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就显得尤其的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高考的,知识丰富但很抽象,但是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实验的动手能力又很差,这给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常见、直观的生物材料,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书本图片和材料,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一节教学为例,如果让学生先看书,再要求学生说细胞的多样性含义是什么,细胞的统一性的概念又是什么,在结构上不同的细胞又有什么异同呢?但学生答得再完美,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不过是死读了书本上的结论,毫无创新可言,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厌倦生物的学习。但反过来,先不让学看书,而是教师利用挂图和动植物装片,一边介绍,一边让学生观察,特别是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装片,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而且增加了直观性。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人的细胞的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它们的颜色、形态各不相同;同样是洋葱细胞的根尖细胞和表皮细胞,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很快就会得到细胞多样性的信息。那这些细胞为什么在形态上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它们的结构到底怎么样呢?它们的功能又如何呢?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个的契机,层层设问、环环相扣,从而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幻想、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学小课题研究时,首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广泛阅读,扩大知识视野,触发创新灵感,其次按照科学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再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性;把一些成功的试验作为经验推广,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必须依赖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即使条件不足也要创造条件。首先,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演示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充满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其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附近的工厂、农村或者商店等地进行参观与访问,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提出研究方案,并帮助其实施。
四、实验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验有浓厚兴趣,喜欢动手,这就使得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叶绿体的观察实验,有的学生按课本上要求选择叶片,而有的学生摘取了几种不同的叶片。教师在这时要鼓励这些学生,要求他们在完成实验后,探索利用不同叶片制作简易装片的可能性。有的学生发现角质层厚,较厚挺的大叶黄杨不易制成装片观察,而黑藻和菠菜的带叶肉的上表皮细胞易于做成装片观察。通过实验,学生制作徒手切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加以改进或创新。循守旧永远是创新的大敌。”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诱发学生创新欲望
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高考的,知识丰富但很抽象,但是学生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实验的动手能力又很差,这给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常见、直观的生物材料,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书本图片和材料,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这一节教学为例,如果让学生先看书,再要求学生说细胞的多样性含义是什么,细胞的统一性的概念又是什么,在结构上不同的细胞又有什么异同呢?但学生答得再完美,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这不过是死读了书本上的结论,毫无创新可言,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厌倦生物的学习。但反过来,先不让学看书,而是教师利用挂图和动植物装片,一边介绍,一边让学生观察,特别是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装片,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而且增加了直观性。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人的细胞的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它们的颜色、形态各不相同;同样是洋葱细胞的根尖细胞和表皮细胞,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也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很快就会得到细胞多样性的信息。那这些细胞为什么在形态上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它们的结构到底怎么样呢?它们的功能又如何呢?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个个的契机,层层设问、环环相扣,从而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鼓励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幻想、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学小课题研究时,首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广泛阅读,扩大知识视野,触发创新灵感,其次按照科学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再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性;把一些成功的试验作为经验推广,把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必须依赖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为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即使条件不足也要创造条件。首先,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演示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充满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其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附近的工厂、农村或者商店等地进行参观与访问,写出相关的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提出研究方案,并帮助其实施。
四、实验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验有浓厚兴趣,喜欢动手,这就使得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叶绿体的观察实验,有的学生按课本上要求选择叶片,而有的学生摘取了几种不同的叶片。教师在这时要鼓励这些学生,要求他们在完成实验后,探索利用不同叶片制作简易装片的可能性。有的学生发现角质层厚,较厚挺的大叶黄杨不易制成装片观察,而黑藻和菠菜的带叶肉的上表皮细胞易于做成装片观察。通过实验,学生制作徒手切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加以改进或创新。循守旧永远是创新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