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业余画手,到原创绘本大师;从让人胆颤心惊的暗黑作品,到温暖甜美的儿童绘本,熊亮是怎样一步步柳暗花明的呢?有人说,源于家人的理解关爱、身为人父对女儿的疼爱、自身对儿童与艺术的挚爱……没错,因为有爱,步步向前。
1975年,熊亮出生在浙江嘉兴。和舞棍弄棒的同龄孩子不尽相同的是,他更喜欢画画。拿树枝在地上画,拿手指在玻璃上画,拿石子在墙上画,世间万物都是画笔画布。
小学三年级时,熊亮收到一个珍贵礼物——画室。那是父亲为他开辟的一间小阁楼,里面藏着各种古文画谱。在这里,熊亮把图画版《聊斋志异》《山海经》看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快乐的小鸟,找到了天空。
熊亮长大了,接触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庄子说》《乌龙院》后,更是坚定了用一生去画画的心。
“别妄想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好运到来。”蔡志忠的话让熊亮急切地开始了创作。从高一到高二,历时七百多天的专注,他的第一本绘本诞生了——二百多页《鲁迅全集》,凝聚了他如火如荼的热情,却在出版商那里处处碰壁。
“难道这不是我要走的路?”熊亮动摇了。父母的安慰更让他愧疚,想到“该拿出男子汉的担当来,不能总让父母操心”,他去了深圳做贸易,一干就是10年。
10年中,熊亮经历了种种磨炼,尝尽人间百态。每当倦了困惑了想家了,他便信手拈来一张纸作画。没主题,没目的,只为让心归于平和。
物质足以支撑梦想时,熊亮对自己说,再也不能丢下画笔了。
2002年,对熊亮来说是个丰收年——他做父亲了。从此,他观察世界多了一个视角。为《安徒生童话全集》配插图时,他思索着:国外童话名著一次次再版,我的孩子又去哪里看本国名著?他想让绘本之中,有孩子们身边的风景、人物和故事。他要给孩子们一个“可记忆的中国”。
就在那年,熊亮创作了《小石狮》。当时,中国原创图画书现状很不乐观,出版社多半把资金、精力放在引进国外优秀图画书上,熊亮第二次碰壁。他没有颓唐,对自己说:越没人认可,说明越要努力。
接下来的3年,熊亮又创作了数十本绘本。它们在抽屉里拥挤着,记录着熊亮的成长。
是金子总会发光。一天,一家台湾出版社因欣赏熊亮的插画,建议他创作绘本。那一刻,抽屉拉开,《小石狮》复活了,并獲得2005年《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目前已授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海外版权。
做贸易的10年,给熊亮留下了难以名状的印迹。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相较于现在而言有些混乱无序。身在异乡,举目无亲,除了孤独,熊亮也遭遇过生命威胁。这让他喜欢上了重金属和哥特风。
“恐怖,以最强烈的声音治愈了我。它告诉我,去揭示一切你所害怕的,不要隐藏。”因此,熊亮的早期作品多反映人性深处的暗黑。他习惯从乡村鬼怪故事、民间神明戏剧中收集素材。他每次创作时,必是墨水四溅,音乐震耳,围着画打转打量,像极了困兽犹斗。在熊亮看来,书写黑暗正是为了祈求光明。可偶尔,他也会隐隐感觉到沉湎黑暗过久,自己似乎快被吞噬了。
除了做绘本,熊亮还写散文、小说,做动画片,支教,去四川和西藏考察。当然,他最享受的还是陪女儿。
闲暇,他和女儿添添到处捡石子。城市越来越干净整洁,捡石子特别不容易,每当在墙角地边捡起或大或小的一颗,添添都像找到宝,开心极了。这也真是宝啊,因为父女俩回到家,用不了多少工夫,就会用颜料给石头化上漂亮的妆,打扮成小姑娘、向阳花、狮子王。熊亮总说:“从一块小石子花纹中看到的世界,比一整架玩具里蕴含的想象力还要多。”
一次在动物园,熊亮见添添对斑马恋恋不舍,就回家和女儿一起剪布条,絮棉花,涂涂抹抹缝缝补补做了起来。个把小时,他们就做成一只活灵活现的斑马,添添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有一天,父女俩把准备做晚饭的南瓜、萝卜偷了出来,等妈妈到处找食材时,才发现南瓜变成了威武的大将军,萝卜成了七品芝麻官。
熊亮不忘学当年父亲的做法,给女儿开辟了一处私密小阳台,那里堆满了画册、绘本、彩纸和彩笔。静下来时,他领着女儿看绘本,渐渐发现孩子不会拿生活经验跟书上的内容对照,而是把自己投入书中角色,从一个个细节去探索。比如看到一片树林,女儿会从树干的颜色、地上的蘑菇慢慢观察、理解。
所以熊亮从不急着灌输,只让孩子自己寻找。尤其翻页之前,他总故意慢下来,让孩子先想想下面会发生什么,然后揭示谜底,以此顺应孩子自我发掘、冒险的习惯。这样做,孩子对世界就有了新鲜的理解。
熊亮从没教过女儿学画,可添添对艺术始终兴趣浓厚。熊亮每次画出的故事脚本,都拿给女儿点评。女儿笑点低,总会因为一句话、一幅画笑得前仰后合。和她在一起,熊亮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朵向日葵,每天都阳光快乐。熊亮还发现,喜悦会给孩子留下最深的印象。所以写故事时,他会让笔下一切事物变得热闹又和气。
无论是说出“对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从来不会抱怨”这样的话,且认真生活与邻里快乐相处的《梅雨怪》;还是看起来很可怕,却因为小朋友一句“新年快乐”,就感动到哭得稀里哗啦的《年》,熊亮让孩子们通过故事来了解传统美感,并领悟到“万物有情”的真谛。
后来,熊亮意识到,绘本的精美可能导致了它的价格不菲,只有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的孩子才有条件买来读。而他的理想,是把绘本普及到买不起书的家庭,普及到村镇、乡野。
他开始做一本专门给乡村孩子看的杂志,叫《绿孩子》,以简装本的形式装订,每年印刷四期,每期5000册,由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联络乡村学校赠书,已持续多年。
熊亮还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多年,精心打造“中国原创绘本精品工程”,影响深远。同时他投入了儿童艺术教育园地,带领孩子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感知艺术。
很多人说熊亮像一个大孩子,单纯质朴。他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世界。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画出孩子最能懂的作品。在他笔下,《二十四节气》幻化成一个泥土小人,小人在皑皑白雪之下苏醒,长出草芽,披上茂密的植被,走路,蹦跳,舞蹈……如此亲切的形象,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眼前慢慢打开。
熊亮创作的《和风一起散步》获2017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熊亮本人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入围201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
2018年5月,熊亮写文,女儿画画,两人联合创作的《大鸟的自行车房》问世了。除了绘本,父女的初次合作本身就是一个暖心故事。女儿加入中国童书原创队伍,在熊亮看来特别令人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儿童与世界之间又多了一条沟通的纽带。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真正的梦想不怕10年搁浅
1975年,熊亮出生在浙江嘉兴。和舞棍弄棒的同龄孩子不尽相同的是,他更喜欢画画。拿树枝在地上画,拿手指在玻璃上画,拿石子在墙上画,世间万物都是画笔画布。
小学三年级时,熊亮收到一个珍贵礼物——画室。那是父亲为他开辟的一间小阁楼,里面藏着各种古文画谱。在这里,熊亮把图画版《聊斋志异》《山海经》看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快乐的小鸟,找到了天空。
熊亮长大了,接触了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庄子说》《乌龙院》后,更是坚定了用一生去画画的心。
“别妄想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好运到来。”蔡志忠的话让熊亮急切地开始了创作。从高一到高二,历时七百多天的专注,他的第一本绘本诞生了——二百多页《鲁迅全集》,凝聚了他如火如荼的热情,却在出版商那里处处碰壁。
“难道这不是我要走的路?”熊亮动摇了。父母的安慰更让他愧疚,想到“该拿出男子汉的担当来,不能总让父母操心”,他去了深圳做贸易,一干就是10年。
10年中,熊亮经历了种种磨炼,尝尽人间百态。每当倦了困惑了想家了,他便信手拈来一张纸作画。没主题,没目的,只为让心归于平和。
物质足以支撑梦想时,熊亮对自己说,再也不能丢下画笔了。
2002年,对熊亮来说是个丰收年——他做父亲了。从此,他观察世界多了一个视角。为《安徒生童话全集》配插图时,他思索着:国外童话名著一次次再版,我的孩子又去哪里看本国名著?他想让绘本之中,有孩子们身边的风景、人物和故事。他要给孩子们一个“可记忆的中国”。
就在那年,熊亮创作了《小石狮》。当时,中国原创图画书现状很不乐观,出版社多半把资金、精力放在引进国外优秀图画书上,熊亮第二次碰壁。他没有颓唐,对自己说:越没人认可,说明越要努力。
接下来的3年,熊亮又创作了数十本绘本。它们在抽屉里拥挤着,记录着熊亮的成长。
是金子总会发光。一天,一家台湾出版社因欣赏熊亮的插画,建议他创作绘本。那一刻,抽屉拉开,《小石狮》复活了,并獲得2005年《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目前已授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多国海外版权。
从暗黑到温暖,只隔着一个女儿
做贸易的10年,给熊亮留下了难以名状的印迹。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相较于现在而言有些混乱无序。身在异乡,举目无亲,除了孤独,熊亮也遭遇过生命威胁。这让他喜欢上了重金属和哥特风。
“恐怖,以最强烈的声音治愈了我。它告诉我,去揭示一切你所害怕的,不要隐藏。”因此,熊亮的早期作品多反映人性深处的暗黑。他习惯从乡村鬼怪故事、民间神明戏剧中收集素材。他每次创作时,必是墨水四溅,音乐震耳,围着画打转打量,像极了困兽犹斗。在熊亮看来,书写黑暗正是为了祈求光明。可偶尔,他也会隐隐感觉到沉湎黑暗过久,自己似乎快被吞噬了。
除了做绘本,熊亮还写散文、小说,做动画片,支教,去四川和西藏考察。当然,他最享受的还是陪女儿。
闲暇,他和女儿添添到处捡石子。城市越来越干净整洁,捡石子特别不容易,每当在墙角地边捡起或大或小的一颗,添添都像找到宝,开心极了。这也真是宝啊,因为父女俩回到家,用不了多少工夫,就会用颜料给石头化上漂亮的妆,打扮成小姑娘、向阳花、狮子王。熊亮总说:“从一块小石子花纹中看到的世界,比一整架玩具里蕴含的想象力还要多。”
一次在动物园,熊亮见添添对斑马恋恋不舍,就回家和女儿一起剪布条,絮棉花,涂涂抹抹缝缝补补做了起来。个把小时,他们就做成一只活灵活现的斑马,添添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有一天,父女俩把准备做晚饭的南瓜、萝卜偷了出来,等妈妈到处找食材时,才发现南瓜变成了威武的大将军,萝卜成了七品芝麻官。
熊亮不忘学当年父亲的做法,给女儿开辟了一处私密小阳台,那里堆满了画册、绘本、彩纸和彩笔。静下来时,他领着女儿看绘本,渐渐发现孩子不会拿生活经验跟书上的内容对照,而是把自己投入书中角色,从一个个细节去探索。比如看到一片树林,女儿会从树干的颜色、地上的蘑菇慢慢观察、理解。
所以熊亮从不急着灌输,只让孩子自己寻找。尤其翻页之前,他总故意慢下来,让孩子先想想下面会发生什么,然后揭示谜底,以此顺应孩子自我发掘、冒险的习惯。这样做,孩子对世界就有了新鲜的理解。
熊亮从没教过女儿学画,可添添对艺术始终兴趣浓厚。熊亮每次画出的故事脚本,都拿给女儿点评。女儿笑点低,总会因为一句话、一幅画笑得前仰后合。和她在一起,熊亮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朵向日葵,每天都阳光快乐。熊亮还发现,喜悦会给孩子留下最深的印象。所以写故事时,他会让笔下一切事物变得热闹又和气。
无论是说出“对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从来不会抱怨”这样的话,且认真生活与邻里快乐相处的《梅雨怪》;还是看起来很可怕,却因为小朋友一句“新年快乐”,就感动到哭得稀里哗啦的《年》,熊亮让孩子们通过故事来了解传统美感,并领悟到“万物有情”的真谛。
以童心唤童心,完成传承
后来,熊亮意识到,绘本的精美可能导致了它的价格不菲,只有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的孩子才有条件买来读。而他的理想,是把绘本普及到买不起书的家庭,普及到村镇、乡野。
他开始做一本专门给乡村孩子看的杂志,叫《绿孩子》,以简装本的形式装订,每年印刷四期,每期5000册,由一些民间公益组织联络乡村学校赠书,已持续多年。
熊亮还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多年,精心打造“中国原创绘本精品工程”,影响深远。同时他投入了儿童艺术教育园地,带领孩子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感知艺术。
很多人说熊亮像一个大孩子,单纯质朴。他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理解世界。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画出孩子最能懂的作品。在他笔下,《二十四节气》幻化成一个泥土小人,小人在皑皑白雪之下苏醒,长出草芽,披上茂密的植被,走路,蹦跳,舞蹈……如此亲切的形象,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眼前慢慢打开。
熊亮创作的《和风一起散步》获2017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熊亮本人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入围2018年度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
2018年5月,熊亮写文,女儿画画,两人联合创作的《大鸟的自行车房》问世了。除了绘本,父女的初次合作本身就是一个暖心故事。女儿加入中国童书原创队伍,在熊亮看来特别令人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儿童与世界之间又多了一条沟通的纽带。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