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音乐课堂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g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审美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音乐课堂作为解读美之内涵与外延的教学实践平台,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崇尚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针对此现状,笔者就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课堂;审美教育;应用;优化策略
  一、常态课堂下的音乐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也在不断消化、吸收。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各类优质课、展示课都能看到一线教师对审美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但在常态课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三种不良倾向。
  1.形式化教学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有的音乐课堂把乡土音乐或乐器带入课堂,这些探索难能可贵,为音乐课堂教学注入多元化的元素。但不能忽视的是,有的课在“热闹”“多元”的掩盖下,渐渐丢失了音乐课的本色,陷入了误区。
  课例一:《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教师从情感导入入手,学生手拿乐器敲敲打打,手舞足蹈,满脸是汗,好不热闹……课堂从表面上看很热闹,但细细品味,就会产生疑问: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堂课学生学到什么?我们必须清楚审美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围绕“情感体验”展开教学。倘若徒有新课程“华丽”的形式,而学生的审美体验不到位,兴趣激发不得力,是达不到音乐教学的要求的。
  2.程式化教学
  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已习惯练声、视唱、节奏、歌谱、歌词的传统教学套路,学生仍然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课例二:《国歌》教学。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然后复习乐理,再导入新课,播放《国歌》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谈感受。这是一堂很传统的音乐课,忽视了审美教学,总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没有体现新理念,没有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死板。
  3.唯知化教学
  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没有知识和技能的支撑,音乐审美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大师,而是充满音乐情怀的人。
  课例三:儿歌《乃哟乃》全曲由“do mi sol”三个音组成,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课程一开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1、3、5三个音符,然后听辨三个单音进行唱名演唱,再加上柯达伊手势教学,最后完整演唱简谱。
  该教学片段的重点放在了强调知识点,忽略了图型谱等方法的视觉形象,与抽象的听辨音相结合,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熏陶。其实,在解决音高上的难点时,完全可通过一些途径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三个音的高低。
  以上三种课堂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容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兴趣。如何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的艺术,应是一线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
  二、优化音乐教学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实践策略
  音乐教学解读音乐作品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教学要应用策略,讲究方法,为在教学中突出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全媒体引导“发现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的“老三件”音乐教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优质音响与多媒体画面,形象逼真,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体验。
  (1)图文流奠基。通过图片的方式记忆乐曲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小雨沙沙沙》的学习,让学生看到一幅春天小雨的画卷,“沙沙沙”,原来下雨时也会有快乐。
  (2)音频流突破。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最适合的音响与最完美的版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一年级欣赏课《三只小猪》是由一支轻音乐乐队演奏的乐曲,轻松、幽默,勾画出三只小猪愉快的生活场景。上课时使用1933年迪士尼动画片《三只小猪》的管弦乐版本,高质量地呈现音乐作品,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趣味。
  (3)视频流点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丰富的图片、动画,最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在《彼得与狼》中,出现了猎人、爷爷、狼等七个角色,运用多媒体,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各种乐器的演奏,更能直观地体会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
  2.多路径集成“感受美”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心理的研究,一改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把现代教学手段和学生好动的心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美。
  (1)图谱生成感受。新教材通过图谱的形式,从简短、浅易的素材入手,将较难掌握的节奏根据不同歌曲内容或意境,设计成一种“框架型”的音乐,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运用自如。如教学《法国号》,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采用圆号的图形展示音的高低,使歌曲的旋律走向一目了然。
  (2)律动激活感受。律动可以使学生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启发想象。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如欣赏《维也纳的音乐钟》,运用相同的动作表现主题A的出现,不同的动作表现B、C、D部分,让学生从律动中了解回旋曲的结构。
  (3)示范丰富感受。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歌曲的距离。如在《我是少年阿凡提》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范唱的同时,间奏处加入新疆舞蹈的律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带动起来。
  3.超感官联动“创造美”
  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将音乐创造渗透到欣赏、歌唱、演奏等教学活动中去,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1)打击乐器展示。学生对打击乐器兴趣浓厚,但打击乐器往往数量不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如在欣赏《森林的歌声》时,要求学生自制打击乐器表现森林中的各种声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故事情境表演。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故事情节,让学生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听辨识别音乐形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上课的兴趣,还可以了解平时难以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在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教学中,学生尝试扮演小白兔和小乌龟,并配以对白和欢快的集体舞,总结出单簧管与大管音色的区别,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3)舞蹈创编表现。自古以来音舞就密不可分,当学生演唱或欣赏一首歌曲后,掌握了基本的舞蹈动作,便可鼓励学生结合感受进行创编。舞姿是否优美不重要,关键是敢于尝试,敢于表现。如《理发师》的教学,给学生分组,通过创作表演性动作,丰富乐曲的时间、人物、事件,使学生自由地表达对乐曲的独到见解,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审美教学法需要不断地探索、充实、完善和更新,只要努力按审美规律探索教学方法,一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推动音乐审美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薛涛.论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共融性[J].艺术教育,2009(2).
其他文献
Once a traditional fishing village, Qingdao was developed into a city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erve the need for coastal defense. The process was later accele
期中考后,我偶然间发现,在学生自愿留校日,一个叫莉的女生连续三周都迟到。莉挺文静,成绩在班中居后。在重点班里,她并不起眼。  怎么处理她迟到的事情?是直接指出问题,批评几句完事,还是耐心地跟她谈谈?  我想,她平时表现还不错,会迟到或许有不为人知的原因,跟她好好谈谈,说不定更能解决问题。  佯装随意,我把她喊到办公室。给她一把椅子坐下,开始了我们的谈话:从广播操聊到期中成绩,聊到天气转冷,聊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