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着千姿百态的可喜景象,从理论和教法两个方面在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尝试。然而综观这些教改的特点,笔者认为,始终忽略了“学生怎样学”的研究,而这个问题,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居于主动地位,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是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必由之路。
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一点浅见。
1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且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即学生在课前对老师要讲授的知识进行预先预习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预习什么内容。如初读课,一般确定的预习内容为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词的音、形、义,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精读课的预习内容为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纲找出重点的语句,对这些重点的语句进行品味,体会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
其次对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方法指导。我们不妨把学生的语文预习理解成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语文自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课文、查资料、记疑点、想问题、做题目,还要做到识记积累、联想想象、分析比较、调动已知,解开未知。有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才能顺利完成预习任务,教师的预习要求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也要科学合理,不能太空,也不能太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细。我用四句话概括:读读课文内容晓,翻翻词典查资料,记记划划留痕迹,多提问题勤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我读课文”“生字注音”“妙语摘抄”“练习初探”“我要提问”等,学生很清楚该怎么做。有的课文(包括专题)可以布置更具体的要求,如《青松》专题,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青松有关的诗句、文章等。因为有了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的劲头会更足,参与度会更大,探究问题会更深入。要不断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亮点,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时间长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就养成了。
最后是抓好预习的三个环节。具体做法是1,编写预习提纲。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2,教写预习笔记。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生写预习笔记是一条重要途径。预习笔记的内容可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找出好词佳句,领会文章的情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剖析,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等。3,检查预习效果。通过预习每篇课文后,都要进行检查。如让学生试读、试讲解、试回答问题等等。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2 教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五个步骤。
常言道:授人之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于渔,则享用不尽。使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我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读懂课文是这样做的。(1)通读课文、摸清轮廓。首先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全面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印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体现,文章中的词语运用、写作结构,文笔的特点等方面有粗略的认识。(2)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按照自然段慢慢细读,理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根据分段落的方法,给课文划分段,归纳各个段意,在理文章层次,了解各分段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阅读课文时,要认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尤其是一些重要性的词语,深入领会它们的含义、作用、情感色彩以及它们在文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必要时应把它们抄下来。(4)细读课文,领悟中心。在全面阅读了课文的情况下,要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体验文中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总领着整篇文章,各个分段的意思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的。(5)总读课文,领会写法。一篇好文章,有很多好词佳句,作者的写作思路,文体的构思等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学作者是如何动静结合,把呆滞的事物写活的;怎样对一件平常的事,通过一定顺序表现得活灵活现的;怎样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过目难忘的……再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加以体会,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活学活用,学有所得。
3 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运用学法学习课文。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好些文章是写人物形象的,这些文章往往都是通过一些事情来突出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的。所以在教这类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找出文中写了有哪些事,每件事主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文章的学习方法,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的课文时,就能触类旁通。如朱自清《背影》一文,这篇章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我在教这篇文章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文章中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2)每次描绘父亲的“背影”相同吗?(3)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真挚的父爱(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4)从表现父爱的朴实无华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完后,我根据字词强化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抓住特点(以背影突出父爱);(2)找出感人的词语;(3)理解作者的写作布局;(4)深入课文,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何描绘父亲背影,突出父子情深。通过学生自己去领会,总结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一点浅见。
1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习预习的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且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即学生在课前对老师要讲授的知识进行预先预习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预习什么内容。如初读课,一般确定的预习内容为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词的音、形、义,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精读课的预习内容为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纲找出重点的语句,对这些重点的语句进行品味,体会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看看文章是“怎么写”的。
其次对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方法指导。我们不妨把学生的语文预习理解成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语文自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课文、查资料、记疑点、想问题、做题目,还要做到识记积累、联想想象、分析比较、调动已知,解开未知。有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学生才能顺利完成预习任务,教师的预习要求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也要科学合理,不能太空,也不能太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细。我用四句话概括:读读课文内容晓,翻翻词典查资料,记记划划留痕迹,多提问题勤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我读课文”“生字注音”“妙语摘抄”“练习初探”“我要提问”等,学生很清楚该怎么做。有的课文(包括专题)可以布置更具体的要求,如《青松》专题,布置学生收集提供与青松有关的诗句、文章等。因为有了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的劲头会更足,参与度会更大,探究问题会更深入。要不断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亮点,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时间长了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就养成了。
最后是抓好预习的三个环节。具体做法是1,编写预习提纲。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2,教写预习笔记。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生写预习笔记是一条重要途径。预习笔记的内容可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找出好词佳句,领会文章的情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剖析,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等。3,检查预习效果。通过预习每篇课文后,都要进行检查。如让学生试读、试讲解、试回答问题等等。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2 教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五个步骤。
常言道:授人之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于渔,则享用不尽。使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我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读懂课文是这样做的。(1)通读课文、摸清轮廓。首先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全面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印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体现,文章中的词语运用、写作结构,文笔的特点等方面有粗略的认识。(2)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按照自然段慢慢细读,理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根据分段落的方法,给课文划分段,归纳各个段意,在理文章层次,了解各分段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阅读课文时,要认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尤其是一些重要性的词语,深入领会它们的含义、作用、情感色彩以及它们在文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必要时应把它们抄下来。(4)细读课文,领悟中心。在全面阅读了课文的情况下,要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体验文中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总领着整篇文章,各个分段的意思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的。(5)总读课文,领会写法。一篇好文章,有很多好词佳句,作者的写作思路,文体的构思等这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学作者是如何动静结合,把呆滞的事物写活的;怎样对一件平常的事,通过一定顺序表现得活灵活现的;怎样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过目难忘的……再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加以体会,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活学活用,学有所得。
3 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运用学法学习课文。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好些文章是写人物形象的,这些文章往往都是通过一些事情来突出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的。所以在教这类文章时,我先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找出文中写了有哪些事,每件事主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能总结出文章的学习方法,以后学生再碰到类似的课文时,就能触类旁通。如朱自清《背影》一文,这篇章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我在教这篇文章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文章中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2)每次描绘父亲的“背影”相同吗?(3)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真挚的父爱(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4)从表现父爱的朴实无华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完后,我根据字词强化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抓住特点(以背影突出父爱);(2)找出感人的词语;(3)理解作者的写作布局;(4)深入课文,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何描绘父亲背影,突出父子情深。通过学生自己去领会,总结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