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自然课堂环境下采集的英语教师语料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力图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相关情况和教师及学生对于语码转换现象的态度。通过分析其呈现出来的特点、频率、动机,为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提高课堂话语输入的效率,规范教师的课堂用语,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码转换 调查分析 课堂话语
一、引言
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它可以是语言变异中的一个中性词语,也可以是一种语言(language)或者方言(dialect)(Romanine 1995:21)。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简而言之,它是指两种语码间的切换。
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普遍语言现象,近年来,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语言教学领域,用于探讨英语和汉语间语码转换的相关问题,对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研究。职业技术类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英语课堂上的英汉语间的语码转换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情况到底如何?这一现象呈现出什么特点、频率?师生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如何?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是什么?语码转换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度可供参考?这些都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教师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的调查与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学提供借鉴,规范教师课堂话语,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之后,欧美以及亚非的研究人员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大量研究。Duff(1990)和Polio(1994)对美国大学母语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转向母语而不是目标语来解决问题。Giles和Powesland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言语顺应论”即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语码转换中注重交际的互动作用、强调交际的协商性质(李淑华,2007:99)。Poplack(1980)通过研究,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类:句内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Rolin-Ianziti和Brownlie的语码转换功能模型,则提出语码转换主要有两大功能:教学功能和交际功能。
我国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但是,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于国栋(2000)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基础上,利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英汉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英汉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杨娜等通过英语课堂师生语码转换的实证调查研究,就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语码转换以促进对目标语的“教”与“学”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针对教师的“适时适量运用母语”和“顺应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原则;针对学生的“目标语优先”原则。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于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目前,虽然课堂语码转换这一课题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总体而言实证性的研究偏少,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证实和教学启示的阶段,研究不够科学和深入。为了深入研究此问题,笔者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语料分析的方式,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如何?
(2)教师和学生对于语码转换现象持什么样的的态度?
(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呈现出来的特点、频率,动机是什么?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为我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外语系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于我院艺体系、医学分院、生物工程系、经管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等10个院系,涉及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影像等专业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大专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调查的教师为我院外语系担任学院所有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专职英语教师,共36人,其中,男教师9人,女教师27人,这些教师多年来一直在我系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均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对教师课堂话语录音进行分析的方式进行。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化的相关情况,以及学生和教师对于此现象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在参考同类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自行设计,并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本次调查学生组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为98%。教师组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92%。
调查问卷答案主要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形式,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从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包括频率),调查者对语码转换的态度,调查者对语码转换意识以及语码转换的目的和动机这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在本研究中,为了了解教师语码转换的真实情况,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通过录音的方式采集语料数据,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课题组成员会议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探讨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条件和语境及相关情况。
四、结果与讨论
对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笔者运用Excel软件对各组数据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结合课堂话语录音,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1.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9%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全部使用英语,93.7%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全部使用英语。虽然,在学生和教师看来,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频率有些小差异,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频率集中在“经常(60~80%)”的范围内,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转换频率比较高。为了把这一问题弄清楚,我们把这个结果和体现学生英语水平资料以及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结合起来研究发现:学生水平和听力水平高的班级,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相对而言就低一些,同一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班级中,会呈现出不同频率的语码转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相关性,教师语码转换是以学生能否理解讲述内容为原则的。
2.调查者对语码转换的态度
对语码转换的态度仍然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观测。检测的结果显示,66.3%的学生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持“赞同”和“非常赞同”态度,而教师的态度就更加集中,有93.8%的教师持“赞同”及以上态度。91.3%的学生和93.8%的教师认为,使用汉语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语码转换意识
语码转换的意识决定着语码转换的频率及课堂话语的精、准度及科学性。因此,了解这一情况对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情况意义重大,在此,还是分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进行调查,分析。32.6%教师会“经常”,46.7%的教师会“有时”意识到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而学生持此态度的比例为32.6%和46.7%。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课堂语码转换意识,但课堂话语语料分析却显示,这一活动具有随意性。
4.语码转换的动机和目的
通过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动机和情境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97.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解难的语法或语言点时,会发生语码转换现象。而分别有87.5%和68.8%的教师认为课堂语码转换主要用于讲解语法知识和对重点句子做翻译,同时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都是以服务教学内容为目的的,以学生听懂讲述内容为原则的,在此,语码转换可以理解为英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采用的一种交流策略,一种教学策略。
五、结语
本研究虽然在研究对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而言它反映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化现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高职院校,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是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转换频率较高。
2.教师和学生对这一现象大多持“赞同”态度,认为它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3.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课堂语码转换意识,但教师语码转换有一定的随意性。
4.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是以学生听懂为原则,是服务于教学的,可视为一种教学策略。
5.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
虽然语码转换现象在高职院校很普遍,它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众所周知,二语习得离不开语言环境,过多的母语介入不利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因此,基于次研究之上,笔者对此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优化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应加强学习,进一步强化语码转换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把这一意识深入到“要不要转换”层面,规范自己的每一句话,而不让其具有随意性。从而影响学生,共同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2)坚持“够用为度”原则,尽量减少母语的使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3)形成自己的课堂语言模式。这一模式一旦形成,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说明和课堂指令的发出,都会采用较固定的目标语表达模式,较少介入母语。当然,这一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淑华.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03):99.
[3]董连忠.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语码转换语用理据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1):119-122.
[4]杨娜,崔雅萍,任海棠.大学英语师生课堂语码转换实证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09):62-66.
[5]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60-65.
科研课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调查与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61Y。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码转换 调查分析 课堂话语
一、引言
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它可以是语言变异中的一个中性词语,也可以是一种语言(language)或者方言(dialect)(Romanine 1995:21)。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简而言之,它是指两种语码间的切换。
作为社会语言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普遍语言现象,近年来,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语言教学领域,用于探讨英语和汉语间语码转换的相关问题,对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进行研究。职业技术类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英语课堂上的英汉语间的语码转换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情况到底如何?这一现象呈现出什么特点、频率?师生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如何?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是什么?语码转换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度可供参考?这些都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教师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的调查与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教学提供借鉴,规范教师课堂话语,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之后,欧美以及亚非的研究人员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大量研究。Duff(1990)和Polio(1994)对美国大学母语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转向母语而不是目标语来解决问题。Giles和Powesland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言语顺应论”即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语码转换中注重交际的互动作用、强调交际的协商性质(李淑华,2007:99)。Poplack(1980)通过研究,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类:句内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Rolin-Ianziti和Brownlie的语码转换功能模型,则提出语码转换主要有两大功能:教学功能和交际功能。
我国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但是,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于国栋(2000)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基础上,利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英汉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英汉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杨娜等通过英语课堂师生语码转换的实证调查研究,就如何有效运用课堂语码转换以促进对目标语的“教”与“学”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针对教师的“适时适量运用母语”和“顺应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原则;针对学生的“目标语优先”原则。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于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目前,虽然课堂语码转换这一课题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总体而言实证性的研究偏少,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证实和教学启示的阶段,研究不够科学和深入。为了深入研究此问题,笔者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语料分析的方式,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如何?
(2)教师和学生对于语码转换现象持什么样的的态度?
(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呈现出来的特点、频率,动机是什么?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为我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外语系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于我院艺体系、医学分院、生物工程系、经管系、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等10个院系,涉及医学检验、医学护理、学前教育、建筑工程、影像等专业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大专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调查的教师为我院外语系担任学院所有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专职英语教师,共36人,其中,男教师9人,女教师27人,这些教师多年来一直在我系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均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对教师课堂话语录音进行分析的方式进行。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化的相关情况,以及学生和教师对于此现象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在参考同类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自行设计,并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本次调查学生组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为98%。教师组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92%。
调查问卷答案主要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Likert Scal)”形式,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从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包括频率),调查者对语码转换的态度,调查者对语码转换意识以及语码转换的目的和动机这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课堂语码转换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在本研究中,为了了解教师语码转换的真实情况,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通过录音的方式采集语料数据,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课题组成员会议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探讨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动机、条件和语境及相关情况。
四、结果与讨论
对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笔者运用Excel软件对各组数据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结合课堂话语录音,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1.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9%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全部使用英语,93.7%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全部使用英语。虽然,在学生和教师看来,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频率有些小差异,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教师的语码转换频率集中在“经常(60~80%)”的范围内,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转换频率比较高。为了把这一问题弄清楚,我们把这个结果和体现学生英语水平资料以及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结合起来研究发现:学生水平和听力水平高的班级,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相对而言就低一些,同一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班级中,会呈现出不同频率的语码转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相关性,教师语码转换是以学生能否理解讲述内容为原则的。
2.调查者对语码转换的态度
对语码转换的态度仍然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观测。检测的结果显示,66.3%的学生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持“赞同”和“非常赞同”态度,而教师的态度就更加集中,有93.8%的教师持“赞同”及以上态度。91.3%的学生和93.8%的教师认为,使用汉语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语码转换意识
语码转换的意识决定着语码转换的频率及课堂话语的精、准度及科学性。因此,了解这一情况对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情况意义重大,在此,还是分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进行调查,分析。32.6%教师会“经常”,46.7%的教师会“有时”意识到课堂语码转换现象,而学生持此态度的比例为32.6%和46.7%。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课堂语码转换意识,但课堂话语语料分析却显示,这一活动具有随意性。
4.语码转换的动机和目的
通过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动机和情境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97.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解难的语法或语言点时,会发生语码转换现象。而分别有87.5%和68.8%的教师认为课堂语码转换主要用于讲解语法知识和对重点句子做翻译,同时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都是以服务教学内容为目的的,以学生听懂讲述内容为原则的,在此,语码转换可以理解为英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采用的一种交流策略,一种教学策略。
五、结语
本研究虽然在研究对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而言它反映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化现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高职院校,语码转换在英语课堂上是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转换频率较高。
2.教师和学生对这一现象大多持“赞同”态度,认为它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3.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的课堂语码转换意识,但教师语码转换有一定的随意性。
4.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是以学生听懂为原则,是服务于教学的,可视为一种教学策略。
5.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
虽然语码转换现象在高职院校很普遍,它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众所周知,二语习得离不开语言环境,过多的母语介入不利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因此,基于次研究之上,笔者对此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优化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1)教师应加强学习,进一步强化语码转换的意识,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把这一意识深入到“要不要转换”层面,规范自己的每一句话,而不让其具有随意性。从而影响学生,共同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2)坚持“够用为度”原则,尽量减少母语的使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3)形成自己的课堂语言模式。这一模式一旦形成,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说明和课堂指令的发出,都会采用较固定的目标语表达模式,较少介入母语。当然,这一模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淑华.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03):99.
[3]董连忠.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语码转换语用理据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1):119-122.
[4]杨娜,崔雅萍,任海棠.大学英语师生课堂语码转换实证调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09):62-66.
[5]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60-65.
科研课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调查与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06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