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惊马奔逃》中“惊马”的象征意义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ei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语小说《惊马奔逃》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早期作品,文中用极少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主人公与受惊之马之间的博弈,寥寥几笔,看似并非关键情节,然而最终作者却选择以此为小说命名。本文通过分析“惊马”的象征意义、人与马关系的隐喻重新诠释此章情节之于全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 惊马奔逃;马丁 · 瓦尔泽;象征意义;逃离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10-02
  《惊马奔逃》是德国作家马丁 · 瓦尔泽早期代表作之一。标题中“惊马”的象征意义从小说问世以来就曾多次被讨论。德语文学研究学者汉斯 · 斯杜克在他关于小说《惊马奔逃》的评论文中对“逃马”的象征意义做出过一定的研究并将这一形象分别赋予在了两位男主人公身上。他认为不论是赫尔穆特还是克劳斯都是一匹狂奔而逃的马。
  一、“惊马”象征赫尔穆特
  首先,赫尔穆特的奔逃是显而易见的,他时刻怀抱着逃离的念头,试图从让他身心压抑的职场关系中脱身而去,逃往度假地,在那里隐匿身份,沉浸在他多愁善感的内心情绪中,这让赫尔穆特呈现出一种内向性的人格特征,他在逃往他的内心深处。克劳斯害怕独处,他逃避着工作上的庸庸碌碌以及岁月在他身上的无情流逝,而与赫尔穆特恰恰相反的是,他通过塑造一种外向性的人格特征来隐藏现实给他带来的恐慌,他逃向自己营造的积极、阳光、健康的外在形象。
  “惊马”意指赫尔穆特,这在文中多处可以得到证实。首先德语原文中赫尔穆特在其中一次内心感悟中提到“Sie benützten Sie ... seiner Unterwerfung. Zu seiner Dressur”(同事和邻里利用他们对自己的了解给他带来压力,逼迫他屈服就范)。其中Dressur这个词虽然被译为就范,然而其真实含义为驯兽。也就是说赫尔穆特在内心深处自比为一只需要被征服的动物。那又是什么动物呢?在这段感悟的后面他接着想到:“Immer sah er W?lder. Sah sich durch W?lder traben.”(森林。他老师看见森林,看见自己在森林中急行)。其中,被译为“急行”的德语词traben真实的含义是“马快步小跑”。从德语原文的选词中不难发现:此时,在赫尔穆特心中,一匹需要受人驯服的马正奔向森林深处。赫尔穆特“惊马”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而克劳斯更像是一位急于驯服脱缰之马的骑士。反之赫尔穆特这匹“惊马”在思想上对他的昔日同窗产生了排斥。每当克劳斯提出邀请碰面的想法,赫尔穆特的首要反应就是拒绝,然而由于前者的强硬使得后者的“逃离”从未得以实现。在小说第六章中,作者更是借用主人公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达了“逃马”的象征意义。当克劳斯在森林里成功地制服了一匹惊马,阻断了它在林中奔逃的路线时,赫尔穆特感到了无助的崩溃。他“无法再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讲话。他正在失去依靠,他不得不再次目睹自己在一幅不愉快景象中的处境”,面对朋友的胜利,赫尔穆特没有为他感到高兴,反而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投射在了那匹被驯服的逃马身上,这一场景直观地反映了在与克的对抗中赫的全面溃败。
  然而究竟什么让赫尔穆特如此惧怕克劳斯,以至于他永远都在思考着逃离呢?这很有可能是两人截然不同的外在形象和身体观差异所造成的。克勞斯纤细的身材、年轻的体态非常符合当代身体标准,因而是能够为人所接纳的,正常的。相反赫尔穆特超重、臃肿,老态毕现,偏离了现代社会的身体标准,不为世人接受的同时他自己在面对克劳斯时也深感自卑。此外,赫尔穆特的身体观、饮食习惯、消极被动以及无能都是现代社会所贬斥的,当然也受到克劳斯的谴责。可以说,遇见克劳斯的赫尔穆特就像被迫遭遇现代流行身体标准的残次品,因而逃离克劳斯成为理所当然,相反,克劳斯也从不放弃将赫尔穆特一次次地拽回“正规”。
  阿尔伯特·韦伯曾分析小说的标题和小说第八章“驯马”的场景。他认为:畏惧人类的动物最终会受驯服而回到人类的身边。因此可以想到,对社会的排斥最终也会消解于社会之中。人类是不可能逃离这个社会,因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乃至周遭社会环境都不会因人的逃离而产生任何改变。讽刺的是,克劳斯本来非常了解在大自然中如何正确对待一匹惊奔的马,正如他的小说中自述的那样:“那个农民犯了一个大忌,他从前面向马走去并且向他进行说教。你不能拦住一匹惊马的去路,惊马肯定有一种感觉,它要保持自己的道路畅通无阻。还有:一匹惊马可不是好说话的。”然后,在面对赫尔穆特这匹逃马时,他却正面阻击,不留任何可以逃离的前路。他不接受赫尔穆特的告别并试图对他进行说教。想方设法让他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这种直接的、面对面的攻击威胁到赫尔穆特的内在世界的平衡并加剧了他逃离社会、逃离标准、逃离克劳斯的决心。
  如果克劳斯代表的是现代身体观和盛行的身体理论,那么赫尔穆特则诠释着传统、不合时宜的外在形象和身体观。所以两位主人公暗潮汹涌的冲突也反映出不同身体观的矛盾,就情节发展来说该矛盾始于克劳斯的初次登场,随着两位男士的多次碰面而不断升级,最终于第八章(暴风雨中的航行)全面爆发。在这个章节中,赫尔穆特和克劳斯驾驶帆船在博登湖上游玩,突然暴风雨来袭,狂风巨浪中赫尔穆特深感恐惧,主张返航。相反,克劳斯执意继续航行并表现出歇斯底里的武勇,咆哮着与风暴斗争。随着风雨越来越大,克劳斯也变得越来越疯狂,最终赫尔穆特为求自保将克劳斯撞入湖中。两人之间的矛盾貌似因克劳斯的坠湖而走向结点,在本章末尾赫尔穆特无精打采地喃喃自语:“克劳斯在下霍姆贝格说过,一匹惊马可不是好说话的。他同意这种说法。”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赫尔穆特已经完全将自己等同于一匹受惊逃逸的马,而克劳斯却错误地对待了他这匹“惊马”,他总想着靠近逃避外部世界的赫,这威胁了赫的内心宁静,使他陷入了无望的深渊,就像一匹被阻断前路的逃马,为了维护自身不受伤害而不得不奋起反抗,因此才产生了博登湖的船难。作者通过最后这句话将林中驯服逃马的场景与暴风雨中两位主人公的对抗场景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不同结果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书名中惊马的象征意义,即主人公赫尔穆特。因为“逃离”即是赫的重要人格,一方面它逃离着这个由现代身体观所塑造的社会,另一方面在度假地他也逃离着旧日同窗克劳斯。   二、“惊马”象征克劳斯
  然而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克劳斯呢?他是否也有对应的象征物呢?小说作者瓦尔泽在文中曾对克劳斯某一次突兀的行为有过这样的描述:“Sie sahen Klaus Buch in einem geradezu wilden Tempo fortrennen. ... rannte weiter, auf einen Baum zu...”(克劳斯 · 布赫以一种几乎疯狂的速度向远处跑去……他继续跑着,朝这一棵树奔去。”德语原文中用了“wild”(野生的,狂野的),“fortrennen”以及“zurennen”(狂奔),意在指出克劳斯行为中的动物性,而这所谓的动物更像是一匹找不到方向的奔逃之马。同时,当克劳斯在林中制服了一匹逃马之后,他也曾开诚布公地说过:“如果我能够本能地感受到什么,那就是一匹逃马。”從这些语言文字和行为的描写中,人们也可以在克的身上发掘到逃马的痕迹。
  虽然如此,克劳斯奔逃的方向却与赫尔穆特截然不同。斯杜克在他的文本分析中对两者的奔逃方向做出了如下的阐释:“克劳斯与赫尔穆特都在逃避现实,然而两者的方向不同:一个逃向外在世界,一个流亡于内在世界。外向之于内在。”赫尔穆特将自己禁锢于隐匿身份的角色扮演中,孤立地沉浸在自己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相反,克劳斯通过身体塑造搭建自己的优越的外在形象并将自己藏匿在这座由外在形象构建成的虚幻堡垒之中。就两者的逃避方式而言是迥异的,但究其根源却不尽相同,都是为了隐藏真实的自我。沉默寡言是赫尔穆特的保护色,掩饰着他的真情实感并防止他人对自己的亲近;而克劳斯通过身体塑造来不断完美自己的外在形象以符合现代身体标准,他为自己锻造出一个耀眼的躯壳并将人们对他的关注吸引于此而忽视对他内心世界以及真实生活境遇的挖掘。因此,他可以从外界收获赞许与肯定,平衡事业上的失意,爱情上的惶恐和生活中的窘迫。除了塑造完美的外在形象以外,克劳斯还善用具有迷惑性甚至欺骗性的言辞为他所谓的“成功”加持。他常常提及自己的自在如风,施塔恩贝格的小房子以及四处环游的生活。然而事实上他却居住在难民留下来的棚户里,工作上受着老板的控制而倍感压力。事实证明克很多时候都是有意欺骗以此来营造一种光鲜的表面现象以平衡他生活中种种不如意。
  因此需要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讨论克劳斯的象征性:面对赫尔穆特时,克劳斯演绎着骑士的角色,努力让这匹逃逸的马重回现代身体观的正轨,而面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时,克劳斯本人即是一匹逃马,逃避着失意和无助,逃向自己苦心经营的虚假表象之中。
  三、结语
  克劳斯坠湖之后,赫尔穆特突然开始了戒烟戒酒,并出人意料地计划了从度假地到市中心的骑行之旅,一切仿佛在向着克劳斯原本的生活方式靠近。然而,当克劳斯的妻子揭露了丈夫不为人知的窘困生活之后,赫尔穆特中止了他的骑行计划,同时烟酒也重新回到了他的手边。显而易见,他不愿意再效仿克劳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克劳斯的所为无非也是一种逃避,并无益于改变生活的境况和改变自己。由此可见,小说题目中的奔逃之马并非意指某一个人,而是象征了现代人的一种群体现象——隐瞒自我,逃避现实。就像小说中赫尔穆特在信中写道的那样:“隐瞒是我的心愿,我和今天生活着的大多数人一样,都怀有这个愿望。”
  参考文献:
  [1]Matin Walser. Ein fliehendes Pferd[M]. Fre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3.
  [2](德)马丁 · 瓦尔泽.惊马奔逃[M].郑华汉,李柳明,朱刘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3]Struck, Hans-Erich. Martin Walser, Ein fliehendes Pferd: Interpretation von Hans-Erich Struck[M].  München: Oldenbourg. 2000.
  [4]Freund, Winfried. Martin Walser, Ein fliehendes Pferd. Altern als novellistisches Ereignis[A]. In: Philipp Redam jun: Interpretationen für Erz?hlung des 20. Jahrhunderts. Bd. 2[M]. Stuttgart: Philipp Redam jun. GmbH&Co, 1996. 205-223
  作者简介:
  王光露,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与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大众传播时代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寻找适应时代潮流的报道风格以及报道内容,进而使媒体不断走向融合,并且在媒体建构现实的过程中寻求创新方式。而本文将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流行于媒体社交平台当中的标签符号的应用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体融合;建构现实;标签符号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
期刊
【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锤炼,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方式始终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同,因此书法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各有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及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为了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顺利传播,有必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发展进行简单了解,并在
期刊
【摘要】管窥西方20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音乐”,无一不體现着20世纪流派纷杂、创作多元的音乐创作特点。本文从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历程出发,去探索和了解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西方20世纪;“新音乐”;发展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95
期刊
【摘要】文物作为一种不可逆的再生资源,文物收藏能够对整个人类历史社会早期物质文明和人类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过程进行充分反映,其不仅需要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更需要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实用价值。作为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表现方式,考古文物发掘保护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现场考古文物保护发掘工作。本文主要对我国考古文物发掘中对于文物现场管理保护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几点文物保护的建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太原市商圈商铺招牌名称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描写和定量统计的方法,从语言学中语音、词汇和修辞的角度来分析商铺名称的语言特征,结果表明语音方面,四音节数量的店铺名称最受青睐;词汇方面,商铺招牌名称中署名是使用最广的命名结构;修辞方面,谐音、夸张等修辞方式是经营者比较常用的。在此基础上对太原市商圈商铺招牌名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命名的规范化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商铺招牌名称;
期刊
【摘要】互联网和读图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时尚插画表现形式多元化、人物形象的潮流化、画面场景的城市化三方面艺术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时尚插画与动画短片在视觉语言、“快”流行文化、叙事方式、审美情趣方面的共同点,在此基础前提下进一步阐明了应用中所涉及的作品、原则及艺术手法,为将来拓展其应用范围提供了参考的新方向。  【关键词】时尚插画;艺术元素;动画短片;叙事方式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要】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两者经过一个世纪的磨合,最终实现从容不迫地并肩而行。本文從两者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共生的必要性;从两者文化的相似性与契合性来说明两者何以能融合的可能性;从两者当前的发展状况说明两者融合共生的实现。两者的融合共生以致相互转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融合
期刊
【摘要】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规范将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进而对文本翻译发挥具体作用。本文通过对南京博物馆的展览解说词英译案例进行分析,认识翻译规范。保留源语文化的影响力的同时,寻求对于读者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时的努力最小化。在权衡目的语读者本身的文化需求和对源语文化的期待时,源语文本的选定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翻译规范;英汉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 【
期刊
【摘要】 被称为“诗鬼”的李贺是韩孟诗派中最具创造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常怀对人生的感慨与悲愤,以瑰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荒诞的意象描绘出一个奇谲幽冷、充满虚幻的艺术世界。李贺的诗歌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与英雄理想的悲壮,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多沉溺于个人的情感世界之中。诗歌意境偏向奇谲幽深,诗人多采用变异的形象,营造冷艳奇谲的氛围,并以瑰丽的色彩点缀诗歌,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关键词】 李
期刊
【摘要】 城与人的关系是近现代以来文学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涂自强的个人奋斗却换来悲剧命运的故事,思考着城市与人的生存问题以及城市与农村青年的异质感。  【关键词】 社会问题小说;个人奋斗者;社会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04-02  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十月》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