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出发,结合具体的例子对电视新闻的缺乏责任感现象进行分类阐述,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对失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多方面探讨,找出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章,新闻电视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10―01
一、新闻职业道德定义
新闻作为一种专门采集、整理和传播信息的特殊职业,它的出现至今不过400多年的时间,它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人们可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以便更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则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控与引导,所以说新闻是以传播为手段向社会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的职业,新闻职业是一种光荣而崇高的社会职业。
新闻职业道德是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而直接决定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进行善恶评价,调整人们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人们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新闻职业道德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工作良心和新闻工作荣誉等。[1]
1、1 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新闻职业道德是在新闻职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郑保卫在《当代新闻理论》一书中对新闻业的特点做了准确的概括: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能够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十分广泛的联系,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作为舆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2]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新闻职业的重要与神圣,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首先,新闻电视职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我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新闻电视职业的影响。
其次,新闻职业道德有成文的道德规范。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其中《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就做了作了明确规定: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每一个新闻电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
1、2 加强新闻电视从业人员道德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电视从业人员已接近百万。大多数电视工作者都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我国的传媒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无可避免的是,电视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的人,在传播工作中没有肩负起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近几年,电视行业更是出现了道德的失衡与错位现象,而且一度呈愈演愈烈之势。记者受贿,绯闻炒作,夸大虚假新闻泛滥等,这些颇让人失望的事例,使得加强电视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它的加强将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报道中职业责任缺失现象
2、1 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这些新闻传播者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案例”,报道“事实”,编造谎言,欺骗观众,说到底都是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造成的,高收视率自然带来高的广告投入,而收视率又与制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挂钩,因此,电视就难免会出现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报道。
还有种情况是有些媒体对灾情和灾难性事故的报道含混其辞,遮遮掩掩,对工作中的困难的报道吞吞吐吐,对官员中的腐败现象的报道躲躲闪闪,避重就轻,这些说到底是由于缺乏面对事实的勇气造成的,生怕如实报道这些为问题会给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有的新闻工作者既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查采访,也不愿做认真深入的分析思考,而是满足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他们总爱靠着打探小道消息编写新闻,而且往往听风便是雨,小题大做,常常凭借一些枝枝叶叶的零碎信息大肆炒作。如此编写、炒作的新闻,虽然故事“新鲜”、情节“动人”,颇有“可读性”,但却经不起推敲、核实,难免常常出现失实的情况。还有一些属于搜奇猎异、无中生有的报道,则更是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大相径庭、背道而驰了。
2、1、1 虚假新闻现象的原因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归结于当今的社会风气。在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新闻栏目管理层以高收视效益为己任,因此在选择题材、报道内容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媚俗现象。放宽了把关尺度,对观点偏颇的不实报道未经严格把关就仓促播出。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党风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应当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党内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依然在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身上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的话,好大喜功。他们只希望报道他们的成绩功劳和经验,面对问题、错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报喜不报忧,群众不敢说真话,记者难以写真话,报纸无法登真话的不正常现象。
2、2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近年来,某些企业花钱让媒体为本企业及其产品做宣传的“有偿新闻”事例屡见不鲜。1995年甘肃天水某新闻节目做了一个《小投入,大转变》的新闻版块,电视台技术专家谢某在板块中亮相,他宣称利用最新技术,所有观众只要将一只特殊的尼龙网罩,套到电视机屏幕上,就能很快的将他们家里的电视机黑白图像转换成彩色图像。谢某随后演示了整个操作过程,并提出只需花300元就可以拥有这样的尼龙网罩,省去了上千元彩色电视的购买费,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喜事。但节目播出后据工商部门调查后发现,这是一家尼龙窗纱制造商搞的虚假夸大宣传。而当时,生产者根本不懂得彩色电视图像的传输原理。节目帮助企业欺骗群众,进行诈骗活动,以“有偿新闻”方式买版面、买播发时间,用新闻形式来宣传自己,相信事件关系者不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2、2、1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像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以后,大量出现“有偿新闻”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某些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有偿新闻”是合理的。是新闻单位让他们有了知名度,让他们的产品销路打开,收入增加。有的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钱付赞扬”,钱给的越多,赞美之词就越高。这种有偿新闻,时刻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败坏者媒体自身的信誉。
2.3 加大新闻管理层的工作力度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把关制度,把好新闻几大关,社会新闻源自于生活,并真实地反映生活,因此社会新闻素材应从社会个体的生活中获取,把能够反映社会风貌、抨击不良势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素材吸收到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去,把好新闻导向关。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利益。那么新闻的选取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尽量用贴近百姓生活、实用性强、指导性强的新闻来充实内容,真实的反映社会矛盾与群众意愿。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P13
[2]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P583-585
作者简介:
1.姓名:帖洪宇 出生年月:1986年7月 性别:女 籍贯:内蒙古研究方向:新闻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姓名:关志英 出生年月:1985年10月 性别:女 籍贯:新疆研究方向:新闻。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章,新闻电视责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10―01
一、新闻职业道德定义
新闻作为一种专门采集、整理和传播信息的特殊职业,它的出现至今不过400多年的时间,它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人们可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以便更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则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控与引导,所以说新闻是以传播为手段向社会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的职业,新闻职业是一种光荣而崇高的社会职业。
新闻职业道德是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而直接决定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进行善恶评价,调整人们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人们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新闻职业道德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工作良心和新闻工作荣誉等。[1]
1、1 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
新闻职业道德是在新闻职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郑保卫在《当代新闻理论》一书中对新闻业的特点做了准确的概括: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能够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十分广泛的联系,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作为舆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2]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新闻职业的重要与神圣,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首先,新闻电视职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我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作为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新闻电视职业的影响。
其次,新闻职业道德有成文的道德规范。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其中《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就做了作了明确规定: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每一个新闻电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
1、2 加强新闻电视从业人员道德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电视从业人员已接近百万。大多数电视工作者都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我国的传媒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无可避免的是,电视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的人,在传播工作中没有肩负起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近几年,电视行业更是出现了道德的失衡与错位现象,而且一度呈愈演愈烈之势。记者受贿,绯闻炒作,夸大虚假新闻泛滥等,这些颇让人失望的事例,使得加强电视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它的加强将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报道中职业责任缺失现象
2、1 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这些新闻传播者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是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案例”,报道“事实”,编造谎言,欺骗观众,说到底都是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造成的,高收视率自然带来高的广告投入,而收视率又与制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挂钩,因此,电视就难免会出现违背新闻真实性的报道。
还有种情况是有些媒体对灾情和灾难性事故的报道含混其辞,遮遮掩掩,对工作中的困难的报道吞吞吐吐,对官员中的腐败现象的报道躲躲闪闪,避重就轻,这些说到底是由于缺乏面对事实的勇气造成的,生怕如实报道这些为问题会给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有的新闻工作者既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查采访,也不愿做认真深入的分析思考,而是满足于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他们总爱靠着打探小道消息编写新闻,而且往往听风便是雨,小题大做,常常凭借一些枝枝叶叶的零碎信息大肆炒作。如此编写、炒作的新闻,虽然故事“新鲜”、情节“动人”,颇有“可读性”,但却经不起推敲、核实,难免常常出现失实的情况。还有一些属于搜奇猎异、无中生有的报道,则更是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大相径庭、背道而驰了。
2、1、1 虚假新闻现象的原因
产生虚假新闻的社会原因主要归结于当今的社会风气。在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新闻栏目管理层以高收视效益为己任,因此在选择题材、报道内容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媚俗现象。放宽了把关尺度,对观点偏颇的不实报道未经严格把关就仓促播出。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党风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应当说,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党内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依然在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身上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的话,好大喜功。他们只希望报道他们的成绩功劳和经验,面对问题、错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这就造成了许多新闻媒介常常报喜不报忧,群众不敢说真话,记者难以写真话,报纸无法登真话的不正常现象。
2、2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对要求刊登新闻者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近年来,某些企业花钱让媒体为本企业及其产品做宣传的“有偿新闻”事例屡见不鲜。1995年甘肃天水某新闻节目做了一个《小投入,大转变》的新闻版块,电视台技术专家谢某在板块中亮相,他宣称利用最新技术,所有观众只要将一只特殊的尼龙网罩,套到电视机屏幕上,就能很快的将他们家里的电视机黑白图像转换成彩色图像。谢某随后演示了整个操作过程,并提出只需花300元就可以拥有这样的尼龙网罩,省去了上千元彩色电视的购买费,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喜事。但节目播出后据工商部门调查后发现,这是一家尼龙窗纱制造商搞的虚假夸大宣传。而当时,生产者根本不懂得彩色电视图像的传输原理。节目帮助企业欺骗群众,进行诈骗活动,以“有偿新闻”方式买版面、买播发时间,用新闻形式来宣传自己,相信事件关系者不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2、2、1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像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以后,大量出现“有偿新闻”不是偶然的。这里既有新闻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某些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原因。
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搞“有偿新闻”是合理的。是新闻单位让他们有了知名度,让他们的产品销路打开,收入增加。有的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钱付赞扬”,钱给的越多,赞美之词就越高。这种有偿新闻,时刻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败坏者媒体自身的信誉。
2.3 加大新闻管理层的工作力度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把关制度,把好新闻几大关,社会新闻源自于生活,并真实地反映生活,因此社会新闻素材应从社会个体的生活中获取,把能够反映社会风貌、抨击不良势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素材吸收到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去,把好新闻导向关。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利益。那么新闻的选取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尽量用贴近百姓生活、实用性强、指导性强的新闻来充实内容,真实的反映社会矛盾与群众意愿。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P13
[2]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P583-585
作者简介:
1.姓名:帖洪宇 出生年月:1986年7月 性别:女 籍贯:内蒙古研究方向:新闻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姓名:关志英 出生年月:1985年10月 性别:女 籍贯:新疆研究方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