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情境 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分的注重计算、推理和证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压制,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高效课堂,因而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理念与公式变的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后,数学课本上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有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的背景,已经趋于“模式化”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我们适当地进行筛选。在统计和概率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例子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学例子中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和概率统计的思想。 设置教学模式,正确应用实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得以调动。引起学生探求其中数学实质的求知欲。但是实例教学法不是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能用到,不能正确的引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式、二次根式”的概念和运算时,在教材中举出了很多的实例,先根据实例列代数式,再分析讲解,或者用实例列出一个算式从而引入一种新的运算。其实,教学中的这些例子对数学本节内容本身的理解作用并不明显(主要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相反地,在这些本身就不是很适合用例子的章节,引入过多的实例可能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有些实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或者难度较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帮衬的作用,结果反而冲淡了主题。
因而教学事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慎用,不然会起反作用,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数学是一门简洁、明确、具有强烈的规律性逻辑性的学科,例如,运算中式子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复杂的变化等,都蕴涵着简单的关系和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情境的设定,打造实例教学形式和纯数学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更加具有魅力。
创设数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意义,避免做无用功,多创设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正确应用数学的情境,这样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2.所创设的数学环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模式的活跃性。
3.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而教学情境的设定要能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所学知识,又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练习时间要保证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不是通过一次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多次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必要的练习和复习才能逐步达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和复习几乎占了一半的正常教学课时,可见练习的重要性。上练习课要有一定的保证,还要讲究时间的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规律,学习上的遗忘先快后慢,新学知识的练习,间隔的时间要短,练习次数可稍多,以后间隔的时间可逐步加长,练习次数可减少,并且把知识“深化”“综合”在新知识中,不断得到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
二、练习题目要适量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因此,练习要有一定的量,没有量就没有质。但不能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要避免单调、机械地重复;要在精练、巧练上下功夫。
三、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是练习的主体,练习效果如何与学生对练习有无兴趣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愿练、乐练,才能做到熟练、巧练。因此,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练习课的练习形式要多样、新颖而有趣,这样的练习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提高练习效果。有趣多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发展智力和能力。
四、练习难易要适当
练习的内容设计要依纲扣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做到力避:松、紧;力求:巧、活。即难易适度,偏松会降低练习要求,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偏紧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达不到,易挫伤学生积极性而加重学生负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练习题一定要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易中有巧,简中见活。难而不偏,难而不怪。
五、练习要有针对性
为了使练习更具有针对性,知识重点要专项练,让学生切切实实掌握好。知识难点,分散练,早做预防,多举例;容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列成题组进行比较,分清异同点;有联系的知识要迁移练。知识起点,发展脉络要搞清楚。例如,在圆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为弄清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在介绍圆的特征和画法之后,可让学生动手划出不同半径或直径的圆,并在所画圆上量出几条半径、直径的长,结合提问:根据你们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吗?这样,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分析、思考,从中发现并概括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特征。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获得的,因此,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完整,掌握得也更加牢固。这比单靠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六、练习要有阶段性
由于学生吸收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各有差异,因而练习题目要精心设计,要循序渐进,体现出学习的阶段性,体现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练习目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一般经历:模仿、熟练和创造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解知识,初步形成技能。这个阶段的练习内容应是最基本的,单一的、是可以模仿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及时理解消化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第二阶段是巩固知识技能。通过练习,防止学生思维定势,设计题目的形式。难易程度都要掌握好,目的使新知识得到强化。形成能力。
第三阶段是发展知识技能。这一阶段的练习内容要有综合性,变化较大且灵活、富有思考性。练习时应注意掌握“度”。使学生在熟中求巧,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练习目的。
总之,课堂练习必须在优化练习设计上狠下工夫,做到:突出重点反复练、突破难点着重练、防止出错突出练、易混知识对比练,只有这样,数学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奎勒河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情境 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分的注重计算、推理和证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压制,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实现高效课堂,因而需要我们进行改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理念与公式变的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新课程改革后,数学课本上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引出,都有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的背景,已经趋于“模式化”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我们适当地进行筛选。在统计和概率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例子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学例子中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和概率统计的思想。 设置教学模式,正确应用实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得以调动。引起学生探求其中数学实质的求知欲。但是实例教学法不是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能用到,不能正确的引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式、二次根式”的概念和运算时,在教材中举出了很多的实例,先根据实例列代数式,再分析讲解,或者用实例列出一个算式从而引入一种新的运算。其实,教学中的这些例子对数学本节内容本身的理解作用并不明显(主要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相反地,在这些本身就不是很适合用例子的章节,引入过多的实例可能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有些实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或者难度较大,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帮衬的作用,结果反而冲淡了主题。
因而教学事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慎用,不然会起反作用,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数学是一门简洁、明确、具有强烈的规律性逻辑性的学科,例如,运算中式子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复杂的变化等,都蕴涵着简单的关系和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情境的设定,打造实例教学形式和纯数学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更加具有魅力。
创设数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有意义,避免做无用功,多创设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正确应用数学的情境,这样才能起到促进作用。 2.所创设的数学环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模式的活跃性。
3.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而教学情境的设定要能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使学生既掌握所学知识,又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练习时间要保证
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不是通过一次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多次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必要的练习和复习才能逐步达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和复习几乎占了一半的正常教学课时,可见练习的重要性。上练习课要有一定的保证,还要讲究时间的合理安排。根据遗忘规律,学习上的遗忘先快后慢,新学知识的练习,间隔的时间要短,练习次数可稍多,以后间隔的时间可逐步加长,练习次数可减少,并且把知识“深化”“综合”在新知识中,不断得到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
二、练习题目要适量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因此,练习要有一定的量,没有量就没有质。但不能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要避免单调、机械地重复;要在精练、巧练上下功夫。
三、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是练习的主体,练习效果如何与学生对练习有无兴趣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愿练、乐练,才能做到熟练、巧练。因此,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练习课的练习形式要多样、新颖而有趣,这样的练习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提高练习效果。有趣多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发展智力和能力。
四、练习难易要适当
练习的内容设计要依纲扣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做到力避:松、紧;力求:巧、活。即难易适度,偏松会降低练习要求,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偏紧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达不到,易挫伤学生积极性而加重学生负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练习题一定要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易中有巧,简中见活。难而不偏,难而不怪。
五、练习要有针对性
为了使练习更具有针对性,知识重点要专项练,让学生切切实实掌握好。知识难点,分散练,早做预防,多举例;容易混淆的知识要对比练,列成题组进行比较,分清异同点;有联系的知识要迁移练。知识起点,发展脉络要搞清楚。例如,在圆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为弄清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在介绍圆的特征和画法之后,可让学生动手划出不同半径或直径的圆,并在所画圆上量出几条半径、直径的长,结合提问:根据你们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吗?这样,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分析、思考,从中发现并概括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等特征。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获得的,因此,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更加完整,掌握得也更加牢固。这比单靠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六、练习要有阶段性
由于学生吸收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各有差异,因而练习题目要精心设计,要循序渐进,体现出学习的阶段性,体现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练习目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一般经历:模仿、熟练和创造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解知识,初步形成技能。这个阶段的练习内容应是最基本的,单一的、是可以模仿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及时理解消化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第二阶段是巩固知识技能。通过练习,防止学生思维定势,设计题目的形式。难易程度都要掌握好,目的使新知识得到强化。形成能力。
第三阶段是发展知识技能。这一阶段的练习内容要有综合性,变化较大且灵活、富有思考性。练习时应注意掌握“度”。使学生在熟中求巧,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练习目的。
总之,课堂练习必须在优化练习设计上狠下工夫,做到:突出重点反复练、突破难点着重练、防止出错突出练、易混知识对比练,只有这样,数学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奎勒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