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今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心区商业建筑群的建设急剧增加,城市的空间形态受到了影响。本文通过对城市有机秩序概念的回顾,分析了城市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秩序内涵,并探讨了中心区建筑群体有机秩序的构建方式,强调建筑设计应该在城市设计的层次上进行。
【关键词】 有机秩序、中心区、整体性、建筑群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城市化进程快速且稳定,但是,近几年来,相关部门过于积极追求经济全球化,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使得城市的发展出现些问题——城市整体性的欠缺。城市景观的区别性与可识别性逐渐丧失,建筑形态在基调与材质组合方面表现出错乱或过于夸张,几乎所有城市美感都失去了本体基调的和谐与协调[1]。
就当前而言,如何处理城市中心区内的商业建筑群,使其成为保护城市肌理、整合城市形态的起点,延续着城市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点,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城市有机秩序概念的形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机”引申为事物的各个部分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就像一个完整的生物体一样。[2]城市作为复杂庞大的有机体的本质也是像其他生物体一样具有“整体性”。
“秩序”即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城市的发展是运动的,城市是否具有连续性就能体现秩序性,秩序性是城市整体性的必然表现,秩序的建立意味着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能有机的整合起来,达到统一完整的城市形象。
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在针对城市规划中片面注重整体或局部秩序,导致城市空间混乱的现象而在《俄勒冈试验》中提出了有机秩序的概念,他认为有机秩序是在局部需求和整体需求达到完美平衡时所获得的秩序[3]。建筑或城市空间所呈现的秩序性是一种整体的现象,并非单纯的功能或装饰形式问题,而是基于场所自然演进的结果,这一进程类似于有机体的生长过程。有机秩序的本质即是“整体性”和“过程”,城市作为有机体,在形成过程中能产生秩序,决定着形态的完整性[4]。
二.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秩序内涵
亚历山大认为,整体性的显现是基于被称之为“中心”的场所自然演化過程的结果。所有具有“完整性”的事情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中心”,这一中心自身又是另一中心的构成者。[5]由此,商业中心区内的建构成为其所在城市有机发展的前提,而中心区的建构则能具体体现到中心区内的建筑群体设计。
2.1 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空间形态
“整体性”是对城市空间的一种描述,它所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形态的有机性。赖特对有机建筑的描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在这里,材料和目的的本质、整个活动的本质就像必然的食物一样,一清二楚。”有机性表现一种内在秩序,这种内在秩序使得城市中心内的建筑群与其他构成单元关系愈加紧密,最终城市的空间发展更加具有动力和进化潜力。
2.2 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演化
“过程”作为《秩序的本质》中的另一个核心,它所表现的也是一种秩序。亚历山大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过程决定着其形态的完整性。“城市所有大尺度的秩序是可能单纯通过许多渐进的点滴行为创造出来的”[6]。“过程”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中反映出的是历史与可持续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渐近的过程,大量的历史印记,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社会人文等在演化的过程中保存了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城市的历史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中心区作为城市最重要区域,它的氛围不应该只又有商业气息,它更应该延续对城市原有肌理的尊重和城市历史的尊重。同时,城市中心区的建筑群体应该通过对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和人文场所的调整,对城市新的生活方式作出回应,有意识的引导中心区各个阶层的和睦共处,创造一个整体性、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三.城市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秩序构建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每一座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统一的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整体中其他单元进行对话,从而使其自身的形象得以完善。因此,中心区的建筑设计应该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让建筑与城市肌理紧紧融合起来,为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3.1 维护城市整体的空间格局
中心区的建筑应该选择其合适的形态完善城市空间的整体关系,把城市的自然肌理和历史脉络作为思考的范畴。城市是随着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自然条件决定着城市的基本脉络,构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在对中心区的建筑群设计时,要综合敏锐的考虑到周边地形,并结合城市的原有自然条件设计,保持良好的自然连续性。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定,还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发展对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所带来的影响。
3.2 城市空间与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融合
空间的渗透融合有利于构建丰富的空间层次,城市空间与建筑群体融合还能更好的使得城市整体性、秩序感更强。中心区建筑群体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建筑群,它还应该与环境进行对话,建筑外立面就是城市空间的内立面。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空间,不再是个单独的封闭的空间,通过材质例如透明玻璃达到弱化建筑界面的效果。中心区建筑群里的各个单元建筑还需要互相统一协调,我国古代建筑群通过“回廊”把分散的建筑有机联系起来,而现代的中心区商业建筑也通过一系列富含现代元素的“回廊”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商业综合区。
3.3 中心区建筑要素的处理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心区各个建筑要素的处理,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的材料、建筑尺度和色彩等因素。中心区的建筑群体应该是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用统一和变化的原则达到和谐。在建筑形式上,考察当地的历史,提取出当地特有的元素符号,以获得建筑群体空间的统一;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与当地特有传统材料联系起来,或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统一,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大胆的使用了玻璃的倒金字塔形式,强烈的虚与实对比的新建入口融入了古老的卢浮宫建筑群中;在建筑尺度上,整个中心区内建筑的尺度应该协调一致,与城市尺度要求协调。建筑色彩方面上,绚丽的建筑色彩虽能起到一定烘托商业氛围的作用,但是,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和夸张的建筑色彩常常使得城市中心区凌乱,而统一恰当的色彩既能增加中心区的商业氛围,也能使得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完整有序。
4、结语
总之,中心区建筑群作为整个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群体,不仅要符合城市规划,同时,还要为城市整体发展创造条件。城市与建筑是共同发展起来的,创造优美的建筑并能融入城市肌理是当代设计师所要把握的,强调城市整体性并不意味着设计师的想象力受到限制,而是让设计思维从单一的个体建筑中脱离出来,在高一层次上、城市设计的角度上思考建筑设计,让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的结合更加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在元.“国际化”与“逆国际化”的混沌空间[J].城市建筑,2004(1): 15-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1
[3] [美]C·亚历山大等著.赵冰、刘小虎译.俄勒冈实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 [美]C·亚历山大著.薛求理译.秩序的性质—关于房屋艺术与宇宙性质[J].建筑师,2007
[5]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 孙莉.基于城市文脉构建有机秩序——城市更新地段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关键词】 有机秩序、中心区、整体性、建筑群体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城市化进程快速且稳定,但是,近几年来,相关部门过于积极追求经济全球化,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使得城市的发展出现些问题——城市整体性的欠缺。城市景观的区别性与可识别性逐渐丧失,建筑形态在基调与材质组合方面表现出错乱或过于夸张,几乎所有城市美感都失去了本体基调的和谐与协调[1]。
就当前而言,如何处理城市中心区内的商业建筑群,使其成为保护城市肌理、整合城市形态的起点,延续着城市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点,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城市有机秩序概念的形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机”引申为事物的各个部分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就像一个完整的生物体一样。[2]城市作为复杂庞大的有机体的本质也是像其他生物体一样具有“整体性”。
“秩序”即事物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城市的发展是运动的,城市是否具有连续性就能体现秩序性,秩序性是城市整体性的必然表现,秩序的建立意味着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能有机的整合起来,达到统一完整的城市形象。
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在针对城市规划中片面注重整体或局部秩序,导致城市空间混乱的现象而在《俄勒冈试验》中提出了有机秩序的概念,他认为有机秩序是在局部需求和整体需求达到完美平衡时所获得的秩序[3]。建筑或城市空间所呈现的秩序性是一种整体的现象,并非单纯的功能或装饰形式问题,而是基于场所自然演进的结果,这一进程类似于有机体的生长过程。有机秩序的本质即是“整体性”和“过程”,城市作为有机体,在形成过程中能产生秩序,决定着形态的完整性[4]。
二.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秩序内涵
亚历山大认为,整体性的显现是基于被称之为“中心”的场所自然演化過程的结果。所有具有“完整性”的事情都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中心”,这一中心自身又是另一中心的构成者。[5]由此,商业中心区内的建构成为其所在城市有机发展的前提,而中心区的建构则能具体体现到中心区内的建筑群体设计。
2.1 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空间形态
“整体性”是对城市空间的一种描述,它所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形态的有机性。赖特对有机建筑的描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在这里,材料和目的的本质、整个活动的本质就像必然的食物一样,一清二楚。”有机性表现一种内在秩序,这种内在秩序使得城市中心内的建筑群与其他构成单元关系愈加紧密,最终城市的空间发展更加具有动力和进化潜力。
2.2 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演化
“过程”作为《秩序的本质》中的另一个核心,它所表现的也是一种秩序。亚历山大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过程决定着其形态的完整性。“城市所有大尺度的秩序是可能单纯通过许多渐进的点滴行为创造出来的”[6]。“过程”在城市中心区发展中反映出的是历史与可持续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渐近的过程,大量的历史印记,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社会人文等在演化的过程中保存了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城市的历史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中心区作为城市最重要区域,它的氛围不应该只又有商业气息,它更应该延续对城市原有肌理的尊重和城市历史的尊重。同时,城市中心区的建筑群体应该通过对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和人文场所的调整,对城市新的生活方式作出回应,有意识的引导中心区各个阶层的和睦共处,创造一个整体性、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三.城市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秩序构建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每一座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统一的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整体中其他单元进行对话,从而使其自身的形象得以完善。因此,中心区的建筑设计应该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让建筑与城市肌理紧紧融合起来,为城市环境做出贡献。
3.1 维护城市整体的空间格局
中心区的建筑应该选择其合适的形态完善城市空间的整体关系,把城市的自然肌理和历史脉络作为思考的范畴。城市是随着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自然条件决定着城市的基本脉络,构成了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在对中心区的建筑群设计时,要综合敏锐的考虑到周边地形,并结合城市的原有自然条件设计,保持良好的自然连续性。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定,还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发展对城市的历史空间格局所带来的影响。
3.2 城市空间与中心区建筑群体的有机融合
空间的渗透融合有利于构建丰富的空间层次,城市空间与建筑群体融合还能更好的使得城市整体性、秩序感更强。中心区建筑群体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建筑群,它还应该与环境进行对话,建筑外立面就是城市空间的内立面。建筑融入自然环境,融入城市空间,不再是个单独的封闭的空间,通过材质例如透明玻璃达到弱化建筑界面的效果。中心区建筑群里的各个单元建筑还需要互相统一协调,我国古代建筑群通过“回廊”把分散的建筑有机联系起来,而现代的中心区商业建筑也通过一系列富含现代元素的“回廊”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商业综合区。
3.3 中心区建筑要素的处理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中心区各个建筑要素的处理,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的材料、建筑尺度和色彩等因素。中心区的建筑群体应该是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用统一和变化的原则达到和谐。在建筑形式上,考察当地的历史,提取出当地特有的元素符号,以获得建筑群体空间的统一;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与当地特有传统材料联系起来,或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统一,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大胆的使用了玻璃的倒金字塔形式,强烈的虚与实对比的新建入口融入了古老的卢浮宫建筑群中;在建筑尺度上,整个中心区内建筑的尺度应该协调一致,与城市尺度要求协调。建筑色彩方面上,绚丽的建筑色彩虽能起到一定烘托商业氛围的作用,但是,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和夸张的建筑色彩常常使得城市中心区凌乱,而统一恰当的色彩既能增加中心区的商业氛围,也能使得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完整有序。
4、结语
总之,中心区建筑群作为整个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群体,不仅要符合城市规划,同时,还要为城市整体发展创造条件。城市与建筑是共同发展起来的,创造优美的建筑并能融入城市肌理是当代设计师所要把握的,强调城市整体性并不意味着设计师的想象力受到限制,而是让设计思维从单一的个体建筑中脱离出来,在高一层次上、城市设计的角度上思考建筑设计,让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城市的结合更加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在元.“国际化”与“逆国际化”的混沌空间[J].城市建筑,2004(1): 15-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1
[3] [美]C·亚历山大等著.赵冰、刘小虎译.俄勒冈实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 [美]C·亚历山大著.薛求理译.秩序的性质—关于房屋艺术与宇宙性质[J].建筑师,2007
[5] 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 孙莉.基于城市文脉构建有机秩序——城市更新地段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