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活力、创新能力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来源 :城市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ytt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最小二乘法(OLS)、空间计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重点考察了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对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对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至关重要.第二,创新能力对可持续竞争力处于中低水平的城市贡献最大,而市场活力偏弱会对可持续竞争力处于中高水平的城市造成较大的抑制作用.第三,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创新能力对东部地区城市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市场活力偏弱会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造成较强的抑制作用.第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邻近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而城市市场活力偏弱则会对邻近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五,城市市场活力偏弱会抑制创新能力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同样也会抑制其对邻近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上述结论对我国城市提升可持续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绿色原则为自组织城市更新中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提供了私法基础,但也存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城市是由复杂因素组合而成的有机综合体,纯粹的物质更新与技术手段难以满足城市主体的多元需求,推进法治是贯彻绿色原则、实现公共利益、保障个人权利的需要.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实体与程序规范并重、物质与精神激励兼顾、权利与责任内容统一,促进自组织视域下绿色城市更新中效率与多元利益的平衡.
分析了轨交站点地区出行行为与空间环境的适配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路径高效性、换乘便捷性、空间可达性与环境舒适性四个维度的适配性评价框架.以武汉市12个居住型轨交站点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提取19项关键性评价指标,构建了出轨交站点地区出行行为与空间环境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其中“路径高效性”和“换乘便捷性”指标共占12项,高密度高连接的路网和便捷的换乘设施是支撑轨道交通出行的必要条件;“空间可达性”占2项,空间利用的高混合度对轨道交通出行具有促进作用;“环境舒适性
世界级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在国际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枢纽作用,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交通联系密切程度是其枢纽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以世界级机场群对世界级城市群的支撑性作用为理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世界级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枢纽能级评价指标体系,以全球四个典型城市群中的机场群及其国际航空网络拓扑结构为例,分别从枢纽国际化水平、枢纽运营规模、国际网络通达性和城市群枢纽的结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实证对比分析,验证了其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枢纽能级水平.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运用制度供求、交易成本、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制度—空间”作用分析框架.通过对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影响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的五大重要制度类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度类型对武汉制造业企业区位选址、产业组织结构与空间布局模式等领域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其空间效应,揭示了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企业—产业—空间”维度,提出了未来大城市制造业空间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
共识的演化和形成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化解社会风险和矛盾冲突的必经路径.如果缺乏有效的共识形成机制,不仅城市更新进程受到制约,更易导致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对一个“城中村”全面改造项目博弈和演化的过程进行追踪的基础上,分析了博弈主体之间规避风险、协商民主、策略行动、共识达成的演进逻辑.村企合作模式和嵌入式治理结构突破了传统改造模式中单一主体主导的局限性,改变了社区主体之间接触的频次和频率,提供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同一场域中开展积极对话的可能,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以不同形式充分参与到公共决策过程之中,从而搭建了
近年来,城镇化研究的主体逐渐从个人扩大到家庭,着眼于个人作为家庭角色如何参与城镇化过程,内容沿家庭城镇化主体、家庭城镇化动力以及家庭城镇化实现形式三个主要方向展开.主体部分以家庭为基本单元探究城乡家庭如何通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家庭整体城镇化;动力部分根据家庭城镇化本身的阶段划分可分为分离迁居阶段动力和家庭聚合阶段动力,由经济动力、土地制度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构成;实现形式主要指代际支持下的渐进城镇化模式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空间表征.
基于案例比较的归纳演绎是城乡规划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但因受制于国内外行政区划和统计口径的巨大差异,大量研究在不同的功能区单元上进行不恰当的比较,致使结论不够科学,甚至误导了规划目标及对策.在此背景下,选择与中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较为类似的东京、首尔和巴黎三个大都市区为对象,将大都市区划分为都市密集建设区、中心城区和核心区三个地域单元,在类似的功能单元上进行了相对精准的横向比较,深入比较人口规模、建设用地形态、不同地域人口密度与规模、高等级中心体系空间分布等特征,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大都市区与中国都市的共性与差异,
我国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等相对较为丰富,但对非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和关注还有待加强.非历史文化街区中许多传统社区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准.目前,由于缺乏针对这类传统社区原则性的保护方法和特定的强制保护措施,导致许多风貌保存较好的传统社区在更新过程中逐步被周边街区同化,研究价值也随之丧失.针对这一问题,以义乌市异国风情街城市更新实践为例,对非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社区的保护更新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307个县域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10-2018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且发展不平衡加剧;长三角地区经济集聚趋势平稳但极化现象显著;外资直接投资、二产从业人口占比、三产从业人口占比、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口等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最大;投入产出高效地带与经济发展高值聚集区间基本吻合.
利用2003-2016年中国城市雾霾浓度面板数据,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测度城市雾霾污染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城市的雾霾浓度较高,西部和东北部城市的雾霾浓度相对较低;各区域城市雾霾污染均呈现两极或多极化趋势,且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全国相对差异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四大区域在样本期间内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β收敛,其中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城市雾霾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