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紧抓机遇,深入分析“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養的全过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一、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等重要,都是求职者走向市场、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更容易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事实证明,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仅对求职者操作技能有较高要求,更强调“工作认真细致、能吃苦耐劳,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情操”,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如果能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二) 有利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经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形成,而职业精神更多的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培育而成。职业学校在交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最终以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带给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三) 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
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国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的迈进,而这关键的一步得靠“人才”去实现。而“工匠精神”才是大国工匠的思想精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下,国内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急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产品的质量内涵,这是缺乏工匠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质量信念,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
二、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就要打造一支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又独具匠心的师资队伍。学校首先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匠心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实践,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以与时俱进,切身感受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浸润工匠文化,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应该聘请企业工匠来校任兼职教师,使其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学校教师养成良好的工匠素养。
(二) 厚植工匠精神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环境会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学生在有良好氛围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和环境融为一体,此即为环境育人。学校应该把国家领导人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和工匠精神相关标语以墙体文化的形式布置在学校教学楼、实训楼、实习车间内、外墙体,全方位营造工匠精神氛围,使师生明确国家重振职业教育的决心,从而坚定“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的信心。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刊、校报、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文化形式,弘扬匠心文化、宣传大国工匠精神,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蓬生麻中,不扶也直”,长此以往,学生会浸染在浓郁的工匠神文化氛围中,工匠精神也会内化于心。
(三) 拓展工匠精神路径,不断创新载体
中职学校应根据专业特色随时开发、及时更新校本教材,充分发掘本专业区域工匠事迹,用鲜活的榜样激励学生传承工匠精神,争做大国工匠。学校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经常邀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进校讲说自身发展事迹,实践操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有影响力的工匠,感受工匠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自身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学校还可以创办文学社团,在征文活动的基础上,遴选出优秀作品,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主题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活动,举办“工匠精神”论坛。可从班级、系部逐级选拔,有序组织进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弘扬工匠精神”热潮,进一步夯实德育实效,使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融入每位学生的心田。
(四) 以赛促教工学交替,渗透工匠精神
比赛是促进提升的有效方式,学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将“工匠精神”入心入脑,使“弘扬工精神”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校有序举办技能比赛,实现比赛常态化,组织形式有周赛、课时测评,月赛,学期赛,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和技能比赛过程中,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工匠素养,成为德技双优的工匠级人才。在对学生的技能做训练的比拼提升的同时,更不可忽视学生的德行教育,学校应该以培养德艺同行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对品德高尚、才艺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彰表彰和有效宣传,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确定目标。学校要及时地把学生送进企业,送到车间,实行工学交替,使学生找出自身素质跟岗位要求的差距,近距离感受工匠师傅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浸染工匠精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多维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2]许应楠.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3]李国兰,李秀天.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5).
作者简介:
张晓娟,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一、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与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等重要,都是求职者走向市场、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具备“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更容易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事实证明,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仅对求职者操作技能有较高要求,更强调“工作认真细致、能吃苦耐劳,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情操”,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如果能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二) 有利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经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形成,而职业精神更多的是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培育而成。职业学校在交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最终以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带给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三) 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
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国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的迈进,而这关键的一步得靠“人才”去实现。而“工匠精神”才是大国工匠的思想精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下,国内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急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产品的质量内涵,这是缺乏工匠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质量信念,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
二、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就要打造一支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又独具匠心的师资队伍。学校首先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匠心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实践,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以与时俱进,切身感受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浸润工匠文化,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应该聘请企业工匠来校任兼职教师,使其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学校教师养成良好的工匠素养。
(二) 厚植工匠精神文化,实现环境育人
环境会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学生在有良好氛围的环境里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和环境融为一体,此即为环境育人。学校应该把国家领导人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和工匠精神相关标语以墙体文化的形式布置在学校教学楼、实训楼、实习车间内、外墙体,全方位营造工匠精神氛围,使师生明确国家重振职业教育的决心,从而坚定“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的信心。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刊、校报、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文化形式,弘扬匠心文化、宣传大国工匠精神,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蓬生麻中,不扶也直”,长此以往,学生会浸染在浓郁的工匠神文化氛围中,工匠精神也会内化于心。
(三) 拓展工匠精神路径,不断创新载体
中职学校应根据专业特色随时开发、及时更新校本教材,充分发掘本专业区域工匠事迹,用鲜活的榜样激励学生传承工匠精神,争做大国工匠。学校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经常邀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进校讲说自身发展事迹,实践操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有影响力的工匠,感受工匠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通过自身努力,一定可以实现。学校还可以创办文学社团,在征文活动的基础上,遴选出优秀作品,开展“弘扬工匠精神”主题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活动,举办“工匠精神”论坛。可从班级、系部逐级选拔,有序组织进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弘扬工匠精神”热潮,进一步夯实德育实效,使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融入每位学生的心田。
(四) 以赛促教工学交替,渗透工匠精神
比赛是促进提升的有效方式,学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将“工匠精神”入心入脑,使“弘扬工精神”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校有序举办技能比赛,实现比赛常态化,组织形式有周赛、课时测评,月赛,学期赛,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融入技能训练和技能比赛过程中,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工匠素养,成为德技双优的工匠级人才。在对学生的技能做训练的比拼提升的同时,更不可忽视学生的德行教育,学校应该以培养德艺同行的技术人才为目标,对品德高尚、才艺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彰表彰和有效宣传,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确定目标。学校要及时地把学生送进企业,送到车间,实行工学交替,使学生找出自身素质跟岗位要求的差距,近距离感受工匠师傅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浸染工匠精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多维度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5).
[2]许应楠.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3]李国兰,李秀天.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5).
作者简介:
张晓娟,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