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一则民间故事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地方缺一个土地神,阎王出题招考,题目为“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被录取者是这样答的:一个人有心做的好事,可以不去奖他;一个人无心做的坏事,可以不去罚他。
学生犯错误,除极个别品德恶劣者外,大部分是无心犯错。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无知,有的即使犯错了也不知错在哪里。
班主任面对这般天真幼稚的学生犯的错误,怎样处理、怎样引导,的确很值得研究。班级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个子大的学生欺负小个子学生。开始时程度较轻,大个子摘小个子的帽子,把帽子当球打,小个子追这追那,追不到,到我这里告状。我觉得课余时间同学之间调皮取乐是正常的事情,也没做什么处理,就安慰了小个子几句。可又过了几天,小个子哭着跑到了我这里,说大个子们把他的自行车抢去了,骑着车在操场上乱窜。这下我觉得事态严重多了,不处理是不行了。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找学生谈话,讲讲利害关系,劝其以后别犯,但是效果不好。如果今天之事按照过去的方法处理,老生常谈,必定收效甚微。我灵机一动,一个处理方案出来了。
班会课上,我把犯错误的三个同学叫到了讲台前。时值冬天,衣服穿得较多。我不露声色地叫他们把上衣的外套脱下。三个同学你看我、我看你,莫名其妙地脱了。一个学生怒视着说:“我不脱。”我命令他脱下,他无奈地也脱了。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们脱衣服吗?”他们说:“不知道!”我说:“告诉你们,因为你们经常无故摘小个子同学的帽子,所以我脱你们的衣服”。他们说:“我们摘他的帽子是和他玩玩的!”我说:“不错,我也是和你们玩玩的,只许你们摘帽子玩,就不许我脱衣服玩?”三个学生紧绷着的脸这时忍不住都笑了。
我又问:“你们说实话,刚才老师让你脱衣服,你们愿意吗?服气吗?”那个不愿意脱的学生说不愿意,也不服气。我又说:“既然你不愿意,也不服气,为什么还是脱了呢?”他干脆瞪了我一眼,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我接着问:“老师命令你脱衣服时你恨老师吗?”他毫不含糊地说:“恨。”“那你知道你摘别人帽子的时候,人家恨你吗?”他说不知道。我告诉他:“他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甚至更恨,因为你还在不断地取笑他。”这时,这学生的脸色温和多了。我又问大家:“老师脱学生的衣服对吗?”只有一个学生说对,其余的都不表态。我说:“对在哪里呢?”“这是不对的!你们摘小个子的帽子,并把他的帽子当球打,这也不对。你们不愿脱衣服,迫于老师的威势,但又不得不脱,心里恨老师,却无可奈何。而小个子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现在你们明白错在哪里了吗?”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归谬法”,告诉他们,这就是议论文的一种论证方法———归谬法。当错误刚犯还很小时,往往看不出错在哪里,顺其思路下去,错误就大了,也就明白错在哪里了。
班会课结束了,从此班上再也没有同学犯类似的错误。灵活运用此法,效果很好。
又如,某学生上课,有时不能端坐,有时不自觉地抖动,我看了实在觉得不雅。我向他指出问题,叫他坐正,劝他别抖,他往往觉得“我抖不妨碍别人,老师何必计较呢。”此时,我就歪在讲台上讲课,并不时地抖动身体,让他看看,上课坐不正,抖动身子到底妨不妨碍别人。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这种归谬法,与正面的说教相比较,效果会好很多。
学生犯错误,除极个别品德恶劣者外,大部分是无心犯错。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无知,有的即使犯错了也不知错在哪里。
班主任面对这般天真幼稚的学生犯的错误,怎样处理、怎样引导,的确很值得研究。班级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班上个子大的学生欺负小个子学生。开始时程度较轻,大个子摘小个子的帽子,把帽子当球打,小个子追这追那,追不到,到我这里告状。我觉得课余时间同学之间调皮取乐是正常的事情,也没做什么处理,就安慰了小个子几句。可又过了几天,小个子哭着跑到了我这里,说大个子们把他的自行车抢去了,骑着车在操场上乱窜。这下我觉得事态严重多了,不处理是不行了。以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找学生谈话,讲讲利害关系,劝其以后别犯,但是效果不好。如果今天之事按照过去的方法处理,老生常谈,必定收效甚微。我灵机一动,一个处理方案出来了。
班会课上,我把犯错误的三个同学叫到了讲台前。时值冬天,衣服穿得较多。我不露声色地叫他们把上衣的外套脱下。三个同学你看我、我看你,莫名其妙地脱了。一个学生怒视着说:“我不脱。”我命令他脱下,他无奈地也脱了。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们脱衣服吗?”他们说:“不知道!”我说:“告诉你们,因为你们经常无故摘小个子同学的帽子,所以我脱你们的衣服”。他们说:“我们摘他的帽子是和他玩玩的!”我说:“不错,我也是和你们玩玩的,只许你们摘帽子玩,就不许我脱衣服玩?”三个学生紧绷着的脸这时忍不住都笑了。
我又问:“你们说实话,刚才老师让你脱衣服,你们愿意吗?服气吗?”那个不愿意脱的学生说不愿意,也不服气。我又说:“既然你不愿意,也不服气,为什么还是脱了呢?”他干脆瞪了我一眼,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我接着问:“老师命令你脱衣服时你恨老师吗?”他毫不含糊地说:“恨。”“那你知道你摘别人帽子的时候,人家恨你吗?”他说不知道。我告诉他:“他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甚至更恨,因为你还在不断地取笑他。”这时,这学生的脸色温和多了。我又问大家:“老师脱学生的衣服对吗?”只有一个学生说对,其余的都不表态。我说:“对在哪里呢?”“这是不对的!你们摘小个子的帽子,并把他的帽子当球打,这也不对。你们不愿脱衣服,迫于老师的威势,但又不得不脱,心里恨老师,却无可奈何。而小个子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现在你们明白错在哪里了吗?”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目的达到了。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归谬法”,告诉他们,这就是议论文的一种论证方法———归谬法。当错误刚犯还很小时,往往看不出错在哪里,顺其思路下去,错误就大了,也就明白错在哪里了。
班会课结束了,从此班上再也没有同学犯类似的错误。灵活运用此法,效果很好。
又如,某学生上课,有时不能端坐,有时不自觉地抖动,我看了实在觉得不雅。我向他指出问题,叫他坐正,劝他别抖,他往往觉得“我抖不妨碍别人,老师何必计较呢。”此时,我就歪在讲台上讲课,并不时地抖动身体,让他看看,上课坐不正,抖动身子到底妨不妨碍别人。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这种归谬法,与正面的说教相比较,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