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高中生;心理辅导
一、个案情况
小雪是作为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考进高级中学的,我是她的班主任。她是一个文静、秀气的女孩,经常一个人孤独地待在一旁沉思。开学一个多月,她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然而,小雪的母亲打电话到我家中,一番深谈使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小雪毕业于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她从小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爱热闹,是一个笑声不断的活泼女孩。她同班有一个好友——小雅,两个人如影随形,关系十分要好。两人的学习成绩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很好,父母和老师对她们升入重点中学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这让她们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中考前的三个月,小雅由于不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选择了自杀。小雪为此悲痛欲绝,小雅的影像在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至今半年多过去了,依然如此。家人经常见她在家中看电视时,看着看着两眼就充满了泪花,多次因此痛哭起来;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为此十分担心,怕她会一时想不开而走上绝路。半年来,小雪的身边始终有亲朋陪伴,虽然亲戚朋友多次劝解开导,但总不见效,带她去见心理医生,她又坚决不从。作为父母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此时,学校刚刚结束了期中考试,小雪的成绩成了年级最差,这与一个优秀推荐生相去甚远。由此也可以看出她确实尚未走出失去好友的悲痛。我决定找她好好谈一谈。
一天中午,我约她来谈话。“小雪,最近有什么心事吗?”“没有!”“有需要和老师交流的吗?”“没有!”我决定开门见山直接谈这个问题,不能回避,总是让她把事情压抑在内心,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听说你初中的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自杀了,你一直在思念她,是吗?”瞬时,小雪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那是极为悲痛的泪,也是压抑已久的呜咽。我起身给她拿来纸巾,并劝慰道:“说吧,都说出来,也许会好受一点,不要一直把它压在心里。”在我一再的安慰、鼓励下,小雪一边抽泣,一边开始了叙述:
小雅是她上学以来最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游玩,许多东西为两人所共有,几乎不分彼此。然而自己没料到小雅会不堪重负而走上了绝路。小雅自杀后,老师找小雪询问缘由以及她自杀前的一些迹象。小雪感到小雅自杀前是有许多迹象的,平时交流中也流露出了许多厌世的念头,但当时小雪认为她仅仅是随便说说而已,根本没有在意。老师听了,不仅没有疏导小雪,反而责怪她没有及时向老师汇报。这让处于悲痛之中的小雪又陷入了无比的内疚之中,自认为:好友的离去,全怪自己!怪自己当时没有开导小雅;怪自己没有早一点儿向老师汇报小雅自尽的念头;如果自己当时开导了……如果早一点儿向老师汇报了……这些念头折磨着她,使她自己几乎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亲朋好友都来安慰她,让她不要再多想了,但这怎么可能呢?后来她进入了高级中学,感觉就好像是与小雅一起考进来的一样,走过学校的条条小路,看到一草一木,悲痛之情更是难以克制。因为,她曾经与小雅一起来过这所学校,曾在学校的小路上、操场上一同漫步,曾在学校的树荫下一同畅想未来的理想,曾经两人相约一起考入高级中学。这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如今自己独自进入了高级中学,在这里学习、生活,而小雅却已经不在。但小雅在哪条路上说的话,在哪棵树下的神态、表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在晚自习后,她一个人漫步在校园时,小雅的身影、小雅的音容笑貌,始终伴随在她的身旁。
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雪一边抽泣、一边诉说,把半年来压抑在心中的话语痛快淋漓地倾倒了出来。说完后,我见她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一番倾诉后,她的心情好了许多。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中,小雪的心情好了许多,比以前明显开朗了、活泼了,她的父母也深深为她的变化而高兴。谁知,12月又恰遇小雅的生日,在小雪的召唤下,几位初中要好的同学聚会以示对小雅的纪念。之后,小雪又回到了过去,学习成绩也再次滑坡,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看书看不进去。看来这之前的一切工作全都成了无用功。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她拉回现实生活中来呢?正当我筹划对策时,又恰遇小雅的忌日,小雪明确告诉我要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上坟。父母的劝导、老师的开导,全都不起作用。她大骂原先的一些同学没良心、没情谊,经常紧锁眉头,一个人发呆。
二、辅导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雪所表现出的症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强烈的或持续的心理刺激而产生的。闺中密友小雅的突然非正常死亡带给她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丧失感,使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而让她从这一创伤性事件中走出来需要一段时间。我在对她的辅导中采用了认知疗法和支持疗法。
认知疗法的目的在于通过促使当事者认知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继而引起其情绪与行为反应的转变。
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特别需要来自成人的正确引导。我决定利用周记与小雪进行书面交流,一起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使其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我让小雪认识到小雅的轻生是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在挫折和打击面前小雅选择的是软弱和逃避。小雪应当从失去好友的悲伤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考验。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小雪已经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不再沉溺在悲伤和懊悔之中。
支持治疗是通过适当的安慰、解释、指导和改善当事人的环境等使其恢复信心以缓解其精神症状,顺利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为此,我拟订了以下措施:
(1)与其父母协商安排阿姨在家中始终不离地陪伴她;
(2)在上学放学途中、在学校让两位同学多接近她、陪伴她,通过聊天、游玩帮她放松心情;
(3)与各位科任老师协商、沟通,对她的作业网开一面,对她的成绩降低要求,以便使她专心调整心态;
(4)充分发挥她的优点和长处,转移她的注意力。小雪的文笔不错,我就通过周记与她交流,鼓励她写随笔,在与《银帆》文学社进行了沟通之后,她写的一篇随笔、一篇小说先后发表了。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慢慢地她的注意力转移了,心情好了起来,又变得开朗了,也爱笑了。
三、咨询后记
通过对小雪的长达半年的心理辅导,我深深地体会到:
1.要让心理“受伤”的孩子尽情地倾诉,不要压抑他,要让他有一个正常宣泄的渠道。小雪之所以长期摆脱不了对死去的好友的内疚和追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父母及亲朋好友所造成的,因为他们一直在劝小雪要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但这是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并没有解决问题,等于在阻挠小雪正常宣泄小雅死去后自己的一肚子委屈,结果只能导致小雪对这件事念念不忘。
我记得小雪在她的一番倾诉之后,在周记中这样写到:此时我感到自己就好像刚刚从波涛滚滚的大海中游到了岸边,虽然浑身筋疲力尽,心情却无比的轻松。
2.力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这就好比你把一堆发霉的食物扫到地毯下面,表面上看来,那堆垃圾是消失了,但事实上,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藏在地毯下面腐蚀着你的地毯,直至烂掉它的一角,使你遭受更大的损失。把心底的垃圾藏到地毯底下的做法,非常有害于受到伤害者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某些精神痛苦,如失恋之苦、丧亲之悲、落选之憾,不能简单地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与此相反,将这些精神痛苦彻底地谈出来,说明白,才会真正解除“未完成情节”对当事人的精神折磨,使其获得内心的平衡,看开眼前的一切。当其把当初的精神痛苦都讲出来,就好比把那堆垃圾从地毯下面清扫出去一样,使它不再来干扰你的情绪,折磨你的心灵。
在这里,摆平心理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深层次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不然,一块心病压在心头,天长日久,必然会越积越深,越压越重,最终形成人心灵中一个巨大的“黑洞”,给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干扰。
3.进行心理“疗伤”要采取多方面的配合,通过目标的迁移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的目的。对于心灵“受伤”的孩子要给予多方面的关爱,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同学、父母和亲戚各方面共同协调努力。虽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当他心灵“受伤”时,应以疗伤为主,学习为次,甚至在某段时期,对其学习成绩可以不必太关注,这样才可以做到一心一意地“疗伤”。在“疗伤”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发展目标转移法,充分挖掘其潜力和特长,并予以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并提高其新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不断改进自我。
(作者单位: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李益倩 于 洪 终校/何 妍
一、个案情况
小雪是作为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考进高级中学的,我是她的班主任。她是一个文静、秀气的女孩,经常一个人孤独地待在一旁沉思。开学一个多月,她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然而,小雪的母亲打电话到我家中,一番深谈使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小雪毕业于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她从小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爱热闹,是一个笑声不断的活泼女孩。她同班有一个好友——小雅,两个人如影随形,关系十分要好。两人的学习成绩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很好,父母和老师对她们升入重点中学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这让她们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中考前的三个月,小雅由于不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选择了自杀。小雪为此悲痛欲绝,小雅的影像在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至今半年多过去了,依然如此。家人经常见她在家中看电视时,看着看着两眼就充满了泪花,多次因此痛哭起来;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为此十分担心,怕她会一时想不开而走上绝路。半年来,小雪的身边始终有亲朋陪伴,虽然亲戚朋友多次劝解开导,但总不见效,带她去见心理医生,她又坚决不从。作为父母实在是无计可施了。
此时,学校刚刚结束了期中考试,小雪的成绩成了年级最差,这与一个优秀推荐生相去甚远。由此也可以看出她确实尚未走出失去好友的悲痛。我决定找她好好谈一谈。
一天中午,我约她来谈话。“小雪,最近有什么心事吗?”“没有!”“有需要和老师交流的吗?”“没有!”我决定开门见山直接谈这个问题,不能回避,总是让她把事情压抑在内心,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听说你初中的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自杀了,你一直在思念她,是吗?”瞬时,小雪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那是极为悲痛的泪,也是压抑已久的呜咽。我起身给她拿来纸巾,并劝慰道:“说吧,都说出来,也许会好受一点,不要一直把它压在心里。”在我一再的安慰、鼓励下,小雪一边抽泣,一边开始了叙述:
小雅是她上学以来最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游玩,许多东西为两人所共有,几乎不分彼此。然而自己没料到小雅会不堪重负而走上了绝路。小雅自杀后,老师找小雪询问缘由以及她自杀前的一些迹象。小雪感到小雅自杀前是有许多迹象的,平时交流中也流露出了许多厌世的念头,但当时小雪认为她仅仅是随便说说而已,根本没有在意。老师听了,不仅没有疏导小雪,反而责怪她没有及时向老师汇报。这让处于悲痛之中的小雪又陷入了无比的内疚之中,自认为:好友的离去,全怪自己!怪自己当时没有开导小雅;怪自己没有早一点儿向老师汇报小雅自尽的念头;如果自己当时开导了……如果早一点儿向老师汇报了……这些念头折磨着她,使她自己几乎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亲朋好友都来安慰她,让她不要再多想了,但这怎么可能呢?后来她进入了高级中学,感觉就好像是与小雅一起考进来的一样,走过学校的条条小路,看到一草一木,悲痛之情更是难以克制。因为,她曾经与小雅一起来过这所学校,曾在学校的小路上、操场上一同漫步,曾在学校的树荫下一同畅想未来的理想,曾经两人相约一起考入高级中学。这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如今自己独自进入了高级中学,在这里学习、生活,而小雅却已经不在。但小雅在哪条路上说的话,在哪棵树下的神态、表情,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在晚自习后,她一个人漫步在校园时,小雅的身影、小雅的音容笑貌,始终伴随在她的身旁。
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雪一边抽泣、一边诉说,把半年来压抑在心中的话语痛快淋漓地倾倒了出来。说完后,我见她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一番倾诉后,她的心情好了许多。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中,小雪的心情好了许多,比以前明显开朗了、活泼了,她的父母也深深为她的变化而高兴。谁知,12月又恰遇小雅的生日,在小雪的召唤下,几位初中要好的同学聚会以示对小雅的纪念。之后,小雪又回到了过去,学习成绩也再次滑坡,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看书看不进去。看来这之前的一切工作全都成了无用功。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她拉回现实生活中来呢?正当我筹划对策时,又恰遇小雅的忌日,小雪明确告诉我要和几位同学一起去上坟。父母的劝导、老师的开导,全都不起作用。她大骂原先的一些同学没良心、没情谊,经常紧锁眉头,一个人发呆。
二、辅导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雪所表现出的症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强烈的或持续的心理刺激而产生的。闺中密友小雅的突然非正常死亡带给她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丧失感,使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而让她从这一创伤性事件中走出来需要一段时间。我在对她的辅导中采用了认知疗法和支持疗法。
认知疗法的目的在于通过促使当事者认知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继而引起其情绪与行为反应的转变。
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特别需要来自成人的正确引导。我决定利用周记与小雪进行书面交流,一起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使其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我让小雪认识到小雅的轻生是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在挫折和打击面前小雅选择的是软弱和逃避。小雪应当从失去好友的悲伤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考验。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小雪已经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不再沉溺在悲伤和懊悔之中。
支持治疗是通过适当的安慰、解释、指导和改善当事人的环境等使其恢复信心以缓解其精神症状,顺利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为此,我拟订了以下措施:
(1)与其父母协商安排阿姨在家中始终不离地陪伴她;
(2)在上学放学途中、在学校让两位同学多接近她、陪伴她,通过聊天、游玩帮她放松心情;
(3)与各位科任老师协商、沟通,对她的作业网开一面,对她的成绩降低要求,以便使她专心调整心态;
(4)充分发挥她的优点和长处,转移她的注意力。小雪的文笔不错,我就通过周记与她交流,鼓励她写随笔,在与《银帆》文学社进行了沟通之后,她写的一篇随笔、一篇小说先后发表了。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慢慢地她的注意力转移了,心情好了起来,又变得开朗了,也爱笑了。
三、咨询后记
通过对小雪的长达半年的心理辅导,我深深地体会到:
1.要让心理“受伤”的孩子尽情地倾诉,不要压抑他,要让他有一个正常宣泄的渠道。小雪之所以长期摆脱不了对死去的好友的内疚和追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她父母及亲朋好友所造成的,因为他们一直在劝小雪要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但这是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并没有解决问题,等于在阻挠小雪正常宣泄小雅死去后自己的一肚子委屈,结果只能导致小雪对这件事念念不忘。
我记得小雪在她的一番倾诉之后,在周记中这样写到:此时我感到自己就好像刚刚从波涛滚滚的大海中游到了岸边,虽然浑身筋疲力尽,心情却无比的轻松。
2.力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做法,本质上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这就好比你把一堆发霉的食物扫到地毯下面,表面上看来,那堆垃圾是消失了,但事实上,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藏在地毯下面腐蚀着你的地毯,直至烂掉它的一角,使你遭受更大的损失。把心底的垃圾藏到地毯底下的做法,非常有害于受到伤害者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某些精神痛苦,如失恋之苦、丧亲之悲、落选之憾,不能简单地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与此相反,将这些精神痛苦彻底地谈出来,说明白,才会真正解除“未完成情节”对当事人的精神折磨,使其获得内心的平衡,看开眼前的一切。当其把当初的精神痛苦都讲出来,就好比把那堆垃圾从地毯下面清扫出去一样,使它不再来干扰你的情绪,折磨你的心灵。
在这里,摆平心理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深层次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不然,一块心病压在心头,天长日久,必然会越积越深,越压越重,最终形成人心灵中一个巨大的“黑洞”,给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干扰。
3.进行心理“疗伤”要采取多方面的配合,通过目标的迁移达到矫正其不良行为的目的。对于心灵“受伤”的孩子要给予多方面的关爱,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同学、父母和亲戚各方面共同协调努力。虽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当他心灵“受伤”时,应以疗伤为主,学习为次,甚至在某段时期,对其学习成绩可以不必太关注,这样才可以做到一心一意地“疗伤”。在“疗伤”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发展目标转移法,充分挖掘其潜力和特长,并予以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并提高其新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不断改进自我。
(作者单位: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李益倩 于 洪 终校/何 妍