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每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并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将这些方法归纳为“明理”、“设境”、“寓教于乐”、“学法指导”等,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关键词:明理 设境 寓教于乐 学法指导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看书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指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梳理,举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我曾教过一位学生,他对数学很感兴趣,成绩不错,可语文很并差,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没问题。谁知到了八年级学几何证明时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很难学好。由于亲身体验,再加上老师的疏导,他很快明白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互相催化、相映生辉。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接触。”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的状态才会松驰,兴趣才会激发,才思才会敏捷,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三、寓教于乐,从教法入手激趣
1、巧设开讲,激发兴趣。
(1)设置悬念。我常常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题目后我故作惊奇地说:“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看看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处于直观具体的感受阶段,因此,通过图画、多媒体课件、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接受到直观的知识。例如《听潮》,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短片。在短片中钱塘江气势汹涌的潮水,地段的响声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我抓住时机说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绘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的好吗?”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产生了愉快的情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出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迪思维,升华兴趣。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兴趣得到升华。
3、精心结尾,延续兴趣。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生难忘。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能把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
四、转变学习方式,从学法入手激趣
从学法入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中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好主导和主体的 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最想学的内容,由零散到整合,相互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利用课本及课外读物去学习想了解的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为学习语文增加了动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
关键词:明理 设境 寓教于乐 学法指导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以目的教育为导,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看书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遵照叶老的指导,我一方面从宏观上说“理”,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梳理,举一些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对学习语文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疏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我曾教过一位学生,他对数学很感兴趣,成绩不错,可语文很并差,他自鸣得意地说语文是个死东西,可以无师自通,只要数学成绩好,升学没问题。谁知到了八年级学几何证明时怎么也理不清头绪,表达不出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给予疏导,使他懂得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丢掉这一基础课,其它学科很难学好。由于亲身体验,再加上老师的疏导,他很快明白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趣”由“理”生,“理”“趣”交融,二者互相催化、相映生辉。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接触。”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的状态才会松驰,兴趣才会激发,才思才会敏捷,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三、寓教于乐,从教法入手激趣
1、巧设开讲,激发兴趣。
(1)设置悬念。我常常从审题、解题入手,根据学生好奇心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如上《爬山虎的脚》一课出示题目后我故作惊奇地说:“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有脚,许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究竟是怎样的?看看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渴求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处于直观具体的感受阶段,因此,通过图画、多媒体课件、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接受到直观的知识。例如《听潮》,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短片。在短片中钱塘江气势汹涌的潮水,地段的响声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我抓住时机说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绘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的好吗?”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产生了愉快的情感,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3)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出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迪思维,升华兴趣。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学便进入中间阶段,即讲读课文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兴趣得到升华。
3、精心结尾,延续兴趣。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生难忘。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能把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
四、转变学习方式,从学法入手激趣
从学法入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中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好好主导和主体的 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最想学的内容,由零散到整合,相互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利用课本及课外读物去学习想了解的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经历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为学习语文增加了动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