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美术学科拓展课程而言,关注课程的生成背景,了解课程的存在价值,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计划,寻找符合学情、校情的特色内容,扎实、有序的课程实践是课程存在的保障;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是课程推进的有效驱动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及时的小结与反思是课程品质得以提升的内驱力,是决定课程高度的决定因素;而学习则是贯穿与课程始终的必备元素,也是教师自我素养提升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 拓展课程 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近年来已经成为时下有思想的教师必备的功课。这种自主研发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和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是一种能够兼顾校情与学情的特色课程。
走进美术学科教学,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让我们无法割舍,因此,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成就我们教学活动中的特色板块。经过五年的课程研发实践与思考,为我们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奠定了基础,彰显了学校的教學特色与人文关怀。
一、实地考察,分析方向——课程缘起
美术学科是一门地域文化特征较强的学科。我校地处海滨文化小城,地方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其拓展成为校本美术特色课程的资源、门类丰富。面对丰富的资源,如何取舍成了时下许多教师的思考与困惑,面对选择结合课标理念我们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合理分析有效取舍。
1、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执教者能力与兴趣关注点是课程内容形成的源动力。任何一种拓展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个人能力与兴趣关注点关系十分密切。首先,我们选择的拓展课程内容是执教者专业特长领域能够驾驭的。只有在教者能力够触摸的范围内,才可以从容、灵活的面对课堂。其次,我们选择的拓展课程是需要教师喜爱并且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课堂上将课程有效的推进。有了课程的雏形,我们还要关注课程的科学性。将课程植入课堂,在前期内容的选择上要翻阅课标,进行有效的理论引领确保课程制定的科学性。
我校美术学科近期研发的《青竹雅韵》课程是在学校不断拓宽教育教学渠道,努力挖掘可利用教学资源的人物驱动下生成。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大单元主题课程,作为美术学科教师,我们需要在大单元主题活动背景下形成我们的特色课程,有我们的独立思考。于是“竹”这种在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全组教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证,共同寻找适合课堂的切入点。于是就有了我们课程初期的竹与青花、竹与青铜、竹与建筑、竹与国粹、竹与剪纸、竹与书法等多个层面的教学内容。
2、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课程的实施对象是学生,为了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特征。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决定了课程内容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多的关注后20%的学生是否有参与能力,我们的课程不仅仅要关注优生,更多的是要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动手体验,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学生对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有着浓厚的兴趣将决定课程整体实施的后续延伸。我们开发课程是为了丰富课堂,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关心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只有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才可以让孩子通过40分钟的课堂,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继续关注课程相关的美术内容,这才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
在2016年做过的一次美术综合材料课外拓展内容中,我收集了塑料滴管、医用酒精、过滤纸、马克笔等常规绘画材料和孩子们共同探索用马克笔创造的彩墨韵味。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了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又回家做了多次的尝试。通过有效40分钟的辐射可以创造出更具影响力的课堂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回看《清竹雅韵》课程,我们用彩泥与毛竹碰撞产生了青铜系类、浮雕系列,青花系列、麻绳系列、剪纸系列……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粘贴、涂色、印染等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收获了兴趣,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离开了教室,课后孩子们又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选择回到专用教室进行多次创作尝试。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我们在课程选择上抓住学生兴趣落点的成功案例。
3、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造型表现能力是衡量课程是否实用的标准。任何一个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撰者都是以课程内容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作表现力为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的同时既要关注课程的表现形式也要关注课程的深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历史性、社会性,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走入课程。通常我们开发的课程内容都是以身边常见的,孩子们所熟知的事物为课程媒介开始入手的。因此了解课程对象的生成背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我们近期开发的《青竹雅韵》课程就是以雁荡毛竹作为主要表现材料的校本拓展课程。
竹文化自古有之,可以开发的背景资料丰富,另外竹与美术书法自古就有渊源。这些层面的知识文化内涵都是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探索的课程资源,只要执教者用心处理善加利用,就可以让我们的竹课程呈现缤纷的色彩。
二、用心构筑,行动验证——课程实践
课程的构筑是研发者思考的体现,课程实践是研发者智慧与创意的合成。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方能得知其可行性。然而,具体实施的参与对象与验证的结果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以及教师的实践经验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反复推敲,确定内容。
有经验、睿智的教师可以让复杂的课程简单化,反之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把简单的课程复杂化。那么我们的课程该怎样衡量其可行性呢?走进实践我们通过多点采集数据的方法来进行验证,这样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一旦确定就可以相对客观可行。
1、关注课程的可行性。
课程内容是否可行,是一切课程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我们只有选择能够操作的、可行性强的内容才可以在学校推广实施。在一线工作近二十年的经验让我们可以粗略的预计出新生课程的合理性。然而,只有真正的展开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验证。彩绘课程是我们曾经研发的校本拓展课程,当时我们曾经预计彩绘竹匾可以在五年级课堂上全面铺开,全员参与。经过两个年级多个班级的参与验证最终我们还是将这一内容移到学校社团拓展课程进行实施,因为只有社团课程能够保证参与的时间和参与对象的持久参与。 2、关注课程的丰富性。
在关注课程可行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课程的丰富性。只有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才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保鲜,才能够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合理的课程设置为课程的丰富提供可能,丰富的的课程形式是课程实施的保证。
走进《青竹雅韵》课程,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呈多点状辐射。将浮雕课程板块又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植物、动物、青铜、蔬果、童话等不同的篇章开张教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丰富了作业效果,缤纷了我们的课程。
3、关注课程的延展性。
如果说我们的拓展课程内容是便携的、折叠的那么我更希望我们的课程是延展的。作为校内拓展课程,必须为教材内容让路、为学校活动让路,虽然我们一直在尝试整合,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拓展课程实施也必须是便携的、易于折叠的,只有它灵活的存在才可以顽强的生存。那么我们要怎样将课程延展,如何关注课程的延展性呢?
這就需要我们执教者在实践的过程中睿智的呈现课程内容,让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有效的课堂时间拓展到课外的自主探究。这样虽然对于执教者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但是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提升课程的延展性,让我们的课程纵使离开课堂依旧神采飞扬。
(二)大胆实践,收获课程。
课程内容是否可行,是通过实践进行验证的。通过实践,我们不仅仅能验证课程的可操作性,还可以收获丰厚的课程成果。
1、身体力行,初步尝试。
在课程确定初期,课程研发者必须身体力行进行实践尝试。只有我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解读、认真推敲才可以将课程推向课堂。这样经过教师初期实践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的降低课程实践的失败率。也只有经过用心提炼的课程才能多元的走向课堂。
2、点状体验,实践探索。
经过教师初期实践的课堂可以作为实践前的初探,为了保证实践有序我们可以尝试在课程行进前在学生中进行抽样实践调研。这样经过点状体验的实践探索可以把我们的课程推向有序、高效,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最佳方案,也是准确触摸学情的有效方法。
3、实践推广,行动收获。
多次验证后的课程,就需要教师组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体验尝试让孩子们用行动收获属于自己的课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说一千个孩子的艺术实践,也会收获一千个课程。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储备状况不同,经过教师的引领,孩子们也在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我们相信种子,我们也相信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三、完善机制,有效推动——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否合理、有效,是一个课程是否完善的决定因素。课程评价的制定与形成也是课程研发者智慧的体现、心血的结晶。虽然不同的课程体系有不同的课程评价相伴,但是评价的制度与方法却是相互贯通的,我们始终相信丰富多元、有序连贯的评价方案是最为有效、最为可行的评价路径。
1、多元性。
评价的多元性,是评价方案客观性的体现。在美术课堂评价中,参与者的主管因素制约并影响着我们的评价结果,为了扬长避短我们需要将评价方式多元化,增加评价的参与对象。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各个层面的因素都是我们评价的良好参与者,我们通过师生便于操作的校内评价向外辐射,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家、校、社会评价平台,为科学合理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保证。近两年,我校使用的掌校通与微信互动平台都成了我们评价的良好媒介。
2、连贯性。
评价的连贯性和阶梯型的递进存在为孩子们不断地深入探讨形成了有效的助力。在我们正在推进的《青竹雅韵》课程评价体系当中,我们采用了以时间为主线的课堂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机制。评价方案以积分形式存在,课堂表现优异可以获得加分,一周表现优异可以获得印章,月表现优秀可以获得活动参与奖励,学期表现优异可以在校级课程评价体系中获得艺术奖章,得到校级证书和相关的表彰。有了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奖励评价机制,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课程效果显著。
四、总结思考,合理修正——课程提升
新课程的出现绝非一蹴而就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波折。作为课程的研发者,我们需要在课程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及时修正调整,从而保证课程顺利开展,提升课程的品质。
1、阶段小结
阶段性的小结是我们课程得到修正最为有效的方法。通常在我们课程的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相同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是需要我们及时解决处理的。如果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我们呢可以请教同事、咨询专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如果课程行进顺利,我们则需要思考总结成功的经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阶段性实施方案,将课程向更高的层面推进。
2、反思提升
行动决定力度,思考决定高度。一个课程的品质优劣单单依靠强大的执行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依托。我们需要及时的进行反思,用心分析成败得失,及时调整并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这样我们的课程才可以走的更长、走的更远。
五、广征博览,融会贯通——课程拓展
学习可以增加课程的广度。对于课程研发者而言,做井底之蛙是最可怕的事情。我们不可以满足于眼前的天空,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先进的思想优秀的理念融入我们不断研发的课程。这样我们才可以保证课程的时效性,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提升课程的品质。
在课程行进途中,多角度的学习可以帮助师生形成探究的合力拓展可成功的外延,让我们收获更为广阔的天空。
(乐清育英寄宿学校 浙江温州)
关键词:美术 拓展课程 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近年来已经成为时下有思想的教师必备的功课。这种自主研发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和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是一种能够兼顾校情与学情的特色课程。
走进美术学科教学,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让我们无法割舍,因此,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成就我们教学活动中的特色板块。经过五年的课程研发实践与思考,为我们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奠定了基础,彰显了学校的教學特色与人文关怀。
一、实地考察,分析方向——课程缘起
美术学科是一门地域文化特征较强的学科。我校地处海滨文化小城,地方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其拓展成为校本美术特色课程的资源、门类丰富。面对丰富的资源,如何取舍成了时下许多教师的思考与困惑,面对选择结合课标理念我们应从以下三点入手合理分析有效取舍。
1、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执教者能力与兴趣关注点是课程内容形成的源动力。任何一种拓展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个人能力与兴趣关注点关系十分密切。首先,我们选择的拓展课程内容是执教者专业特长领域能够驾驭的。只有在教者能力够触摸的范围内,才可以从容、灵活的面对课堂。其次,我们选择的拓展课程是需要教师喜爱并且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课堂上将课程有效的推进。有了课程的雏形,我们还要关注课程的科学性。将课程植入课堂,在前期内容的选择上要翻阅课标,进行有效的理论引领确保课程制定的科学性。
我校美术学科近期研发的《青竹雅韵》课程是在学校不断拓宽教育教学渠道,努力挖掘可利用教学资源的人物驱动下生成。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大单元主题课程,作为美术学科教师,我们需要在大单元主题活动背景下形成我们的特色课程,有我们的独立思考。于是“竹”这种在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全组教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证,共同寻找适合课堂的切入点。于是就有了我们课程初期的竹与青花、竹与青铜、竹与建筑、竹与国粹、竹与剪纸、竹与书法等多个层面的教学内容。
2、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课程的实施对象是学生,为了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特征。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决定了课程内容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多的关注后20%的学生是否有参与能力,我们的课程不仅仅要关注优生,更多的是要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动手体验,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学生对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有着浓厚的兴趣将决定课程整体实施的后续延伸。我们开发课程是为了丰富课堂,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关心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只有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才可以让孩子通过40分钟的课堂,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继续关注课程相关的美术内容,这才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
在2016年做过的一次美术综合材料课外拓展内容中,我收集了塑料滴管、医用酒精、过滤纸、马克笔等常规绘画材料和孩子们共同探索用马克笔创造的彩墨韵味。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掌握了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又回家做了多次的尝试。通过有效40分钟的辐射可以创造出更具影响力的课堂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回看《清竹雅韵》课程,我们用彩泥与毛竹碰撞产生了青铜系类、浮雕系列,青花系列、麻绳系列、剪纸系列……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粘贴、涂色、印染等一系列美术创作活动收获了兴趣,带着意犹未尽的感觉离开了教室,课后孩子们又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选择回到专用教室进行多次创作尝试。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我们在课程选择上抓住学生兴趣落点的成功案例。
3、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课程内容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造型表现能力是衡量课程是否实用的标准。任何一个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编撰者都是以课程内容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作表现力为终极目的。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的同时既要关注课程的表现形式也要关注课程的深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历史性、社会性,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走入课程。通常我们开发的课程内容都是以身边常见的,孩子们所熟知的事物为课程媒介开始入手的。因此了解课程对象的生成背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我们近期开发的《青竹雅韵》课程就是以雁荡毛竹作为主要表现材料的校本拓展课程。
竹文化自古有之,可以开发的背景资料丰富,另外竹与美术书法自古就有渊源。这些层面的知识文化内涵都是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探索的课程资源,只要执教者用心处理善加利用,就可以让我们的竹课程呈现缤纷的色彩。
二、用心构筑,行动验证——课程实践
课程的构筑是研发者思考的体现,课程实践是研发者智慧与创意的合成。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经过实践的验证,方能得知其可行性。然而,具体实施的参与对象与验证的结果的优劣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科学的验证方法以及教师的实践经验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反复推敲,确定内容。
有经验、睿智的教师可以让复杂的课程简单化,反之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把简单的课程复杂化。那么我们的课程该怎样衡量其可行性呢?走进实践我们通过多点采集数据的方法来进行验证,这样可以保证课程内容一旦确定就可以相对客观可行。
1、关注课程的可行性。
课程内容是否可行,是一切课程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我们只有选择能够操作的、可行性强的内容才可以在学校推广实施。在一线工作近二十年的经验让我们可以粗略的预计出新生课程的合理性。然而,只有真正的展开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验证。彩绘课程是我们曾经研发的校本拓展课程,当时我们曾经预计彩绘竹匾可以在五年级课堂上全面铺开,全员参与。经过两个年级多个班级的参与验证最终我们还是将这一内容移到学校社团拓展课程进行实施,因为只有社团课程能够保证参与的时间和参与对象的持久参与。 2、关注课程的丰富性。
在关注课程可行性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课程的丰富性。只有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才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保鲜,才能够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合理的课程设置为课程的丰富提供可能,丰富的的课程形式是课程实施的保证。
走进《青竹雅韵》课程,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呈多点状辐射。将浮雕课程板块又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植物、动物、青铜、蔬果、童话等不同的篇章开张教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丰富了作业效果,缤纷了我们的课程。
3、关注课程的延展性。
如果说我们的拓展课程内容是便携的、折叠的那么我更希望我们的课程是延展的。作为校内拓展课程,必须为教材内容让路、为学校活动让路,虽然我们一直在尝试整合,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拓展课程实施也必须是便携的、易于折叠的,只有它灵活的存在才可以顽强的生存。那么我们要怎样将课程延展,如何关注课程的延展性呢?
這就需要我们执教者在实践的过程中睿智的呈现课程内容,让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有效的课堂时间拓展到课外的自主探究。这样虽然对于执教者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但是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提升课程的延展性,让我们的课程纵使离开课堂依旧神采飞扬。
(二)大胆实践,收获课程。
课程内容是否可行,是通过实践进行验证的。通过实践,我们不仅仅能验证课程的可操作性,还可以收获丰厚的课程成果。
1、身体力行,初步尝试。
在课程确定初期,课程研发者必须身体力行进行实践尝试。只有我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解读、认真推敲才可以将课程推向课堂。这样经过教师初期实践的教学内容可以大大的降低课程实践的失败率。也只有经过用心提炼的课程才能多元的走向课堂。
2、点状体验,实践探索。
经过教师初期实践的课堂可以作为实践前的初探,为了保证实践有序我们可以尝试在课程行进前在学生中进行抽样实践调研。这样经过点状体验的实践探索可以把我们的课程推向有序、高效,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最佳方案,也是准确触摸学情的有效方法。
3、实践推广,行动收获。
多次验证后的课程,就需要教师组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体验尝试让孩子们用行动收获属于自己的课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说一千个孩子的艺术实践,也会收获一千个课程。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储备状况不同,经过教师的引领,孩子们也在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我们相信种子,我们也相信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三、完善机制,有效推动——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否合理、有效,是一个课程是否完善的决定因素。课程评价的制定与形成也是课程研发者智慧的体现、心血的结晶。虽然不同的课程体系有不同的课程评价相伴,但是评价的制度与方法却是相互贯通的,我们始终相信丰富多元、有序连贯的评价方案是最为有效、最为可行的评价路径。
1、多元性。
评价的多元性,是评价方案客观性的体现。在美术课堂评价中,参与者的主管因素制约并影响着我们的评价结果,为了扬长避短我们需要将评价方式多元化,增加评价的参与对象。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各个层面的因素都是我们评价的良好参与者,我们通过师生便于操作的校内评价向外辐射,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家、校、社会评价平台,为科学合理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保证。近两年,我校使用的掌校通与微信互动平台都成了我们评价的良好媒介。
2、连贯性。
评价的连贯性和阶梯型的递进存在为孩子们不断地深入探讨形成了有效的助力。在我们正在推进的《青竹雅韵》课程评价体系当中,我们采用了以时间为主线的课堂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机制。评价方案以积分形式存在,课堂表现优异可以获得加分,一周表现优异可以获得印章,月表现优秀可以获得活动参与奖励,学期表现优异可以在校级课程评价体系中获得艺术奖章,得到校级证书和相关的表彰。有了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奖励评价机制,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高涨,课程效果显著。
四、总结思考,合理修正——课程提升
新课程的出现绝非一蹴而就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波折。作为课程的研发者,我们需要在课程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及时修正调整,从而保证课程顺利开展,提升课程的品质。
1、阶段小结
阶段性的小结是我们课程得到修正最为有效的方法。通常在我们课程的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相同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是需要我们及时解决处理的。如果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我们呢可以请教同事、咨询专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如果课程行进顺利,我们则需要思考总结成功的经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阶段性实施方案,将课程向更高的层面推进。
2、反思提升
行动决定力度,思考决定高度。一个课程的品质优劣单单依靠强大的执行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理论依托。我们需要及时的进行反思,用心分析成败得失,及时调整并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这样我们的课程才可以走的更长、走的更远。
五、广征博览,融会贯通——课程拓展
学习可以增加课程的广度。对于课程研发者而言,做井底之蛙是最可怕的事情。我们不可以满足于眼前的天空,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先进的思想优秀的理念融入我们不断研发的课程。这样我们才可以保证课程的时效性,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提升课程的品质。
在课程行进途中,多角度的学习可以帮助师生形成探究的合力拓展可成功的外延,让我们收获更为广阔的天空。
(乐清育英寄宿学校 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