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王石正值耳顺之年,这位功成名就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教父”,选择去哈佛大学进修学习,就像他说的,并不是特意选择的哈佛,而是正好因为哈佛发邀请。只要是名校,伯克利,麻省理工,台北大学,他说他都会去。其实不只有王石,国内国外还有很多企业大腕、商界精英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选择回到校园去进修、去锤炼,个中原因有差,我们且看王石怎么说:
自述:我的哈佛课程
原本你认为你再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去动脑筋,去死记硬背,很多时候都是凭你的直觉和经验做事。但现在,你突然发现自己还要像40年前那样去上课,去做课堂游戏。重生的意义就存于虽然你是后进生,你已60岁,但却和那些年轻人做同样的事,而不是上了个老年大学。我感到脑袋又激活了,好像换了个人。
在哈佛,重点不是在这儿听到的课,而是你能在这里静下来思索。我感觉这里就像修道院,就是让你来冥想的,摒弃一切世俗的纷扰和干扰,清心寡欲地去想问题。
第一学期很紧凑,几乎没有时间干其他事。上午是语言课,下午一般是听讲座,晚上还得回去做作业。实际上就是过语言关,特别紧张,没法放松。原来你觉得自己挺行的,珠峰都上去了两次,但是真正把你一个人丢在这个地方你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应当说,有的时候.是相当狼狈的。
至于下午的讲座,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讲BP漏油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演讲人是那次事故的总调查官,他们做的报告分析说,事故后,它有十道防火墙,任何一道防火墙堵住了,应该在初期就可以很好地处理。但是一道一道的防火墙全部都出了问题。我对那个讲座印象太深了,你想那么大的灾难,几乎都要垮掉,竟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个现代企业规模大了之后,安全制度有时候看着是固若金汤,但是到最后,竟是这样。
到第二学期,我觉得可以尝试去听课了,就选了3门课。一个是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第二个是资本主义思想史,第三个就是城市规划与投资。最后一个其实算是一种掩护。我在哈佛作访问学者,选题报的是企业伦理。但研究这个就得研究西方的文化背景,你就没法避开宗教。第二门课其实也和它有关。
对我来说,听课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训练,更多是方法论的训练。它非常系统,有的课甚至要讲两个学期。在哈佛,我觉得听课比听讲座重要得多。因为我本身就有补习的需求,缺少在海外的系统训练,而讲座是没法替代这些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到哈佛最主要的原因。
在所有这些课程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本杰明·弗里德曼的“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到了哈佛的这堂课,他是从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讲的。我们都知道《国富论》,却不太熟悉《道德情操论》,实际上它和《国富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道德情操论》更多的是从人的情感,从道德伦理,从哲学层面来论述人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追求中,应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不像《国富论》那样,更多是讲如何利己,如何盈利。这本书恰好讲的是如何来利他,如何博爱。实际上这些东西也是源于宗教的。
这堂课会让你对整个历史很清晰。你会知其一,知其二,进而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实际上它更多的侧重点,还是讲清教徒到了美国之后,宗教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你会觉得,美国在19世纪——也就是工业化的时期,实际上非常像现在的中国。
美国在那个阶段迅速城市化、工业化,一直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同时在那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自然环境遭到相当大的破坏,社会伦理危机、一切向钱看、官商勾结、黑社会、贪污腐化。上了这个课,你不免就会有各种联想。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美国立法开始建第一个国家公园,开始重视环保。我后来想,实际上中国做得也不差。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就很好——我觉得退耕还林比国家公园的意义还要大。
实际上这堂课也让我换了个视角去看中国。在来哈佛之前,更多听到的是中国学者和政府官员,讲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出问题了,中国一枝独秀,社会主义不但能救中国,还可以救全世界。当然这多少有点调侃,但感觉就是这样。反而到这儿以后我感觉,现在的中国和美国150年前更相似。所以,这样就可以参照,美国是怎么过来的,美国当时产生了哪些新生的力量,新的思维方式,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这对中国是相当有借鉴的。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
自述:我的哈佛课程
原本你认为你再不需要像年轻人那样去动脑筋,去死记硬背,很多时候都是凭你的直觉和经验做事。但现在,你突然发现自己还要像40年前那样去上课,去做课堂游戏。重生的意义就存于虽然你是后进生,你已60岁,但却和那些年轻人做同样的事,而不是上了个老年大学。我感到脑袋又激活了,好像换了个人。
在哈佛,重点不是在这儿听到的课,而是你能在这里静下来思索。我感觉这里就像修道院,就是让你来冥想的,摒弃一切世俗的纷扰和干扰,清心寡欲地去想问题。
第一学期很紧凑,几乎没有时间干其他事。上午是语言课,下午一般是听讲座,晚上还得回去做作业。实际上就是过语言关,特别紧张,没法放松。原来你觉得自己挺行的,珠峰都上去了两次,但是真正把你一个人丢在这个地方你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应当说,有的时候.是相当狼狈的。
至于下午的讲座,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讲BP漏油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演讲人是那次事故的总调查官,他们做的报告分析说,事故后,它有十道防火墙,任何一道防火墙堵住了,应该在初期就可以很好地处理。但是一道一道的防火墙全部都出了问题。我对那个讲座印象太深了,你想那么大的灾难,几乎都要垮掉,竟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个现代企业规模大了之后,安全制度有时候看着是固若金汤,但是到最后,竟是这样。
到第二学期,我觉得可以尝试去听课了,就选了3门课。一个是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第二个是资本主义思想史,第三个就是城市规划与投资。最后一个其实算是一种掩护。我在哈佛作访问学者,选题报的是企业伦理。但研究这个就得研究西方的文化背景,你就没法避开宗教。第二门课其实也和它有关。
对我来说,听课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训练,更多是方法论的训练。它非常系统,有的课甚至要讲两个学期。在哈佛,我觉得听课比听讲座重要得多。因为我本身就有补习的需求,缺少在海外的系统训练,而讲座是没法替代这些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到哈佛最主要的原因。
在所有这些课程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本杰明·弗里德曼的“宗教如何影响资本主义思想”。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但到了哈佛的这堂课,他是从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讲的。我们都知道《国富论》,却不太熟悉《道德情操论》,实际上它和《国富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道德情操论》更多的是从人的情感,从道德伦理,从哲学层面来论述人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追求中,应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不像《国富论》那样,更多是讲如何利己,如何盈利。这本书恰好讲的是如何来利他,如何博爱。实际上这些东西也是源于宗教的。
这堂课会让你对整个历史很清晰。你会知其一,知其二,进而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实际上它更多的侧重点,还是讲清教徒到了美国之后,宗教在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你会觉得,美国在19世纪——也就是工业化的时期,实际上非常像现在的中国。
美国在那个阶段迅速城市化、工业化,一直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同时在那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自然环境遭到相当大的破坏,社会伦理危机、一切向钱看、官商勾结、黑社会、贪污腐化。上了这个课,你不免就会有各种联想。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美国立法开始建第一个国家公园,开始重视环保。我后来想,实际上中国做得也不差。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就很好——我觉得退耕还林比国家公园的意义还要大。
实际上这堂课也让我换了个视角去看中国。在来哈佛之前,更多听到的是中国学者和政府官员,讲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出问题了,中国一枝独秀,社会主义不但能救中国,还可以救全世界。当然这多少有点调侃,但感觉就是这样。反而到这儿以后我感觉,现在的中国和美国150年前更相似。所以,这样就可以参照,美国是怎么过来的,美国当时产生了哪些新生的力量,新的思维方式,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这对中国是相当有借鉴的。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