改革举措,建立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运行模式和规范化管控体系,推进各项业务面向市场、裂变发展,打开发展空间和增长格局,到去年实现了原料药整体搬迁改造一期工程全面投产运行,企业经营扭亏为盈,同比上年减亏4亿多元,缴纳税金2.65亿元,同比增长了70%,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